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子
外觀
奴隸制度 |
---|
娃子,又分為挖甲(或稱阿加[1]、阿圖阿加[2],漢語:安家娃子)和呷西(或稱呷西呷洛[2],漢語:鍋莊娃子),即彝族社會中的奴隸。
1950年代之前,彝族社會主要分為五個階層:茲莫(受冊封稱:土司,未受封稱:土目[1]),諾伙(或稱諾合,漢語:黑彝)、節伙(或稱曲諾[2],漢語:白彝)、挖甲(安家娃子)和呷西(鍋莊娃子)。一種說法,土司僅占彝族總人口0.1%[2]。另一種說法,茲莫和諾合約佔總人口7%。以1950年代初的馬邊縣和峨邊縣(今同屬四川省樂山市)為例,諾伙約佔當地彝族總人口10%,節伙約佔50%,挖甲約佔30%,呷西約佔10%[3]。娃子大都是彝族人從漢族聚居區搶奪的漢人[4],又稱為「抓娃子[3]」。
1950年,西昌戰役中潰散的國軍除被彝族人搶劫外,甚至有被抓娃子的[4]。解放軍佔領彝區之初,仍允許保留娃子[5]。至1955年12月,四川省人代會、涼山州人代會通過《關於涼山彝族地區實施民主改革總體規劃》,此後徹底廢除了奴隸制[3]。
近年來,原屬彝區的雷波縣強迫勞動現象不斷出現,雷波縣人民政府則試圖避免人們將這些現代奴隸稱之為「娃子[6]」。
註釋
[編輯]- ^ 1.0 1.1 攀枝花市志 第一章 民族. 攀枝花市情網. [2015-12-24] (簡體中文).[永久失效連結]
- ^ 2.0 2.1 2.2 2.3 文:川丁. “安家”娃子与“锅庄”娃子. 新浪網,來源:中國周刊. 2011-10-18 [2015-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簡體中文).
- ^ 3.0 3.1 3.2 記者:劉宗明. 民主改革 让小凉山改天换地. 三江都市報. [2015-12-24] (簡體中文).[永久失效連結]
- ^ 4.0 4.1 采:Gemini、一顆青花椒、何足道、唐小鴨,文:Gemini,編輯:邵七月、公長、朦朧熊. 1950:最后的战役——国共西昌战役纪实. 騰訊網. 2015-05-20 [2015-12-24] (簡體中文).
- ^ 文:李凱恩. 西昌解放时的沈泽安. 涼山新聞網. 2012-03-10 [2015-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簡體中文).
- ^ 作者:曾鳴,實習生王雪、徐雲,選稿:張侃理. 四川村民圈养智障者 骗入矿井杀死骗赔偿金[图]. 東方網,來源:紅網-瀟湘晨報. 2011-07-14 [2015-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1)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