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
外觀
城中村是指留存在城市區域內的傳統鄉村,是中國大陸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種特有的現象。在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後的30多年間裏,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如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直轄市、省會城市等)城市的建成面積迅速擴張,原先分佈在城市周邊的農村被納入城市的版圖,被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所包圍,成為了「都市裏的村莊」。比較著名的城市如北京、天津、重慶、武漢、廣州、深圳等城中村問題較為突出。
城中村的內部通常沒有一的規劃和管理,以低矮擁擠的違章建築為主、環境髒亂、人流混雜、治安混亂、基礎設施不配套、游離於城市管理體制之外,成為了都市管理的盲區。從地域角度上講,它屬於城市的範疇。從社會性質的角度上說,仍保留了傳統農村的因素。具有城市與農村雙重特徵的城中村究其產生原因,同中國的城鄉二元體制、以及土地所有制度等多種因素有關。同時,城中村也被許多學者認為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貧民窟的表現形式,儘管它不完全符合定義。一些城中村也因房租低廉,成為外來人口(其中一部分為白領)的聚居區,甚至出現了外來人口數量遠多於本地村民人數的現象(即「人口倒掛」),例如本地村民僅6000餘人、外來人口達8萬人的北京市昌平區史各莊。[1]
參看
[編輯]參考內容
[編輯]- 羅赤,透視城中村,出自《讀書》,2001年,第9期。
- 馬星,「城中村」問題的形成與更新改造,出自《特區經濟》,2007年1月。
- 代堂平,關注「城中村」問題,出自《社會》,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