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絲綢之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的馬

草原絲綢之路,指古代時自中國中原地區向北越過長城入塞外,然後穿越蒙古高原、中西亞北部、南俄草原,西去歐洲的陸路商道。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是訛答剌塔拉斯托克馬克

草原絲路,西漢時就有通過當時七河地區烏孫至蒙古高原的記載,唐時稱回紇道回鶻路,從中原正北走越過陽山+陰山以南的包括朔方郡、五原郡、雲中郡、定襄郡、雁門郡的河南地區的當時叫新秦中之外的塞外,進入蒙古高原、中西亞北部、南俄羅斯草原,西去歐洲的陸路商道。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是窩魯朵八里訛答剌塔拉斯怛羅斯碎葉庭州(古車師)、豐州(秦九原郡)。

路線[編輯]

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 陰山道:由關內京畿北上塞上大同雲中或中受降域。
  • 參天可汗道:由塞上至回鶻、突厥牙帳哈爾和林。
  • 西段:由哈拉和林往西經阿爾泰山、南俄草原等地,橫跨歐亞大陸。
  • 北方:由張家口至庫倫(今蒙古烏蘭巴托)的張庫商道[1],民間俗稱「張庫大道」[2],又稱「古絲綢之路北線」,「北方絲綢之路」[3]

歷史[編輯]

草原絲綢之路的開闢最早,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已經形成貿易路,這與草原民族的活動有密切關係。斯基泰人薩爾馬特人塞迦)、月氏烏孫匈奴突厥回紇、鐵勒諸部、鮮卑柔然粟特可薩人奄蔡和蒙古民族,都活躍在草原絲綢之路上。

安史之亂後,隴右道諸州在758—776年之間陸續淪陷於吐蕃,傳統絲路受吐蕃阻絕,唐人不得不選擇草原絲綢與西域城邦交流。回鶻汗國滅亡後,黠戛斯塔塔兒阻卜)、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等部族在草原征戰不休,商路因此短暫衰退。十三世紀,以尼倫和迭列斤兩大部落組成的蒙古民族興起並逐步控制了整個草原商路。

參考文獻[編輯]

  1. ^ 古商道——张库大道. [2021-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6). 
  2. ^ 张库大道. [2021-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6). 
  3. ^ 张库商道. [2021-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6).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