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托品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托品酮
IUPAC名
8-Methyl-8-azabicyclo[3.2.1]octan-3-one
8-甲基-8-氮雜雙環[3.2.1]辛烷-3-酮
英文名 Tropinone
別名 3-托品酮
識別
CAS號 532-24-1  checkY
PubChem 446337
ChemSpider 393722
SMILES
 
  • O=C1CC2N(C)C(CC2)C1 CN2C1CC(=O)CC2CC1
InChIKey QQXLDOJGLXJCSE-KNVOCYPGBG
DrugBank DB01874
性質
化學式 C8H13NO
摩爾質量 139.195 g·mol⁻¹
外觀 棕色固體
熔點 42.5 °C(316 K)
沸點 分解
危險性
NFPA 704
1
2
0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托品酮(Tropinone)是一個莨菪烷類生物鹼,通常情況下為針狀結晶(汽油),用作合成阿托品硫酸鹽的中間體。它是有機合成史上值得一提的一個生物鹼分子。[1][2]

用托品酮在鹼存在下與碳酸二甲酯反應生成2-甲氧羰基托品酮,然後使產物在雷尼鎳存在下加氫生成甲基芽子鹼,最後將甲基芽子鹼與苯甲酰氯吡啶存在下發生酯化反應,就可以得到可卡因

合成

[編輯]

全合成

[編輯]

托品酮最早的全合成是由里夏德·維爾施泰特在1901年完成的。

維爾施泰特合成法合成托品酮
維爾施泰特合成法合成托品酮


里夏德·維爾施泰特(191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環庚酮作為起始原料,儘管路線中每一步的產率均較高,但由於步驟較多,使總產率大大降低,只有0.75%。[3]當然,在20世紀初能人工合成出結構這樣複雜的化合物,已經是對有機合成化學發展的很大貢獻。這是早期在實驗室裝配複雜天然產物的重要事件之一。對這一相當複雜的天然分子的裝配成功,是有機合成在經典時期的頂峰,標誌着多步全合成的誕生。

在合成托品酮之前,維爾施泰特在1898年已經成功以托品酮為原料,首次成功地合成了可卡因,並且闡明了可卡因的結構。[4]

1917年,羅伯特·魯賓遜創造了簡短的托品酮合成法。該法是有機合成中的經典路線之一,僅以結構簡單的丁二醛甲胺3-氧代戊二酸為原料,在仿生條件下,利用曼尼希反應,僅通過三步反應(一鍋反應)就合成了托品酮,而且產率達到17%,經改進後可以超過90%。[5]


托品酮合成 Robinson
托品酮合成 Robinson


該反應的機理為:

  1. 一級親核加成,而後失水生成亞胺
  2. 亞胺分子內的親核加成,構建出第一個環;
  3. 烯醇負離子與丙酮二羧酸根離子之間的分子間曼尼希反應
  4. 失水生成一個新的烯醇負離子和一個新的亞胺;
  5. 分子內曼尼希反應,生成第二個環;
  6. 脫去兩個羧基生成托品酮


Robinson合成托品酮 機理
Robinson合成托品酮 機理


最近,K. C. Nicolaou 採用過量的2-碘酰基苯甲酸(IBX)試劑,利用一鍋法反應,將醇(環庚醇)氧化成酮的同時形成α,β-不飽和結構,進一步加入甲胺可直接生成托品酮及其類似物:


生物合成

[編輯]

在生物體內,用於構建可卡因環系的托品酮衍生物是以L-穀氨酰胺L-精氨酸為原料合成的。[6]首先,這兩種氨基酸先通過羰基的還原或脫脲作用生成L-鳥氨酸,然後鳥氨酸脫羧生成腐胺。接着,腐胺中的一個氮原子被SAM甲基化,生成N-甲基腐胺。N-甲基腐胺在二胺氧化酶的催化下轉化為4-甲氨基丁醛,並環化為席夫鹼N-甲基-Δ1-吡咯啉鹽正離子。

此後,N-甲基-Δ1-吡咯啉鹽正離子與乙酰輔酶A進行克萊森縮合,得到兩種在吡咯烷環2-位取代的對映異構產物,但兩種產物中只有(S)-異構體能繼續環化生成莨菪烷的骨架。硫酯產物繼續與另一分子乙酰輔酶A繼續縮合,得到丁二酸硫酯的4-衍生物。[7]後者發生氧化,重新產生吡咯啉鹽正離子,並產生一個烯醇負離子,兩者發生縮合(分子內曼尼希反應),產生托品酮的4-位被-C(O)SCoA基取代的產物。接着硫酯基被水解生成羧酸,羧酸再被SAM甲基化為甲酯,並在NADPH作用下雙鍵被還原,得到甲基芽子鹼。最後甲基芽子鹼與從苯丙氨酸 -> 肉桂酸 -> 路線生成的苯甲酰基輔酶A縮合為可卡因。[8][9]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R. Robinson. A synthesis of tropinone.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 1917, 111: 762–768. doi:10.1039/CT9171100762. 
  2. ^ The Art and Science of Total Synthesis at the Daw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K. C. Nicolaou, Dionisios Vourloumis, Nicolas Winssinger, and Phil S. Baran Angew. Chem. Int. Ed. 2000, 39, 44 ± 122
  3. ^ Smit, W. et al. (1998) Organic Synthesis, The Science behind the Art. Cambridge: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4. ^ Andrew J. Humphrey and David O'Hagan. Tropane alkaloid biosynthesis. A century old problem unresolved. Natural Products Reports 2001, 18, 494-502.doi:10.1039/b001713m
  5. ^ Arthur J. Birch. Investigating a Scientific Legend: The Tropinone Synthesis of Sir Robert Robinson, F.R.S. Notes and Record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993, 47, 277-296.
  6. ^ Leete E, Marion L, Sspenser ID. Biogenesis of hyoscyamine. Nature. October 1954, 174 (4431): 650–1. PMID 13203600. 
  7. ^ Dewick, P. M. Medicinal Natural Products. Chicester: Wiley-Blackwell. 2009. ISBN 978-0-4707-4276-1. 
  8. ^ E. Leete, J. A. Bjorklund and S. H. Kim. The biosynthesis of the benzoyl moiety of cocaine. Phytochemistry. 1988, 27: 2553. doi:10.1016/0031-9422(88)87026-2. 
  9. ^ [Tropinone字典-Guidechem.com(英文). [2011-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Tropinone字典-Guidechem.com(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