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屆康城影展
外觀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開幕影片 | 《紐約故事》 |
---|---|
閉幕影片 | 《老美國佬》 |
舉辦地點 | 法國康城節慶宮 |
創辦時間 | 1946年 |
頒發獎項 | 金棕櫚獎 |
放映數目 | 22(正式競賽片)[1] 19(一種注目) 10(非競賽片) 10(短片) |
舉行日期 | 1989年5月11日至5月23日 |
官方網站 | festival-cannes |
第42屆康城影展於1989年5月11日至23日法國康城節慶宮舉行。金棕櫚獎由史提芬·蘇德堡執導的《性、謊言、錄影帶》獲得。[2][3][4][5]
開幕片由活地·亞倫、法蘭西斯·柯波拉、馬田·史高西斯執導的選集電影《紐約故事》,[6] 閉幕片由路易斯·普恩佐執導的《老美國佬》。[7][8]
本屆影展期間舉辦了第一屆電影與自由論壇,來自各國的百位著名導演參加了論壇。討論了言論自由並簽署一份聲明,抗議世界上仍然存在的所有形式的審查制度。[9]
主競賽評審
[編輯]以下人士被選為競賽片的評審:[10]
- 雲·溫達斯:導演、攝影。(評審團主席)
- 克里斯汀·古茲-雷納爾:製片。
- 克勞德·貝利:影評、歷史學家。
- 喬治·狄奈瑞:作曲。
- 海克特·巴班克:導演。
- 古茲托夫·奇斯洛夫斯基:導演。
- 彼得·漢德克:作家。
- 芮妮·布蘭查:導演。
- 莎莉·菲:演員。
- 希維歐·克萊門特利:製片。
金攝影機獎評審
[編輯]以下人士被選為金攝影機獎評審:
- 拉夫·法羅尼:演員。(評審團主席)
- 伯納德·朱巴德(Bernard Jubard)
- 克勞斯·埃德(Klaus Eder):影評。
- 穆斯塔法·薩利赫·哈希姆(Moustafa Salah Hashem):影評。
- 彼得·史加雷(Peter Scarlet):製片。
- 菲利普·J·馬雷克(Philippe Maarek):作者。
- 蘇珊娜·希夫曼:劇作家。
- 伊凡·高帝耶:影迷。
正式競賽長片
[編輯]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黑雨》 | 黒い雨 | 今村昌平 | 日本 |
《嵌合體》 | Chimère | 克萊爾·德弗斯 | 法國 |
《星光伴我心》 | Nuovo Cinema Paradiso | 基斯比·湯納度 | 意大利、 法國 |
《為所應為》 | Do the Right Thing | 史碧克·李 | 美國 |
《暗夜哭聲》 | Evil Angels(A Cry in the Dark)[11] | 佛瑞德·謝皮西 | 澳洲、 美國 |
《方濟各》 | Francesco | 莉莉安娜·卡瓦尼 | 意大利 |
《蒙特利爾的耶穌》 | Jésus de Montréal | 丹尼斯·阿坎德 | 加拿大、 法國 |
《夸魯普》 | Kuarup | 瑞伊·葛瑞拉 | 巴西 |
《失落的天使》 | Lost Angels | 休·哈德森 | 美國 |
《僱用先生》 | Monsieur Hire | 巴提斯·勒貢特 | 法國 |
《月之子》 | El niño de la luna | 阿古斯丁·維拉隆加 | 西班牙 |
《神秘列車》 | Mystery Train | 占·渣木殊 | 美國、 日本 |
《大團圓》 | Reunion | 傑瑞·沙茲堡 | 英國 |
《羅莎莉狂想曲》 | Rosalie Goes Shopping | 柏西·艾德隆 | 西德 |
《性、謊言、錄影帶》 | Sex, Lies, and Videotape | 史提芬·蘇德堡 | 美國 |
《蜘蛛網》 | Das Spinnennetz | 賓哈·維基 | 西德 |
《光影之妓》 | Splendor | 埃托爾·斯科拉 | 意大利 |
《甜妹妹》 | Sweetie | 珍·甘比茵 | 澳洲 |
《流浪者之歌》 | Dom za vešanje | 艾米爾·富斯杜利加 | 南斯拉夫、 意大利 |
《你不配她》 | Trop belle pour toi | 貝特朗·布里葉 | 法國 |
《春潮》 | Torrents of Spring | 史高·林莫斯基 | 英國、 法國、 意大利 |
《屋頂上的女人》 | Kvinnorna på taket | 卡爾-古斯塔夫·尼克維斯特 | 瑞典 |
一種注目
[編輯]以下電影參與角逐一種注目:
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黑色罪刑》 | Schwarze Sünde | 施特勞-惠耶 讓-馬里·斯特勞 |
西德、 法國 |
《九圈地獄》 | Devět kruhů pekla | 米蘭·穆契納(Milan Muchna) | 捷克斯洛伐克、 柬埔寨 |
《巴洛克》 | Barroco | 保羅・勒杜克 | 墨西哥、 古巴、 西班牙 |
《青春的錯誤》 | Ошибки юности | 鮑里斯·弗魯明 | 蘇聯 |
《愚者自將》 | Zugzwang | 馬修·卡里爾 | 西德 |
《金馬蹄地區》 | صفايح ذهب | 努里·布奇 | 突尼斯 |
《弊端》 | Malpractice | 比爾·班尼特 | 澳洲 |
《我的二十世紀》 | Én XX. századom, Az | 埃涅迪·伊爾迪科 | 匈牙利 |
《誕生》 | പിറവി | 沙紀·N·卡倫 | 印度 |
《聖彼得堡的罪迷宮》 | The Prisoner of St. Petersburg | 伊恩·普林格爾 | 澳洲、 西德 |
《聖血》 | Santa Sangre | 亞歷山卓·尤杜洛斯基 | 墨西哥、 意大利 |
《第十個偷渡客》 | Il decimo clandestino | 里娜·韋特繆勒 | 意大利 |
《厚臉皮》 | Peaux de vaches | 派翠西亞·瑪佐 | 法國 |
《特拉弗斯的相遇》 | Treffen in Travers | 麥克·桂斯德克 | 西德 |
《維納斯·彼得》 | Venus Peter | 伊恩·塞勒(Ian Sellar) | 英國 |
《薩拉菲娜的聲音!》 | Voices of Sarafina! | 尼格爾·諾布爾 | 美國 |
《旋風》 | Смерч | 巴科·薩迪科夫 | 蘇聯 |
《菩提達摩為何遠赴東方?》 | 달마가 동쪽으로 간 까닭은? | 裵鏞均 | 南韓 |
《笑匠奇譚》 | Wired | 賴瑞·皮爾斯 | 美國 |
非競賽片
[編輯]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紐約故事》 | New York Stories | 活地·亞倫 法蘭西斯·柯波拉 馬田·史高西斯 |
美國 |
《老美國佬》 | Old Gringo | 路易斯·普恩佐 | 美國 |
《1001部電影》 | 1001 films | 安德烈·德爾沃 | 比利時 |
《五十年》 | 50 ans | 吉爾斯·卡爾 | 加拿大 |
《為我們而戰》 | Orapronobis | 里諾·布洛卡 | 菲律賓 |
《高度反擊》 | গণশত্রু | 薩耶哲·雷 | 印度 |
《沙漠梟雄》 | Lawrence of Arabia | 大衛·連 | 英國 |
《自由》 | Liberté | 洛朗·雅各布 | 法國 |
《猴子民間故事》 | Le peuple singe | 傑拉德·維恩(Gérard Vienne) | 法國 |
《醜聞女神》 | Scandal | 米高·坎頓-瓊斯 | 英國 |
正式競賽短片
[編輯]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關於科爾梅萊美麗的景點》 | Beau Fixe Sur Cormeilles | 吉爾斯·拉科姆 | 法國 |
《死胡同》 | Blind Alley | 伊曼紐爾·薩林格 | 法國 |
《全金屬球拍》 | Full Metal Racket | 威廉·努納斯(William Nunez) | 美國 |
《塞古的姿態》 | La Geste de Ségou. | 曼巴耶·庫利巴利 | 馬里 |
《廚房水槽》 | Kitchen Sink | 愛麗森·麥可琳 | 新西蘭 |
《男生遊戲》 | Muzné hry | 楊·斯凡克梅耶 | 捷克斯洛伐克 |
《表演作品》 | Performance Pieces | 湯姆·阿布拉姆斯 | 美國 |
《執著的小販》 | The Persistent Peddler | 克勞德·克魯蒂埃 | 加拿大 |
《卡羅神父劇院》 | Papa Carlo teater | 拉奧·海德梅茨 |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蘇聯 |
《對,我們可以》 | Yes We Can | 費斯·哈伯利 | 美國 |
獎項
[編輯]正式競賽獎項
[編輯]以下電影和演員獲得了1989年的獎項:[12][13][14]
- 金棕櫚獎:《性、謊言、錄影帶》-史提芬·蘇德堡
- 評審團大獎:
- 最佳導演獎:艾米爾·富斯杜利加-《流浪者之歌》
- 最佳女演員獎:梅麗·史翠普-《暗夜哭聲》
- 最佳男演員獎:占士·史碧達-《性、謊言、錄影帶》
- 最佳藝術貢獻:占·渣木殊-《神秘列車》
- 評審團獎:丹尼斯·阿坎德-《蒙特利爾的耶穌》
- 金攝影機獎:《我的二十世紀》-埃涅迪·伊爾迪科
短片
獨立競賽獎項
[編輯]- 《性、謊言、錄影帶》-史提芬·蘇德堡
- 《祖母》-伊德里薩·烏埃德拉奧戈
火神獎:
青年電影獎:[17]
- 外國電影:《加拉加斯》(Caracas)-米高·肖滕伯格
其它獎項:
- 觀眾獎:格力哥利·柏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Official Selection 1989: All the Selection. festival-cannes.fr.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December 2013).
- ^ Americans Big Winners At Cannes Film Fest. sun-sentinel.com. [25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9).
- ^ A Low-budget American Film Soars At Cannes. Chicago Tribune. [25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9).
- ^ Canby, Vincent. Critic's Notebook- For the Cannes Winner, Untarnished Celebrity. The New York Times. [25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2).
- ^ 26-Year-Old American Director Takes To Award At Cannes. apnewsarchive.com. [25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9).
- ^ Cannes '89: The Glitter, The Hoopla, The Movies. articles.philly.com.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December 2013).
- ^ Cannes Director Tries To `Lighten Up` This Year. sun-sentinel.com. [25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9).
- ^ U.S films to open Cannes. news.google.com (The Lewiston Journal). May 2, 1989 [25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5).
- ^ The History of the Festival / The 80s: The Modern Era. festival-cannes.com. [14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April 2020).
- ^ All Juries 1989. festival-cannes.fr. (原始內容存檔於4 March 2016).
- ^ A Cry in the Dark (1988) - Release dates. IMDb.com. [25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0-25).
- ^ Awards 1989: All Awards. festival-cannes.fr. (原始內容存檔於6 June 2014).
- ^ 42ème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 - Cannes. cinema-francais.fr. [7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0) (法語).
- ^ 1989 - Le Jury, Les Prix. cannes-fest.com. [7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4) (法語).
- ^ FIPRESCI Awards 1989. fipresci.org. [27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8).
- ^ Jury Œcuménique 1989. cannes.juryoecumenique.org. [29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8).
- ^ Cannes Film Festival Awards for 1989. imdb.com. [27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6).
其他媒體
[編輯]- INA: Climbing of the steps for the opening of the 1989 festiv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法文)
- INA: Assessment of and reactions to the list of winners of the 1989 Festiv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