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新疆塔城五弦河國家濕地公園

座標46°44′31.608″N 82°59′58.428″E / 46.74211333°N 82.99956333°E / 46.74211333; 82.9995633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疆塔城五弦河國家濕地公園
新疆塔城五弦河國家濕地公園
新疆塔城五弦河國家濕地公園位置圖
新疆塔城五弦河國家濕地公園位置圖
新疆塔城五弦河國家濕地公園在新疆的位置
分類淡水泉濕地、河流濕地、洪泛平原濕地等
座標46°44′31.608″N 82°59′58.428″E / 46.74211333°N 82.99956333°E / 46.74211333; 82.99956333
面積近26平方千米
建立2013年開始試點,2019年正式通過驗收

新疆塔城五弦河國家濕地公園是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塔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濕地公園,於2013年開始試點,2019年正式通過驗收。新疆塔城五弦河國家濕地公園由烏拉斯台河加吾爾塔木河東門外河師範河喀浪古爾河及周邊濕地構成,總面積近26平方千米。

歷史

[編輯]

從塔城市區穿過的烏拉斯台河等五條河流,因為上游養殖產業污染;河道兩岸生活污染;河道、灘地、濕地被侵佔等原因長期面對着不同程度的河水污染、水量減少、河道縮窄等生態壓力。[1]2013年2月,國家林業局批准新疆塔城五弦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2]2015年,塔城地區人大工委一次會議上,提出加強五條河流的治理管理。4月,塔城地區人大工委和水利、城建、環保、林業、國土等部門開始對五條河流治理和保護工作開始調研,並成立調研組。[1]2019年1月,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驗收,新疆塔城五弦河國家濕地公園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濕地公園[3]

規劃

[編輯]

新疆塔城五弦河國家濕地公園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塔城市,總面積超過25.96平方千米,南北長約22.8千米,東西寬超過10.5千米。規劃濕地公園分為五大功能區,分別是生態保育區、生態恢復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管理服務區。新疆塔城五弦河國家濕地公園是由穿越塔城市區的五條河流及周邊濕地構成,五條河流自西向東分別是烏拉斯台河加吾爾塔木河東門外河師範河喀浪古爾河[4]

塔城五弦河國家濕地公園內濕地面積約8.8平方千米,濕地率超過34%。濕地各河流源頭為約0.5平方千米的淡水泉濕地,濕地公園內其他濕地類型包括約5.8平方千米的永久性河流濕地、約1.5平方千米的洪泛平原濕地、約0.7平方千米的草本沼澤濕地以及小面積的庫塘[4][a]

建設

[編輯]

截止2023年的世界濕地日,新疆塔城五弦河國家濕地公園共投資近6億元人民幣完善、建設濕地公園內的供排水、供電、道路、保護圍欄等基礎設施。超過630戶居民從濕地公園境內遷移,濕地公園內鋪設近3千米電纜,修建25千米的巡護道路,完成超過2千米基礎戈壁墊層鋪設。另外,濕地公園還完成超過40千米的道路綠化,150畝植樹造林,80萬平方米的土地平整。還設置3座管理站、10座界碑、780個界樁。除此之外,濕地公園還修繕了塔城垂釣公園、宣教展示館並配製公共衛生間,設立宣教牌、動植物科普牌、文明提醒牌等設施。[6]

環境

[編輯]

五條河流中烏拉斯台河源頭位於塔爾巴哈台山脈依登科魯山,河長58千米,屬於中、低山融雪河流;加吾爾塔木河源頭為泉水逸出帶,由泉水補給;東門外河和師範河上游同為泉水逸出帶,分別從東門外橋和師範橋進入塔城市區,下游同被灌區分流;喀浪古爾河源自塔爾巴哈台山脈,長約29千米,屬中、低山融雪河流。[7]

圖庫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部分濕地類型和數據參考自濕地公園內的簡介展板[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王北. 河流治理扮靓“五弦之都”. 新疆人大(漢文): 24. 
  2. ^ 王高升. 我区3湿地公园跻身“国家级”. 塔城日報 (第01版:要聞). 2013-02-28. 
  3. ^ 劉新草. 新疆9处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 天山網. 2019-01-16 [2023-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31). 
  4. ^ 4.0 4.1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园评估验收组在塔城市验收塔城五弦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塔城地區行政公署. 2017-06-13 [2023-07-31]. 
  5. ^ 新疆塔城五弦河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2023-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31). 
  6. ^ 阿熱愛勒. 塔城市科协:世界湿地日 湿地修复 刻不容缓.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 2023-02-02 [2023-07-31]. 
  7. ^ 劉建海. 基于景观与水利融合理念的城市河道改造——以新疆塔城市为例. 水科學與工程技術: 24–26. doi:10.19733/j.cnki.1672-9900.201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