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宗正珍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宗正珍孫(?—529年7月13日),宗正姓,籍貫不詳,作為北魏將帥有攻擊討伐的名聲,但是事跡不連貫,魏收撰寫《魏書》沒有給他編訂列傳[1]

生平[編輯]

正光五年(524年)至孝昌二年(526年)間,汾州胡人反叛,西北道行台汾州刺史、兼任尚書左丞裴良到達汾州,與刺史汝陰王元景和以及李德龍率領數千士兵,防守城池。賊寇集中兵力猛攻。孝昌二年五月乙丑(526年6月22日),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宗正珍孫出任都督,討伐汾州叛亂的胡人[2][3],與行台裴延俊、大都督章武王元融等人前往支援[4]。孝昌二年六月,南絳縣蜀族陳雙熾等人聚眾反叛,與大都督長孫稚、宗正珍孫等人互相對峙。魏孝明帝詔令裴良從汾州刺史離職,出任慰勞使招降陳雙熾[4]

孝昌三年(527年)十月,正平郡百姓薛鳳賢反叛,他的族人薛修義也在河東郡聚集黨羽,分別佔據鹽池,圍攻蒲坂,東西互相呼應響應蕭寶寅魏孝明帝元詡詔令都督宗正珍孫前往討伐薛鳳賢和薛修義[5]。宗正珍孫的軍隊還沒到,薛修義就羞愧後悔了,於是派部下孫懷彥帶表章自我陳述,請求朝廷派一名大將前來招撫。魏孝明帝派遣西北道大行台胡元吉奉詔招撫,薛修義投降。薛鳳賢等人仍然聚眾據守在險要之處,長孫稚的討伐軍駐紮在弘農郡,宗正珍孫的討伐軍駐紮在靈橋,都未能前進[6][7]。之後宗正珍孫和兼尚書右丞、西北道行台李苗討伐平定了汾州、絳縣一帶反叛的蜀族賊人[8][9]

爾朱榮討伐葛榮時,建義元年六月癸卯(528年7月19日),魏孝莊帝元子攸詔令太尉公、上黨王元天穆出任大都督、東北道諸軍事,率領都督宗正珍孫、奚毅賀拔勝爾朱陽都等人帶領京城的軍隊前往沁水討伐任褒,支援爾朱榮[10][11]。之後妖賊劉舉在濮陽起兵謀逆,建義元年八月甲辰(528年9月18日),魏孝莊帝詔令大都督宗正珍孫率領南廣州刺史、都督鄭先護在濮陽討伐劉舉,將他擊敗平定[12][13][14]

之後宗正珍孫投靠了元顥永安二年六月,元顥派車騎將軍、都督宗正珍孫和河內郡太守元襲守衛河內郡,魏孝莊帝和爾朱榮派兵進攻,上黨王元天穆也派兵和爾朱榮匯合,進攻未能攻克。當時夏季熾熱,北魏的將士疲勞,爾朱榮想要讓魏孝莊帝前往晉陽,等到秋天再進攻元顥。還沒決定時,爾朱榮召見劉靈助占卜,劉靈助說:「一定攻克。」次日六月壬寅(529年7月13日),北魏軍隊全力進攻,河內郡城被攻克,宗正珍孫和元襲被斬首,示眾三軍[15][16][17][18]

評價[編輯]

北魏鎮遠將軍、行台左丞、華陰伯楊侃認為宗正珍孫只不過是軍陣中一介武夫,因偶然的機緣得以成為將領,他只能被人驅使,哪能指揮得了其他人。一旦接受元帥的重任,處理三軍事務,精神就亂了,怎能勝任圍擊敵人的任務[19][20]

參考資料[編輯]

  1. ^ 《魏書·卷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其平州刺史王買奴、南秦州刺史曹敬、南兗州刺史樊魯、益州刺史邴虬、玄州刺史邢豹及屈祖、嚴思達、呂叵、崔襲、柴慶宗、宗正珍孫、盧祖遷、高智方,俱為將帥,並有攻討之名,而事跡不存,無以編錄。
  2. ^ 《魏書·卷九·帝紀第九》:乙丑,以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宗正珍孫為都督,討汾州反胡。
  3.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一》:乙丑,魏以安西將軍宗正珍孫為都督,討汾州反胡。
  4. ^ 4.0 4.1 《魏書·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時汾州吐京群胡薛羽等作逆,以良兼尚書左丞,為西北道行台。值別將李德龍為羽所破,良入汾州,與刺史、汝陰王景和及德龍率兵數千,憑城自守。賊併力攻逼,詔遣行台裴延雋,大都督、章武王融、都督宗正珍孫等赴援。時有五城郡山胡馮宜都、賀悅回成等以妖妄惑眾,假稱帝號,服素衣,持白傘白幡,率諸逆眾,於雲台郊抗拒王師。融等與戰敗績,賊乘勝圍城。良率將士出戰,大破之,於陣斬回成,復誘導諸胡令斬送宜都首。又山胡劉蠡升自雲聖術,胡人信之,咸相影附,旬日之間,逆徒還振。德龍議欲拔城,良不許,德龍等乃止。景和薨,以良為汾州刺史,加輔國將軍,行台如故。都督高防來援,復敗於百里候。先是官粟貸民,未及收聚,仍值寇亂。至是城民大飢,人相食。賊知倉庫空虛,攻圍日甚,死者十三四。良以飢窘,因與城人奔赴西河。汾州之治西河,自良始也。時南絳蜀陳雙熾等聚眾反,自號建始王,與大都督長孫稚、宗正珍孫等相持不下。詔良解州,為慰勞使。轉太中大夫、本郡中正。
  5.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一》:正平民薛鳳賢反,宗人薛修義亦聚眾河東,分據鹽池,攻圍蒲坂,東西連結以應寶寅。詔都督宗正珍孫討之。
  6. ^ 《北齊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後循義宗人鳳賢等作亂,圍鎮城。循義亦以天下紛擾,規自縱擅,遂與鳳賢聚眾為逆,自號黃鉞大將軍。詔都督宗正珍孫討之。軍未至,循義慚悔,乃遣其帳下孫懷彥奉表自陳,乞一大將招慰。魏孝明遣西北道大行台胡元吉奉詔曉喻,循義降。鳳賢等猶據險屯結,長孫稚軍於弘農,珍孫軍靈橋,未能進。
  7. ^ 《北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後宗人鳳賢等作亂,圍鎮城,修義以天下紛擾,遂為逆,自號黃鉞大將軍。詔都督宗正珍孫討之,軍未至,修義慚悔,遣表乞一大將招慰,乃降。
  8. ^ 《魏書·卷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俄兼尚書右丞,為西北道行台,與大都督宗正珍孫討汾、絳蜀賊,平之。還除司徒司馬,轉太府少卿,加龍驤將軍。
  9. ^ 《北史·卷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孝昌中,兼尚書左丞,為西北道行台,與大都督宗正珍孫討汾、絳蜀賊,平之。
  10. ^ 《魏書·卷十·帝紀第十》:癸卯,以高昌王世子光為平西將軍、瓜州刺史,襲爵泰臨縣開國伯、高昌王。太尉公、上黨王天穆為大都督、東北道諸軍事,率都督宗正珍孫、奚毅、賀拔勝、爾朱陽都等討任褒。
  11.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葛榮軍乏食,遣其僕射任褒將軍南掠至沁水。魏以元天穆為大都督東北道諸軍事,帥宗正珍孫等討之。
  12. ^ 《魏書·卷十·帝紀第十》:甲辰,詔大都督宗正珍孫率南廣州刺史、都督鄭先護討劉舉於濮陽,破平之。
  13.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甲辰,詔大都督宗正珍孫討劉舉。平之。
  14.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甲辰,魏大都督宗正珍孫擊舉於濮陽,滅之。
  15. ^ 《魏書·卷十·帝紀第十》:壬寅,克河內,斬太守元襲、都督宗正珍孫。
  16. ^ 《魏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顥都督宗正珍孫、河內太守元襲固守不降,榮攻而克之,斬珍孫、元襲以徇。
  17.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三》:顥使都督宗正珍孫與河內太守元襲據河內;爾朱榮攻之,上黨王天穆引兵會之,壬寅,拔其城,斬珍孫及襲。
  18. ^ 《洛陽伽藍記·卷一·城內》:六月,帝圍河內,太守元桃湯、車騎將軍宗正珍孫等為顥守,攻之弗克。時暑炎赫,將士疲勞。太原王欲使帝幸晉陽,至秋更舉大義。未決,召劉助筮之。助曰:「必克。」於是至明盡力攻之,如其言。桃湯、珍孫並斬首,以殉三軍。
  19. ^ 《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稚曰:「薛脩義已圍河東,薛鳳賢又保安邑,都督宗正珍孫停師虞坂,久不能進,雖有此計,猶用為疑。」侃曰:「珍孫本行陳一夫,因緣進達,可為人使,未可使人。一旦受元帥之任,處分三軍,精神亂矣,寧堪圍賊?河東治在蒲坂,西帶河湄,所部之民,多在東境。脩義驅率壯勇,西圍郡邑,父老妻弱,尚保舊村,若率眾一臨,方寸各亂,人人思歸,則郡圍自解。不戰而勝,昭然在目。」
  20.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稚曰:「子之計則善矣;然今薛修義圍河東,薛鳳賢據安邑,宗正珍孫守虞坂不得進,如何可往?」侃曰:「珍孫行陳一夫,因緣為將,可為人使,安能使人!河東治在蒲反,西逼河漘,封疆多在郡東。修義驅帥士民西圍郡城,其父母妻子皆留舊村,一旦聞官軍來至,皆有內顧之心,必望風自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