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理論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展望理論(英語:prospect theory,也作前景理論,視野理論),是一個行為經濟學的理論,為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康納曼阿摩司·特沃斯基提出的。這個理論的假設之一是,每個人基於初始狀況(參考點位置)的不同,對風險會有不同的態度。

此理論是行為經濟學的重大成果之一。1970年代,卡內曼和特沃斯基系統地研究這一領域。長久以來,主流經濟學都假設每個人作決定時都是「理性」的,然而現實情況並不如此;展望理論加入了人們對得失、發生概率高低等條件的不對稱心理功用,成功解釋了許多看來不理性的現象。展望理論對分析在不確定情況下的人為判斷和決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康納曼更因此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展望理論是描述性而非指示性的理論——它旨在解釋現象,而非分析怎樣作決策才是最好的。利用展望理論可以對風險報酬的關係進行實證研究。

理論內涵[編輯]

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選擇,取決於結果與展望(預期、設想)的差距而非單單結果本身。即,人在決策時會在心裏預設一個參考標準,然後衡量每個決定的結果,與這個參考標準的差別是多大。例如,一個人展望(預期)能得到獎金500元,當他的決策讓他得到獎金500元,他會覺得沒什麼;若他有辦法得到多於預期的500元,多數人會審慎地考量這方法(決策)帶來的風險,以免失去展望(預期)回報;如果相反,即使他有另一個比較安全,但讓他少得100元獎金的辦法(決策),那多數人會寧可冒較大風險,以獲取展望(預期)回報。

此理論是為改進博弈論中的期望值功用假說而建立。它比較符合心理學觀察結果,能比較寫實地描述一個人,在風險決策(如金融投資)之時的心理。


數學模型[編輯]

假設一個人衡量決策得失的數學函數(PT函數)為: ,當中是各個可能結果,是這些結果發生的概率。 是所謂「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表示不同可能結果,在決策者心中的相對價值。根據本理論,價值函數的線,應當會穿過中間的「參考點(reference point)」,並形成一個如下的 s 型曲線:

它的不對稱性表明,一個損失結果對應價值的絕對值,比獲利結果對應價值的絕對值更大,也就是所謂的「損失厭惡性 (loss aversion)」[1][2]。與期望值功用假說不同,本理論衡量獲利與損失的方法,並不考慮所的「絕對收入 (absolute wealth)」。函式是為「可能性比重函數 (probability weighting function)」,用以表達一般人對概率的反應 —— 一般而言,人對極不可能發生的事,會過度反應,而對中度、高度可能發生的事,會反應遲鈍。

舉例[編輯]

假設一個人打算買保險,設投保所保障項目,有1%的機會遇險;如果遇險,投保人的損失為$1,000;而保費為$15。我們引用展望理論前,先要設一個「參考點」,而它可能是:

  • 現有的財富狀況
  • 最壞的情況,即損失$1,000

若我們用「現有的財富狀況」作參考點,投保人可以付保費$15,則「PT功用值(PT utility)」為 ,而他的可能收入$0(可能性 99%),或者-$1,000(可能性1%)。整體PT功用值將為:。我們可以根據公式,計算出功用值的數值。一方面,由於在損失時具有凸性(convexity),所以;另一方面,人們對概率較低的事件會過度反應,所以。通常來講,後一種效應的影響大到可以抵消前一種效應,即,也即對低可能性風險事件的厭惡會超過保費帶來的較小損失,這表示投保人會買保險。

第二種情況,若果我們用「損失$1,000」作為參考點,則投保人在之間做選擇。由於在獲利時具有凹性(concavity),且人們會低估較高可能性事件的發生概率,導致令買保險看起來,比不買更吸引。這也表示投保人會買保險。

此理論引申的四個基本結論[編輯]

  1. 確定效應:處於收益狀態時,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
  2. 反射效應:處於損失狀態時,多數人是風險喜好者。
  3. 損失規避:多數人對損失比對收益敏感。
  4. 參照依賴: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由參照點決定。

簡言之,人在面臨獲利時,不願冒風險;而在面臨損失時,人人都成了冒險家。而損失和獲利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改變評價事物時的參照點,就會改變對風險的態度。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Dsavid L.Weimer; Aidan R.Vining. 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5: 123頁. ISBN 013183001-5. Fourth Edition (英語). 
  2. ^ Marco Carrasco-Villanueva. 2016上海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论文集:「中国的环境公共政策:一个行为经济学的选择」.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 2016: 第368-392頁. ISBN 978-7-5203-0663-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