镶黄旗
本文介紹的是八旗制度。關於地名“镶黄旗”,請見「镶黄旗 (内蒙古)」。
![]() |
本页面包含滿文字母,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为滿文字母,否则可能出现未成連寫體的字母或其他符號。 |
镶黄旗(满语:ᡴᡠᠪᡠᡥᡝ
ᠰᡠᠸᠠᠶᠠᠨ
ᡤᡡᠰᠠ,穆麟德:kubuhe suwayan gūsa,太清:kubuhe suwayan gvsa),又作“厢黄旗”,清代八旗之“头旗”(满语:ᡶᡝᡵᡝ
ᡤᡡᠰᠠ,穆麟德:fere gūsa)、上三旗之首。以镶红边的黄色旗帜而得名。同为上三旗的还有正黄旗和正白旗。
受汉文化“正副”观念影响,现代民众、影视剧多误认为正黄旗为八旗之首。实际上镶黄旗才是八旗头旗,皇帝的户口亦登记在镶黄旗内,称“镶黄旗第一参领第一佐领上御名”[1]。
简介[编辑]
镶黄旗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不另设旗主,由皇帝亲自统帅。清朝末期,镶黄旗下辖84个整佐领、2个半分佐领,约有旗丁两万六千人,算上家眷总人口约13万人。《光绪会典事例》记载镶黄旗的佐领的名额比例为:宗室一个、觉罗四个、新满洲四个、蒙古九个、俄罗斯一个、满洲六十五个半。
镶黃旗名人[编辑]
满洲[编辑]
汉军[编辑]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金受申. 《北京通》. 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9: 84. ISBN 9787800946578.
- 八旗史话
- 陈泽希:清末北京陆军贵胄学堂[失效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