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塔號巡防艦
歷史 | |
---|---|
普魯士/德意志帝國 | |
艦名 | 奧古斯塔號 |
艦名出處 | 薩克森-威瑪-艾森納赫的奧古斯塔 |
建造者 | 波爾多阿爾曼兄弟造船廠 |
動工日 | 1863年 |
下水日 | 1864年 |
獲取日 | 1864年5月13日 |
結局 | 1885年6月2日在亞丁灣因風暴沉沒 |
技術數據 | |
艦級 | 奧古斯塔級 |
艦型 | |
排水量 |
|
全長 | 81.5米 |
全寬 | 11.1米 |
吃水 | 5.03米 |
動力輸出 | 1,300匹公制馬力(960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雙軸,一台船用蒸汽機 |
帆索方案 | 全帆裝索具 |
速度 | 13.5節 |
續航距離 | 2,500海里以12節 |
船員 | 15名軍官、215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奧古斯塔號(德語:SMS Augusta[註 1])是普魯士海軍於1860年代購置的兩艘奧古斯塔級巡防艦的首艦,得名於普魯士王后奧古斯塔。其唯一的姊妹艦為維多利亞號,它們均裝備有十四門火炮。奧古斯塔號於1863年開始在波爾多的阿爾曼兄弟造船廠鋪設龍骨,1864年初下水。它原本由南部邦聯海軍訂購,但被法皇拿破崙三世阻止交付,遂於1864年5月轉售予普魯士海軍。在與丹麥的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之前和期間,普魯士人一直在尋求艦艇來加強他們的艦隊,但奧古斯塔號來得太晚,未及在衝突中參與行動。
奧古斯塔號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期間啟用,但由於奧地利海軍忙於在亞得里亞海與意大利艦隊火拼,它同樣沒有參與任何行動。1867年12月,該艦在當時的北德邦聯海軍麾下,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海外巡航,秘密目標是在中美洲建立一個海軍基地。美國反對租借哥斯達黎加的利蒙港,並引發一場小型的外交風波,導致德國人放棄了這一想法。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期間,奧古斯塔號被用作破交艦,襲擊向法國運送武器和其他違禁品的中立艦船;它共俘獲了三艘船,其中兩艘作為戰利品,隨後至西班牙的維戈遭更強大的法國海軍封鎖至戰爭結束。德意志統一後,奧古斯塔號之後又進行了兩次海外巡航,分別為1874-1876年和1876-1878年。其中的第一次是再度前往中美洲水域,但也在西班牙沿岸停留了一段時間,以保護德國在當地第三次卡洛斯戰爭期間的利益。第二次巡航則是前往太平洋,在那裏,奧古斯塔號的艦長與薩摩亞的酋長們對達成貿易協定進行談判。它也曾在中國停留過一段時間,執行與中國政府簽訂的條約。1885年,奧古斯塔號進行了最後一次航行,為駐紮在澳洲的幾艘德國艦船運送輪替船員,但在途中,它於亞丁灣遭遇氣旋沉沒;該艦連同艦上的222名船員從此消失無蹤。
設計
[編輯]兩艘奧古斯塔級巡防艦最初是在美國內戰期間由南部邦聯海軍向法國的阿爾曼兄弟造船廠所訂購,但在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出面干預阻止交付後,普魯士海軍於1864年購買了這兩艘艦。普魯士王國原本預計與丹麥的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會是一場持久戰,因此尋求獲得可以快速完工的艦艇來加強其艦隊,但戰爭在奧古斯塔級交付之前便已結束。[1]
奧古斯塔號的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75.2米和81.5米,有11.1米的舷寬以及5.03米的前吃水和5.62米的後吃水;其設計排水量為1,827噸,滿載時則可達2,272噸。標準船員編制為15名軍官和215名水兵。該艦由一台臥式兩缸雙脹蒸汽機提供動力,用以驅動兩副直徑為4.28米的雙葉螺旋槳。蒸汽則由四台燃煤火管鍋爐供應,這使得它在1,300匹公制馬力(1,300匹指示馬力;960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最高航速可達13.5節(25.0公里每小時),並且能夠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連續航行2,500海里(4,600公里)。為了在煤炭可能稀缺的海外長期部署時作為蒸汽機的輔助動力,奧古斯塔號還配備有一套總帆面積為1,600平方米的全帆裝索具,但後來被簡化為末桅縱帆樣式。[2][3]
奧古斯塔號裝備有八門24磅和六門12磅炮台作為主炮,均為前裝式。自1872年起,這些武器被四門150毫米22倍徑箍炮、六門120毫米23倍徑箍炮以及一門80毫米23倍徑箍炮所取代;它們是更具現代化的後膛式滑架炮。在服役生涯的後期,該艦還安裝了六門哈乞開斯37毫米轉膛炮。[2][3]
歷史
[編輯]作為南部邦聯海軍秘密訂單的一部分,奧古斯塔號的龍骨於1863年中期開始在波爾多的阿爾曼兄弟造船廠鋪設;為掩人耳目以規避國際糾紛,該艦最初被命名為「江戶號」,假意為日本而建,但實際艦名卻是「密西西比號」。隨着交易的告吹,有意接手的普魯士政府委派海軍少校路德維希·馮·亨克於1864年5月13日查驗了該艦。轉售合同於當月25日敲定,其中規定該艦將完整交付,但在抵達不萊梅港之前不會配備武器。合同簽訂六天後,該艦的名稱便改為奧古斯塔號,以致敬普魯士國王威廉的妻子——薩克森-威瑪-艾森納赫的奧古斯塔。完成了簡短的海試後,奧古斯塔號於6月20日抵達不萊梅港,在那裏安裝其火炮,並在亞德灣進行額外的試驗,包括射擊測試。7月20日,該艦加入了奧地利海軍派去與丹麥人作戰的艦隊,但結束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的停火協議於翌日便生效。結果,奧古斯塔號於11月20日前往最近獲得的基爾,[2][4]這座港口已成為普魯士艦隊的主要基地,海軍少將愛德華·馮·雅赫曼在衝突結束後將艦隊大部移駐那裏。[1]
1864-1865年冬天,奧古斯塔號在船員減編的情況下仍然維持運用。1865年初,該艦接收了滿編船員,開始在波羅的海進行一系列的短途訓練巡航, 其中包括從4月20日至24日在松德堡參加迪伯爾戰役一周年的慶祝活動——這是普魯士在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中取得的決定性勝利。6月29日,它又返回松德堡參加從松德堡到阿爾斯島的橫渡紀念活動。臨近年底時,即1865-1866年冬天,奧古斯塔號在基爾再次精簡了船員數量並停運。它於1866年7月1日的普奧戰爭期間重新啟用,並被編入由雅赫曼在北海指揮的分艦隊。[4]然而,該艦在戰爭期間沒有參與任何行動,因為奧地利海軍忙於在亞得里亞海與意大利艦隊對峙,而與奧地利結盟的其它德意志邦國則沒有強大的海軍力量。[5]結果,奧古斯塔號只是在波羅的海進行了訓練巡航,並於10月21日在但澤停運。[6]
第一次海外巡航
[編輯]1867年8月23日,奧古斯塔號重新啟用,開展前往中美洲水域的長途巡航。在普奧戰爭之後,普魯士建立了北德意志邦聯,普魯士海軍也成為北德意志邦聯海軍。為了保護北德意志不斷擴大的海上貿易規模和海外利益,新的州聯海軍開始研究向海外派駐軍艦。這些壓力一方面來自墨西哥,那裏的馬西米連諾帝國和自由派統治者都向德國商人施加壓力;另一方面則涉及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的巴蘭基亞,據稱當地的革命動亂危及到了德國貿易。戰爭部長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最初以資源有限為由拒絕了海軍部提出的常駐軍艦的要求,但他保證奧古斯塔號將暫時被派駐加勒比海,外交部也同意了這一點。除了外交任務外,奧古斯塔號的時任艦長、海軍少校弗朗茨·金德林還通過阿達爾貝特親王收到了海軍本身的進一步命令,要求對在哥斯達黎加加勒比海岸一個鮮為人知的利蒙港建立普魯士海軍基地的可能性進行初步調查。此事是源自一位前普魯士公民、當時的哥斯達黎加國務委員弗里德里希·E·斯特雷貝爾的提議,他曾於1866年去信總理奧托·馮·俾斯麥。[7]俾斯麥不願在門羅主義問題上挑起與美國的衝突,因此指示金德林避免在該地區表現出殖民意圖。然而,在該艦出發之前,必須對艦體進行加固和修補漏洞;這項工作是在不萊梅港完成的。奧古斯塔號於12月11日離開港口,但由於在北海的風暴中受損,它不得不在英國的樸茨茅夫停留。當地的維修工作一直持續到1868年2月,之後該艦才可以繼續航行前往中美洲。奧古斯塔號先是在馬德拉群島的豐沙爾經停,然後穿越大西洋前往巴巴多斯,並繼續訪問委內瑞拉港口馬拉開波和卡拉卡斯、哥倫比亞的巴蘭基亞以及巴拿馬的科隆。[8]
奧古斯塔號於1868年4月10日抵達哥斯達黎加的利蒙港,金德林在那裏拜會了哥斯達黎加總統何塞·瑪麗亞·卡斯特羅·馬德里斯;金德林詢問能否租用利蒙港作為海軍駐地,但卡斯特羅拒絕了這一請求。美國在得知此事後予以了強烈譴責,為了維持良好關係,俾斯麥宣稱是金德林越權提報。金德林及一眾軍官繼而離開利蒙港,經陸路前往該國太平洋沿岸的尼科亞灣,然後於5月15日返回艦上,奧古斯塔號後來駛至科隆以躲避風暴。該艦接下來還訪問了危地馬拉的巴里奧斯港,金德林本打算繼續向北航行前往幾個墨西哥港口,但遭到阻止。計劃改變的原因已不得而知,但歷史學家漢斯·希爾德布蘭德、阿爾貝特·勒爾和漢斯-奧托·施泰恩梅茨推測,黃熱病的爆發或與利蒙港事件有關的政治壓力都是可能的原因。早在4月30日,奧古斯塔號就接到了歸國的命令。途中,該艦曾於6月2日至5日在密西西比河入海口的新奧爾良停留,然後於7月27日抵達基爾。在那裏,它於9月7日退役,進行徹底檢修和換裝現代化武器。[9]
普法戰爭
[編輯]奧古斯塔號一直維持停運狀態至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它最初被保留在預備役,因為更強大的平甲板巡防艦寧芙號更適合港口防禦的任務。隨着法國正規軍戰敗、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英美軍火製造商開始運送武器,以武裝正在組建的法國新軍,因此德國司令部決定採取破交戰的戰略,以阻斷武器運輸。奧古斯塔號於10月26日為此目的重新入役,[10]但因為缺乏人手,不得不從寧芙號借調船員來啟動該艦。[11]同時由於煤炭短缺,它的出擊被推遲到12月12日。奧古斯塔號先是留在瑞典領海,以避免丹麥船舶可能警告法國它已離港。12月21日,該艦懸掛着商船旗穿過北海到達奧克尼群島,然後進一步前往愛爾蘭的班特里灣。第二天在卡斯爾敦貝爾逗留期間,奧古斯塔號升起了北德的軍艦旗,並開始從一艘德國輪船上補充燃煤,這項工作於12月25日完成。[10]
12月25日晚,奧古斯塔號離開班特里灣,搜尋從美國運往法國的武器商船。時任艦長的海軍少校約翰內斯·魏克曼假定相關武器會在布雷斯特卸貨,便開始在港口以西的韋桑島附近巡邏。翌日,該艦截停並查驗了兩艘中立國船隻;由於沒有發現任何違禁品,便允許它們繼續航行。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嚴重的風暴使奧古斯塔號無法對任何船舶進行搜查。1871年1月2日,魏克曼決定前往吉倫特河口附近地區,希望能找到運載戰爭物資的船隻。兩天後,他攔截了法國雙桅橫帆船聖馬克號(St. Marc),後者正在為法國軍隊運送糧食,駛往波爾多。一名軍官學員和五名船員登上了這艘被扣作戰利品的船舶,並駕駛它繞行蘇格蘭北部到達德國港口。此後不久,奧古斯塔號又截停了同樣為軍隊運送糧食的法國三桅帆船皮埃爾·阿道夫號(Pierre Adolphe)。另一名軍官學員和五名水兵登船將皮埃爾·阿道夫號擄作戰利品;對於這兩艘船,法國船員都能繼續在德國軍官的指導下操縱船隻。奧古斯塔此後於1月4日俘虜了法國政府的蒸汽船瑪爾斯號(Mars),該船被發現載有武器。由於無法向第三艘船提供押解船員,奧古斯塔號便要求對方船員離船,然後將其擊沉。[10][11]
此時,奧古斯塔號的燃煤儲備已經所剩無幾,且由於它在該地區的成功,遭遇法國軍艦的風險也在增加。因此,該艦航行到菲尼斯特雷角,並在那裏查驗了多三艘中立船隻。1月7日,奧古斯塔號前往西班牙的維戈補充燃煤。令人費解的是,魏克曼直到1月12日才下令開始加煤,這使得法國軍艦得以抵達並封鎖港口,其中第一艘是鐵甲艦女英雄號。接下來的幾天,又有三艘法艦陸續抵達,將奧古斯塔號圍困在中立國港口內。直至1月28日,《凡爾賽停戰協定》簽署,宣告戰爭停火,法國軍艦隨後才離開西班牙海岸。2月7日,奧古斯塔號也離開維戈,途經挪威的曼達爾停靠加煤,於2月21日抵達威廉港。與此同時,皮埃爾·阿道夫號在避開一艘法國軍艦後到達挪威海岸,但於2月13日在當地擱淺。船員們被挪威漁民救出,繼而被聖馬克號接走,然後由奧古斯塔號拖到基爾。《法蘭克福條約》簽署後,戰爭正式結束,法籍船員搭乘聖馬克號被遣返回國。魏克曼則因奧古斯塔號在破交戰中的出色表現而獲頒二級鐵十字勳章。[12]
後續運用
[編輯]奧古斯塔號原定於1871年12月18日前往中美洲接受另一次部署,但航程被取消,並於1872年1月26日停運進行另一次大修。在此期間,該艦的武器裝備換成了更具現代化的火炮。1873年工程結束後,海軍部計劃在當年11月將它派往地中海,但該部署也被取消了。奧古斯塔號一直維持停運,至1874年3月1日才終獲啟用,重新執行前往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巡航任務。它於3月19日在海軍少校馬克斯·馮德戈爾茨的指揮下駛離威廉港。抵達巡航區域後,該艦開始週遊南美港口,包括1875年1月5日在烏拉圭的蒙特維多停留。第三次卡洛斯戰爭期間西班牙的動亂促使海軍部取消了奧古斯塔號在西印度群島的部署,並將其派往西班牙海岸以保護德國的利益。它於1月29日抵達當地。在接下來的三個月里,局勢逐漸平靜下來,以至於留下炮艦鸚鵡螺號和信天翁號炮艇便足以完成任務。奧古斯塔號因此離開,並在5月5日至25日到訪葡萄牙的里斯本後回到中美洲水域。7月,該艦訪問了海地,但其逗留被烏拉圭爆發的騷亂打斷,這使它必須親身到場。8月和9月,奧古斯塔號也出於同樣的原因暫駐哥倫比亞。至11月25日,其姊妹艦維多利亞號抵達西印度駐地接替它。奧古斯塔號遂開始啟程回國,於1876年1月6日抵達威廉港。在那裏,它被停運以進行另一次檢修,其中包括更換鍋爐。[12]
1876年9月20日,奧古斯塔號重新投運,並於10月3日出發前往南太平洋執行又一次巡航。它繞非洲航行,穿過印度洋,然後進入太平洋,於1877年3月25日抵達薩摩亞的阿庇亞港口。時任艦長和德國領事特奧多爾·韋伯與薩摩亞酋長談判達成貿易協定,以確保德國與英國和美國的商人擁有同等地位。奧古斯塔號隨後前往湯加首都努瓜婁發,在當地正式批准了此前由愛德華·馮·克諾爾擬定的一項協議。該艦從4月4日至11日都停留在那裏。之後它回到阿庇亞,至12月接到調往東亞駐地的命令。1878年2月21日,奧古斯塔號離開阿庇亞,與駐紮在中國海岸的兩艘炮艦鸚鵡螺號和獨眼巨人號會合。這三艘艦的任務是執行與清朝政府簽訂的貿易協定。奧古斯塔號在駐地停留的時間很短,在其替代者、蓋甲板巡防艦萊比錫號抵達後,它於7月5日離開中國水域返回德國。該艦歸國的路線是取道蘇彝士運河和地中海,而非繞行非洲,至10月14日抵達威廉港。兩周後,奧古斯塔號再次停運,之後從1879年8月到1881年12月期間進行大修,並削減了索具。[13]
到1880年代中期,奧古斯塔號已經完全過時,其宿營空間與新艦相比顯得尤為侷促。1885年4月14日,該艦重新投運,只是為了將輪替船員運送到身處海外駐地的軍艦上。當月28日,在海軍少校法爾科·馮·格勒登的指揮下,它接上巡洋巡防艦格奈森瑙號、炮艦信天翁號和鬣狗號的船員離開德國,前往澳洲。奧古斯塔號穿過蘇彝士運河,於5月31日到達丕林島,並在那裏為接下來的行程加煤。該艦於6月1日至2日夜間離開,從此再無音訊。它原定於6月17日抵達澳洲的奧爾巴尼,但在離開丕林島四周後,奧古斯塔號仍未抵達,這促使人們對該艦及其222名船員的失蹤展開調查。沿奧古斯特號航線行駛的商船報告稱從未見過該艦,來自東非駐地的德國軍艦遂被派出搜尋殘骸。然而,它們同樣未能找到該艦或其船員的任何蹤跡,至10月13日,奧古斯塔號被正式宣佈為失蹤。經調查確定,該艦是在亞丁灣因氣旋而沉沒,因為它的結構不夠堅固,無法抵禦強烈的風暴;事實上,這場氣旋還導致法國通報艦勒納爾號,以及一艘英國和一艘鄂圖曼輪船沉沒。奧古斯塔號成為德國海軍史上繼1860年的雙桅縱帆船女性之贊號和1861年的巡防艦阿瑪宗號之後,第三艘沉沒的軍艦。[12][14]
註釋
[編輯]- 腳註
- 引用
- ^ 1.0 1.1 Sondhaus,第80頁.
- ^ 2.0 2.1 2.2 Gröner,第86頁.
- ^ 3.0 3.1 Lyon,第250頁.
- ^ 4.0 4.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73頁.
- ^ Sondhaus,第83–84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73–274頁.
- ^ Wiechmann,第48–49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74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74–275頁.
- ^ 10.0 10.1 10.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75頁.
- ^ 11.0 11.1 Stenzel,第586頁.
- ^ 12.0 12.1 12.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76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76–277頁.
- ^ "The German Corvette Augusta".
參考資料
[編輯]-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1.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37-6.
- Wiechmann, Gerhard. Die Königlich Preußische Marine in Lateinamerika 1851 bis 1867. Ein Versuch deutscher Kanonenbootpolitik. Preußen und Lateinamerika. Im Spannungsfeld von Kommerz, Macht und Kultur. Band 12 Europa-Übersee. Münster: Sandra Carreras/Günther Maihold. 2004. ISBN 3-8258-6306-9.
- Lyon, Hugh. Germany.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5177-133-5.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
- Stenzel, Alfred. The Fleet and the Coast. Maurice, J. F. (編). The Franco-German War, 1870–71. London: Swan Sonnenschein and Co. 1900.
- The German Corvette Augusta. Scientific American Supplement (New York: Munn & Co.). 1885, 20 (514supp): 8209. OCLC 42343833.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1071885-8209bsu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