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埃里克·S·賴納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埃里克·斯坦菲爾德·賴納特挪威語Erik Steenfeldt Reinert,1949年2月15日),當代挪威經濟學家,研究領域為發展經濟學經濟史經濟政策史

埃里克·斯坦菲爾德·賴納特
Erik Steenfeldt Reinert
出生 (1949-02-15) 1949年2月15日75歲)
挪威奧斯陸
國籍挪威
研究機構塔林理工大學
研究領域發展經濟學
經濟史
經濟思想史
母校聖加侖大學 (B.A.)
哈佛大學 (M.B.A.)
康奈爾大學 (Ph.D)
受影響於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索爾斯坦·凡勃侖
拉格納·努克斯
約瑟夫·熊彼特
岡達·繆爾達爾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獎項岡達·繆爾達爾獎

生平[編輯]

1949年生於挪威奧斯陸。1973年於瑞士聖加倫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1976年於哈佛大學獲得MBA學位。1980年於康奈爾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國際貿易與欠發達的經濟學機制(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conomic Mechanisms)》。在高中時期曾參與由NGO組織的秘魯安第斯山地區的本地社區發展服務項目。1972年於意大利的貝加莫建立了一家名為Matherson-Selig (縮寫:Matherson SpA)的小型工業企業,主營業務為汽車車身塗料的顏色取樣(color sampling)。該公司在1991年被賴納特出售時,已經成為歐洲同行業中規模最大的企業,在芬蘭和挪威設立了分公司。1991至1995年,賴納特在奧斯陸的STEP集團工作。1995至2000年,在由挪威最大的幾家工商業企業聯合組建的智庫—Norsk Investorforum—擔任研究主任。同時,兼職於奧斯陸大學的發展與環境中心(簡稱SUM英語Centre for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2000年,出任替代教規經濟學基金會英語The Other Canon Foundation)執行主席。2004年至今,在愛沙尼亞塔林理工大學的技術治理與發展戰略系擔任教授。賴納特熟練掌握五種語言:挪威語、英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1][2]

研究[編輯]

自博士在讀時代起,賴納特的研究興趣和研究成果集中在不平衡經濟發展理論與經濟思想和政策史。[3][4]作為智庫工作者,主要關注產業與經濟政策、創新預測與管理、以及生產資本和金融資本間關係。根據倫敦大學學院的的統計,賴納特曾在超過65個國家工作過。

賴納特最著名的著作為《富國為什麼富,窮國為什麼窮》。該書中文版於2010年由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現已再版一次。該書在國際上廣受關注,且在發展中國家中普遍受到好評。[5][6][7]根據挪威出版機構統計,該書已經有超過20種語言的譯本。

該書主要觀點為: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已經並且正在通過對於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的狂熱崇拜摧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賴納特認為: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的主要缺陷在於無視國際貿易中不同產品在性質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對於不同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工業品-農業品,低技術工業品-高技術工業品)。通過追溯自16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的西方經濟發展理論及產業政策的歷史(自喬萬尼·博泰羅安東尼奧·舍拉英語Antonio_Serra保羅·羅森斯坦·羅丹拉格納·努克斯),賴納特提出:在國際市場上專業於有報酬遞增性質(熊彼特意義上的「Historical Increasing Returns」)的產品(即高技術製造業產品)而非報酬遞減性質的產品(即大宗農礦業產品)的國家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賴納特認為:產業結構多樣化與產品的高附加值,這兩點是創造富裕國家(即能提供最高實際工資的國家)的經濟學機制。而這兩點原則最早可以追溯至16世紀末的意大利的馬基雅維利主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政治經濟學者喬萬尼·博泰羅。賴納特認為:自文藝復興以來,所有經濟發達的國家,包括在國際上一貫扮演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最大支持者角色的英國和美國(儘管英國自都鐸王朝至十九世紀初,美國自建國至二十世紀初,都曾是典型的保護主義和強產業政策國家),都曾經以密集的產業、經濟、與社會政策保護與發展本國的幼稚工業英語Infant_industry,待本國工業壯大之後才將它們推向自由競爭的國際市場。受19世紀德國最重要、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之一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影響,賴納特認為:產業政策和適當的貿易保護對於經濟發展來說是必需的,自由貿易只有在發展程度相同的國家之間才能對雙方都有利。賴納特認為:沒有一個國家可以不通過持續的工業化實現發展與高收入,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自由貿易」和「自由放任」的束縛之下實現持續的工業化。基於上述理論,賴納特認為「千年發展目標」是「治標經濟學 (palliative economics)」。賴納特還發現:有意識的阻撓殖民地半殖民地實現工業化是殖民國家保護其統治的一貫政策。2008年,因其著作被評為當年最佳演化經濟學專著,賴納特獲得岡納·繆爾達爾獎。[8]

基於其在安第斯山區的工作經驗以及在康奈爾大學對於經濟人類學的學習,賴納特曾在挪威的薩米應用技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研究薩米人馴鹿養殖的經濟學以及氣候變化。[9][10]

賴納特與其曾任職哈佛商學院Kress Library圖書館管理員的妻子費爾南妲(Fernanda)發起了一項基於Kress Library藏書的文獻學研究,旨在從1750-1850年的經濟學著作出版和銷售的情況來研究經濟思想擴散的歷史。該研究發現,絕大部分1850年前的經濟學暢銷書(以再版超過10版為標準)對於今天的主流經濟學界與公眾來說都是完全聞所未聞的。[11][12]

有一篇賴納特所寫的極有影響力的關於國家在經濟增長中作用的文章曾被翻譯為中文、愛沙尼亞語、俄語與西班牙語。[13]

賴納特的研究中有一個一貫的基本觀點,即經濟思想和理論的周期性出現。[14][15]秉承此種觀點,賴納特認為,當今國際政治經濟界發生的諸多事件:比如特朗普經濟學英語Economic_policy_of_Donald_Trump英國脫歐、以及歐盟危機,可以類比於1848年革命前的政治經濟形勢,而這意味着:世界需要新的革命性的經濟學理論。

重要作品[編輯]

  • Global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equality: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2004), ed.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 The Origi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Schools of Economic Thought have Addressed Development (2005), co-edited with KS Jomo. London: Zed / New Delhi: Tulika.
  • How Rich Countries Got Rich ... and Why Poor Countries Stay Poor (2007), London: Constable.
  • Techno-Economic Paradigms: Essays in Honour of Carlota Perez (2009), co-ed. London: Anthem.
  • Ragnar Nurkse (1907–2007): Classical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its Relevance for Today (2009), co-ed. London: Anthem.
  • Ragnar Nurkse: Trade and Development (2009), co-ed. London: Anthem.
  • Erik S. Reinert, Jayati Ghosh, Rainer Kattel, Editors, Handbook of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dward Elgar Pub (May 25, 2018).
  • With Rainer Kattel: The Visionary Realism of German Economics: From the Thirty Years' War to the Cold War, Anthem Press; 1 edition (February 15, 2019).
  • Erik S. Reinert and Francesca Viano, Editors, Thorstein Veblen, Economics for an Age of Crises, Anthem Press, 2012.

參考資料[編輯]

  1. ^ The Other Canon Foundation. [2019-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9. 
  2. ^ Erik Reinert--TalTech. [2019-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4). 
  3. ^ Erik Reinert.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conomic Mechanisms of Underdevelopment. 
  4. ^ Erik Reinert, Jayati Ghosh and Rainer Kattel, Editors (編). Handbook of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6: 738–86. 
  5. ^ The new attack on free trade. [2019-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4). 
  6. ^ Review on How Rich Countries Got Rich and Why Poor Countries Stay Poor. [2019-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6). 
  7. ^ Jayati Ghosch. Worldly Philosopher. [失效連結]
  8. ^ Myrdal Prize Past Winner. [2019-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6). 
  9. ^ Erik S. Reinert, Lulie Aslaksen, Inger Marie G. Eira, Svein D. Mathiesen, Hugo Reinert and Ellen Inga Turi. "Adapting to Climate Chinage in Reindeer Herding: The Nation-State as Problem and Solution" in Adger, N., I. Lorenzoni & K. O' Brien (eds.)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Thresholds, Vaues, and Govern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 ^ Erik S. Reinert. "The Economics of Reindeer Herding: Saami Entrepreneurship between Cyclical Sustainability and the Powers of State and Oligopolies". British Food Journal. 2006, 108 (7): 522–540. 
  11. ^ Erik S. Reinert, Kenneth Carpenter, Fernanda A. Reinert, Sophus Reinert. 80 Economic Bestsellers before 1850: A Fresh Look at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Working Papers in Technology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Dynamics no. 74, Tallin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llinn, May 2017. 
  12. ^ Reinert, Erik S.; Reinert, Fernanda A. 33 Economic Bestsellers published before 1750.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2019-02, 25 (6): 1206–1263. 
  13. ^ Reinert, Erik S.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1999-08, 26 (4/5): 268–326. 
  14. ^ Erik S. Reinert. "Full Circule: Economics from Scholasticism through Innovation and Back into Mathematical Scholasticism".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2000, 27: 364–376. 
  15. ^ Erik Reinert. The Terrible Simplifers. [2019-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