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葛蘭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葛蘭笙,名為芬(1900年—1986年11月3日),後以字行。祖籍山東日照,中國教育家,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中國民主建國會山東省宣教處副處長、濟南市政協委員

生平

[編輯]
  • 1915年隨全家遷居北京,讀完中學後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後留校任助教、三齋舍監。曾準備留學德國,不知何故未能成行。
  • 1923年,由於身體狀況不佳,參加一個位於北京中山公園的民間體育組織行健會,師從楊式太極拳傳人楊澄浦先生學拳,直至楊澄浦先生南下傳授拳藝為止,深得楊式太極拳之精髓。後擔任該會常務理事[1]。後傳於世《楊式太極拳簡介》《楊式太極拳推手》二部著作。
  • 1928年應友人之邀到濟南市教育局任秘書。後任中華民國山東省教育廳二科科長。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國民黨所部韓復榘的第三集團軍10萬餘人被侵華日軍擊潰。由於局勢不斷惡化,山東省教育廳先遷曹縣,後遷許昌,並電告各校內遷。從此,數千名山東中等學校教師生員工開始了艱苦地流亡生涯。葛蘭笙奉教育廳長何思源之命攜帶五十萬元教育基金[2]跟隨部分中學師生向後方轉移。該教育基金本存於中國銀行,由葛蘭笙托請中國銀行職員黃得中暗自匯轉河南鄭州及武漢中國銀行,將匯折秘置於暖水瓶內混入難民中前去河南鄭州提取,作為山東南遷學生的生活、教育費用。以上措施並不為韓復榘所知,所幸教育基金沒有被充作軍餉[2]
  • 1938年1月,各校流亡師生匯集於河南許昌,春節後遷往河南南陽的賒旗鎮(今社旗縣),組成為山東省聯合中學,楊鵬飛被委任為校長。5月19日,徐州失陷,學校又奉命西遷,趴山涉水600餘里,遷至湖北省北部的隕陽、均縣辦校,改名為國立湖北中學,直屬教育部管轄,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教育部再令該校搬遷四川。12月,數千名師生分批出發,沿秦嶺,過漢中,攀巴中,越劍閣,前後行程5千餘里,於次年2月先後入川抵達目的地,由葛蘭笙任國立六中校長並選址建校,改名為國立第六中學。葛蘭笙任校長八年中,以其旺盛的精力,克服諸多困難,為教育事業培養人才,為民族復興獻出了自己全部心血。他知人善任,先後聘請多名學識淵博、德高望重和思想進步的教師到校任教,保證了學校的教學質量[3]。該校先後共收容了約五千流亡學生,僅高中部畢業44個班,畢業生1700餘人中,考入大學的約1200人。在後方二十幾所國立中學中影響巨大[4]。六中校友、著名詩人、原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賀敬之在給德陽教育志編者的信中說,「國立六中向延安和其他地區輸送了大批革命幹部,也為後來新中國的建設培養了大批後備人才。」
  • 1946年葛蘭笙將國立六中校務交給時任教務主任的王曉倫,回到山東創辦綜合性文選刊物半月刊《現代文叢》。地址在濟南經三路緯四路西165號。該刊物為了適應抗戰勝利後的經濟文化發展形勢,更多地介紹一些現代知識,推動山東學術空氣而創辦的。其宗旨是:「集納書報精華,介紹時代知識。」刊物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科學、文藝等。該刊1948年1月出到1卷12期停刊。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歷任濟南市第二、三、四屆政協委員,山東省民建宣教處副處長。1957年,葛蘭笙民主黨派座談會上坦言己見,反右開始後遭到批判,被稱為「章乃器在山東的代理人」,被人揭發檢舉,於1958年8月被捕,以「歷史反革命」罪名被判處無期徒刑,後改判15年。1971年10月釋放。
  • 1979年全國為在1957年反右中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員甄別平反,葛蘭笙提出申訴。其冤案雖因反右而起,但並未戴「右派」帽子,原判單位不予受理,多次申訴無有結果。不得已委託時任中共中央領導的黃克誠將軍幫助,省法院才重新審查,並最終宣佈取消1958年的錯判,予以徹底平反。
  • 1986年11月3日,以86歲高齡與世長辭。

家庭

[編輯]
  • 第一任妻子安氏,育有二子二女,葛世梅、葛世燕、葛世平、葛世魯。
  • 第二任妻子胡湘雲(後改名胡建1909-2000),育有三子二女,葛世民、葛世成、葛世同、葛世寧、葛世靜。

註釋

[編輯]
  1. ^ 葛世平:《人生的歷練》
  2. ^ 2.0 2.1 《濟南文史資料選集》第三輯,P165
  3. ^ 丁原道,《獻身教育事業的愛國知識分子-葛蘭笙》,日照市政協《日照文史》第四輯
  4. ^ 《山東教育史志資料》,1983年第2期
  5. ^ 《濟南文史資料選輯》第三輯,P180
  6. ^ 訓團是國民黨省政府的干訓機構,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改名為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參考文獻

[編輯]
  • 《濟南文史資料選輯》,第三輯
  • 《山東教育史志資料》,1983年第2期
  • 葛世平:《人生的歷練》
  • 丁原道:《獻身教育事業的愛國知識分子--葛蘭笙》
  • 胡維興:《風雨七十年》
  • 徐俊龍、李波:《民主教育家馮培元的抗日愛國情結》,載《濱州日報》,2010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