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仲賢 (香港)
吳仲賢 Ng Chung-yin | |
---|---|
出生 | 1946年 中華民國廣東省汕頭市 |
逝世 | 1994年4月21日 英屬香港香港島銅鑼灣聖保祿醫院 | (47—48歲)
國籍 | 英國屬土 |
母校 | 珠海學院 |
職業 | 社運人士、記者、作家 |
知名於 | 中文運動 保釣運動 反葛柏貪腐運動 創立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 |
政黨 | 中國革命共產黨(1973年) 革命國際主義同盟(1973年-1974年) 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 (1975年)(1974年-1977年) 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1977年-1981年) |
配偶 | 葉麗容 (1977年結婚—1994年夫逝) |
吳仲賢(英語:Ng Chung-yin;1946年—1994年4月21日),廣東汕頭人,香港托洛茨基主義政黨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的創始人。
生平
[編輯]吳仲賢於1946年出生於廣東汕頭,1953年經澳門偷渡到香港與父親團聚,之後就讀於聖公會諸聖中學。1965年就讀於珠海學院土木工程系,後轉到數學系。
1969年,吳仲賢開始投身社會運動。當年,他帶頭抗議學校打壓學生會組建,其後更組織學生集體罷課,史稱「珠海事件」。珠海事件成了1970年代學生運動浪潮的導火線[1] 。1970年,他與莫昭如共同創辦《70年代雙周刊》,該刊對社運圈產生重大影響,吳仲賢因此建立了威望。之後,他組織了中文運動、保釣運動、反貪腐運動等多場青年運動[2]。
1972年,吳仲賢前往荷蘭,之後輾轉巴黎,結識了無政府主義者岑建勳,又拜會了中國托派領袖彭述之。此後,他加入第四國際,轉變為托洛茨基主義者。1973年4月,他回到香港,加入中國革命共產黨;同年夏,退出;1973年6月,另組革命國際主義同盟。1974年5月,革命國際主義同盟與社會主義青年社(中國革命共產黨青年翼)的部分成員合併為社會主義同盟。1975年3月,社會主義同盟更名為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同年,該黨成為第四國際中國支部(與原有的第四國際中國支部中國革命共產黨並立)。1977年10月15日,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與中國革命共產黨統一派(即中國革命共產黨少數派)、中國國際主義工人黨和復醒社合併為新的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由吳仲賢、葉寧、陳平、陳肆、李炳等人組成的臨時常務委員會領導[3]。
1980年,吳仲賢以員工身份,在港鐵地盤組織罷工行動,抗議日本公司不公待遇,其後遭人解僱[2]。
1981年,中國政府鎮壓北京之春後,吳仲賢前往北京蒐集中國民運人士的資料。在北京逗留了三個星期後,他在趕往上海的途中被身份不明的便衣警察逮捕。警方質問他接觸民運人士和外國記者的原因,在強行逼供下簽署一份悔過書,據報還被要求交出香港托派名單,答應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內線。回到香港後,革馬盟成員一致認為吳仲賢佯裝投降,違背組織一直以來追隨的革命馬克思主義革命理念,遂開除他的黨籍,吳仲賢的革命事業戛然而止[2]。
之後,吳仲賢進入新聞行業,擔任《香港經濟日報》和《星島晚報》主筆,參與成立《花花公子》中文版和《資本雜誌》。1989年成立《兒童日報》和《香港先驅報》。1989年六四學運期間,他又積極參與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的建立[2]。
1990年移居澳洲。1992年擔任九龍倉集團旗下香港有線電視顧問,繼續評論香港和中國事務。被診斷出癌症後,吳仲賢回港接受治療,最終於1994年4月21日病逝於香港法國醫院[2]。
吳仲賢的故事之後被莫昭如改編成戲劇《吳仲賢的一生》,該劇於2002年被陳耀成改編成同名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