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趙匡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趙匡凝
出生9世紀
唐朝
逝世10世紀
弘農國海陵
職業唐朝忠義軍節度使

趙匡凝(9世紀—10世紀),字光儀,生年不詳,蔡州人,唐朝末年軍閥,封楚王,自景福元年(892年)為忠義軍節度使統治忠義軍,一直至天祐二年(905年)被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所敗。

生平

[編輯]

家世背景

[編輯]

趙匡凝生年不詳,只知道是蔡州人。父親趙德諲原為唐奉國軍節度使秦宗權部下申州刺史秦宗權投降黃巢起義的農民軍及其建立的大齊政權,黃巢戰敗後,他自己稱帝。趙德諲效命秦宗權,攻陷山南東道。後趙德諲覺察到秦宗權將敗,又降唐,與唐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聯合。在朱全忠的推薦下,趙德諲留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山南東道改名忠義軍。趙德諲後來參與了導致秦宗權敗亡的幾場戰役[1][2][3]

趙德諲為忠義軍節度使期間,趙匡凝因父之功,被任為忠義軍轄下的唐州刺史,兼七州馬步軍都校。景福元年(892年)二月,趙德諲去世[4]。子趙匡凝繼立。趙匡凝自稱忠義軍留後[3]唐昭宗授他為節度使。[1][2]

為忠義軍節度使

[編輯]

趙匡凝任節度使的最初三年,以威惠聞名。他為人氣貌甚偉,很注重儀表,表現得嚴肅而盛裝,每次整理衣冠,都讓左右拿大鏡子前後照自己。[1]待客時,烏巾上隱隱感覺有灰塵,就令侍妓持紅拂去掉它。人們若誤犯其家諱,往往遭其用木棒笞打,其為人方正嚴肅如此。[2]頗好學問,藏書數千卷。[3][5]南康郡王[6]

乾寧五年(898年)七月,趙匡凝得知朱全忠於前一年十一月試圖滅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戰敗(清口之戰),就秘密和楊行密、奉國軍節度使崔洪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結盟反對朱全忠。趙匡凝部下方城鎮遏使度軫叛投朱全忠,揭發其謀。先前泰寧軍節度使朱瑾與李克用派去救援的史儼李承嗣等被朱全忠所敗投奔淮南,這時李克用又遣使者帶着書信和錢財借道趙匡凝請求楊行密歸還史儼、李承嗣等,被朱全忠所獲,朱全忠大怒,寫信切責趙匡凝,派宿州刺史氏叔琮攻忠義軍,很快攻下唐州,刺史趙匡璠越城投降,再進圍隋州,陣擒刺史趙匡璘,[7]斬首五千級,再攻忠義軍軍部襄州,不克。[8]八月,宣武軍將康懷貞鄧州[9][10][11]擒刺史國湘。趙匡凝害怕,遣使求和請求重新依附朱全忠,[1]朱全忠同意。[2][3][5][12][13]

光化二年(899年)十一月,昭宗加趙匡凝兼中書令[13]三年(900年)七月,趙匡凝以忠義軍節度、山南東道管內觀察處置三司水陸發運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中書令、兼襄州刺史、上柱國南平王、食邑三千戶的身份被任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加實封一百戶。[1][2][9][14]

天復三年(903年),朱全忠正圍攻劫持昭宗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昭宗詔朱全忠盟友武昌軍節度使杜洪出兵,與趙匡凝、武安軍節度使馬殷安州[15]昭宗想去依附趙匡凝,[1]卻不得離開,只得先投靠朱全忠來解決眼下的禍事。[16]

天祐元年(904年)四月,朱全忠盟友荊南節度使成汭在朱全忠要求下試圖援助杜洪反抗楊行密將李神福圍攻,五月,武貞軍節度使雷彥威和馬殷合兵攻陷成汭軍部江陵府,掠人口財貨。成汭軍因而喪失鬥志,被李神福擊潰,成汭自殺。雷彥威軍一度佔有江陵,但雷彥威弟雷彥恭結連趙匡凝,驅逐雷彥威,據江陵。十月,趙匡凝又派弟弟趙匡明驅逐雷彥恭,接管江陵。[9][17][18]朱全忠表趙匡凝為荊襄節度使,趙匡凝表弟弟為荊南軍留後。[19]當時皇室微弱,軍閥們都拒絕上貢財賦,只有強取節鎮的趙匡凝兄弟每年都上貢。[2][3][5][20]

五月,趙匡凝遣水軍上峽攻西川節度使王建轄下夔州,被王建養子知渝州王宗阮等擊敗,王建部下萬州刺史張武造大鐵索攔截長江中流,在兩端立柵,稱之為「鎖峽」,意在防備趙匡凝再攻。六月,已被朱全忠所迫從長安遷都洛陽的昭宗封趙匡凝為荊南襄州忠義軍節度、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中書令、江陵尹、襄州刺史、上柱國、楚王、食邑六千戶,[1]備禮冊命,備革輅一乘,載冊犢車一乘,及本品的鹵簿、鼓吹等。後來後唐同光二年(924年)二月封李茂貞為秦王時,太常禮院即奏請按冊命趙匡凝之例施行。[21]儘管如此,趙匡凝相信朱全忠意圖篡位,天祐元年七月,與李克用、楊行密、王建、李茂貞、李茂貞養子靜難節度使李繼徽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發檄文彼此往來,都聲言舉兵討朱全忠,恢復皇權。[8]朱全忠很害怕,弒昭宗,代以昭宗子唐哀帝[9][12][22]

朱全忠將要篡位,擔心趙匡凝兄弟不從,派使者告諭暗示包括趙匡凝兄弟在內的諸藩鎮,趙匡凝哭着回答使者:「我深受唐恩,不敢有其他想法。」副使王筠也勸趙匡凝和朱全忠絕交。朱全忠大怒,出兵攻打趙匡凝。趙匡明大破宣武軍於鄧州,因而勸趙匡凝聯合王建。二年(905年)五月,趙匡凝奏為成汭立祠廟,獲准。同月,遣使與王建修好,以拒朱全忠,後又與王建聯姻。七月,朱全忠認為趙匡凝兵力分散於荊襄兩鎮,可以圖之,遣大將軍武寧節度使楊師厚統前軍攻趙匡凝,並上表趙匡凝罪狀。八月,朱全忠又親率中軍後繼,楊師厚攻下唐、鄧、復、郢、隨、房六州,[23]朱全忠到襄州,屯兵漢北。同月,下詔削奪趙匡凝在身官爵。戎昭軍節度使馮行襲也遣子馮勖以水軍會合朱全忠於均州、房州。[24]趙匡凝遣客謝罪,朱全忠囚之不遣還,敗荊南救兵,俘其將。趙匡凝嚴兵以備。九月,楊師厚到谷城西童山,朱全忠命他在陰谷口造浮橋,引兵渡漢水。趙匡凝率勁卒二萬在漢濱列陣,被楊師厚大破,被殺萬餘人,楊師厚兵臨城下。當夜,趙匡凝焚襄州府城和船隻,率其妻兒族人和麾下士卒潰圍而出,乘船沿漢水急行奔楊行密。[2][25][26]王筠自殺。趙匡明後也棄軍鎮,本欲同奔淮南,子趙承規進諫:「昔日諸葛兄弟分仕二國,如果去揚州(淮南軍部),是自取疑。」趙匡明認為說得對,奔王建。[1][3][5][12][19][22][27][28]趙匡凝牙將王建武派押牙常質以荊南投降朱全忠。[7][29][30][31]

趙匡凝曾奏辟李珽為掌書記。趙匡凝出奔後,李珽為朱全忠所得,被再署為天平軍掌書記。[32][33]趙匡凝兄弟先前在天祐末年很禮遇許寂,學習保養之道,此時許寂隨趙匡明奔西川。[34]

朱全忠取荊襄後謀攻淮南,太府卿敬翔反對,認為剛取勝的軍隊應該持重養威。朱全忠不聽,果然作戰不利。[35][36]

趙匡凝敗走後,鄧州被從忠義軍分割出來設立宣化軍。[37]三年(906年),時任忠義軍節度使的楊師厚因趙匡凝曾為節帥的緣故請求另立忠義軍號,六月,獲准,忠義軍遂復稱山南東道。[29][38]

朱全忠剛佔領襄州時,曾閱看趙匡凝所藏圖書。後來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十月,楊師厚奉其命獻上趙匡凝家所藏數千卷書籍。[39]

敗後

[編輯]

趙匡凝到揚州後,楊行密迎接他,戲言道:「君在軍鎮,每年給朱全忠送金帛,現在敗了,才歸順我?」趙匡凝答:「諸侯事天子,每年貢賦是職責,豈是送給賊(指朱全忠)!我今日歸順公,正是因為我不從賊的緣故。」楊行密厚遇之。[22]天祐二年十一月,楊行密薨,子楊渥繼位,對趙匡凝稍有薄待。楊渥一次設宴,吃青梅,趙匡凝看着他說:「勿多吃,不然得小孩發燒的病。」諸將以為他輕慢,楊渥遷他到海陵,後他為楊渥將徐溫所殺。[2][3][5]

趙匡凝妻羅氏,唐朝封豫章郡君,後進封燕國夫人。[40]

評價

[編輯]
  • 《舊五代史》史臣曰:匡凝一門昆仲,千里江山,失守籓垣,不克負荷,斯乃劉景升之子之徒歟![2]

註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六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舊五代史》卷一十七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十國春秋》卷八
  4.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
  5. ^ 5.0 5.1 5.2 5.3 5.4 《新五代史》卷四十一
  6. ^ 楊鉅《趙凝進封南康王制》
  7. ^ 7.0 7.1 《舊五代史》卷二
  8. ^ 8.0 8.1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三下
  9. ^ 9.0 9.1 9.2 9.3 《舊唐書》卷二十上
  10. ^ 《新五代史》卷二十二
  11. ^ 《舊唐書·昭宗紀》作七月氏叔琮克鄧州。《新唐書·趙匡凝傳》亦作氏叔琮克鄧州。
  12. ^ 12.0 12.1 12.2 《新五代史》卷一
  13. ^ 13.0 13.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一
  14. ^ 陸扆《授趙凝檢校太尉開府制》
  15. ^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
  16. ^ 《新唐書》卷二百零八
  17. ^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
  18. ^ 《舊唐書·昭宗紀》將成汭出兵至趙匡凝據荊州一系列事均列在九月。
  19. ^ 19.0 19.1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
  20.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四
  21. ^ 五代會要
  22. ^ 22.0 22.1 22.2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五
  23. ^ 《資治通鑑》等記載楊師厚還攻下均州,共下七州,但均州當時由馮行襲兼領,非趙匡凝勢力範圍,也無需楊師厚攻佔。
  24. ^ 《新五代史》卷四十二
  25. ^ 《新唐書》卷一十
  26. ^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
  27. ^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六
  28. ^ 《新五代史》卷二十三
  29. ^ 29.0 29.1 《舊唐書》卷二十下
  30. ^ 《舊五代史》卷二十二
  31. ^ 《舊唐書·哀帝紀》又載十月下詔削奪荊南留後趙匡凝在身官爵。當系趙匡明之誤。
  32. ^ 《舊五代史》卷二十四
  33. ^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
  34. ^ 《舊五代史》卷七十一及《全唐文》作趙匡凝同奔西川,誤。
  35. ^ 《新五代史》卷二十一
  36. ^ 《九國志·柴再用傳》
  37. ^ 《新五代史》卷六十
  38. ^ 《停忠義軍額敕》
  39. ^ 《舊五代史》卷三
  40. ^ 錢珝《襄州節度使趙匡凝妻豫章君羅氏可進封燕國夫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