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音樂廳
維也納音樂廳(德語:Wiener Konzerthaus)是維也納著名的地標之一。它啟用於1913年,坐落在維也納3區與1區的交接處。音樂廳自啟用起至今主要致力於推廣傳統及創新風格的音樂形式。
建築歷史
[編輯]1890 年,原計劃在距離傳統的金色大廳僅200米處建造一個有別於傳統理念的名為為音樂節而築之家 的多功能建築群,以更大範圍滿足觀眾群對不同音樂表現形式的需求。構思擬案的建築家Ludwig Baumann 起初提議為奧林匹亞(Olympion)建造除多個音樂廳之外一個可容納4萬人的室外溜冰場和單車運動俱樂部(Bicycleclub)。溜冰場及其周邊設施於1899年完工。但部分地方1960年被新藝術運動建築師利用作為洲際酒店集團酒店用地,還有自由風格人士也佔用了Am Heumarkt為活動中心,如今的溜冰場佔地只有當時計劃中的3分之一大。
奧地利象徵主義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 及他的團隊於1908年在當時還未啟建的音樂廳用地上臨時搭建了一個名為 維也納藝術展覽1908 (Kunstschau Wien 1908) 的展覽廳。維也納音樂廳最終於1911年至1913年間由維也納劇院建築師Ferdinand Fellner d. J.、Hermann Helmer 和Hermann Helmer 一起完工。
1945年後維也納音樂廳肩負着推進奧地利自主意識音樂形式的使命,在上演古典派、浪漫派、維也納華爾滋等曲目的同時首演眾多當代作曲家的作品 (如: 阿諾德·勛伯格的清唱劇 Die Jakobsleiter 1961)及上演國際化的爵士音樂作品和舉辦流行音樂作品音樂會。
多年間音樂廳經過多次的改修後原來的新藝術運動風格的裝潢幾乎面目全非,1972年至1975年重新在原型設計圖的基礎上做少量的修整恢復了音樂廳原來該有的面貌。1998年至2001年由建築師Hans Puchhammer完成音樂廳內部的大整修及加建了一個名為新的音樂廳Neuer Saal
維也納音樂廳的箴言題詞: 「一個維護高雅音樂的場所,一個藝術追求者的聚集地,為音樂而築之家,為維也納而築之家 (德語:Eine Stätte für die Pflege edler Musik, ein Sammelpunkt künstlerischer Bestrebungen, ein Haus für die Musik und ein Haus für Wien.)」
建築物
[編輯]這棟建築物佔地面積大概70×40 米,大門入口設在Lothringerstraße,另有兩個入口設在Lisztstraße 和Am Heumarkt 。原型建有3個不受音響干預可以同時舉行音樂會的音樂廳。
- 大交響音樂廳 設有1865 個座位[1]
- 莫扎特廳 設有704 個座位 (因奧地利作曲家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而得名)[2]
- 舒伯特廳 設有366 個座位 (因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而得名)[3]
- 新音樂多功能廳 可設大概 400 個座位。從 2009 / 2010起改名為貝里奧廳 (因意大利作曲家盧西亞諾·貝里奧而得名)[4]
此外音樂廳建築群里的一部分屬於維也納音樂表演藝術研究院 (現今維也納音樂表演藝術大學的鋼琴表演專業分部所在地),同時還建有一個設有521個座位的劇院,該劇院隸屬於維也納劇院研究所,作為城堡劇院的副廳,供演員綵排劇目及首演現代派風格的劇目。
音樂會節目
[編輯]維也納音樂廳是維也納交響樂團、維也納室內樂團及Klangforum Wien (該樂團以擅長演奏現代與當代音樂作品著稱) 的常駐演出地。自1913年起維也納音樂廳一直是維也納聲樂研究院的俱樂部場所。音樂廳在每年的音樂季不僅會固定邀請世界著名的交響樂團如維也納愛樂樂團,獨奏演員及室內樂團做客演出,此外還定期舉辦各種舞會活動如Bonbon-Ball,舉辦爵士音樂及世界音樂音樂會。
音樂廳舉辦的藝術節包括:
- 古代音樂藝術節共鳴 (每年1月份)
- 維也納春季音樂節
- 國際音樂慶典
- 維也納現代 現代音樂節 (每年秋季)[5]
網站連結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維也納音樂廳官網,此網站為德文
- ^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維也納音樂廳官網,此網站為德文
- ^ [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維也納音樂廳官網,此網站為德文
- ^ [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維也納音樂廳官網,此網站為德文
- ^ Wien Modern Festiv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維也納現代音樂節官網,網站為德文
參考資料
[編輯]- Erwin Barta: Das Wiener Konzerthaus zwischen 1945 und 1961. Eine vereinsgeschichtliche und musikwirtschaftliche Studie. Schneider, Tutzing 2001 ISBN 3-7952-1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