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金守拙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金守拙
George Alexander Kennedy
性別男性
出生(1901-05-17)1901年5月17日
 大清浙江省莫干山
逝世1960年8月15日(1960歲—08—15)(59歲)
海上
國籍 美國
職業漢學家
學術背景
母校柏林大學 (Ph.D.)
紐約協和神學院

喬治·亞歷山大·甘迺迪(英語:George Alexander Kennedy;1901年5月17日—1960年8月15日),漢名「金守拙」,是美國漢學學者。知名於在美國所做的中文教育和中文書面文法研究。

生平

[編輯]

金守拙的父母皆為基督新教傳教士,金守拙出生於浙江省莫干山(今湖州市境內)的教會,在塘棲鎮(今杭州市餘杭區境內)成長。從上海美童公學畢業後,1918年赴美就讀伍斯特學院。畢業後,他去匹茲堡的西方神學院與紐約協和神學院學習神學,但在1925年中途退學。

1926年,金守拙回到中國,在上海教英文和中文。他又於1932年就讀柏林大學研習中文與日文,其博士論文主題是關於唐律自首的角色作用(艾利希·海尼士指導)[1]。他回到美國後,1937年正式獲得博士學位。

歸國後,金守拙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工作,參與《清代名人傳略》的編纂。1935年,他獲得耶魯大學中文學、文學講師的職位。並於1938年成為教授,直到過世[2]。在耶魯,他向愛德華·薩丕爾倫納德·布龍菲爾德學習語言學。

太平洋戰爭開始時,耶魯大學由於軍事目的而成為外語短期教育中心,金守拙負責中文與日文[3]的集中教育。為此金守拙自己設計一套中文羅馬字的表記法──耶魯拼音羅馬字──用作教材。耶魯式拼音在戰後亦長時間用於美國的中文教育上。

戰後1948年,北京大學邀請他做客座教授,但因為國共內戰而中斷,最後歸國。

學術上,金守拙著名於他中文書面文法方面的論文,其研究涉及中文的他動詞自動詞的區別、否定辭、代名詞(我、吾)等。另外,他認為中文為單音節語言是迷思,主張中文自古以來並非單音節語言。他的論文集於死後的1964年由耶魯大學出版。

1959年,金守拙得到古根咸獎學金,赴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進行研究,於日本往美國的船上,因為心臟病發作病逝。

參考文獻

[編輯]
  1. ^ Die Rolle des Geständnisses im chinesischen Gesetz. 柏林: Tiefenbach u. Mittelhäuser. 1939. 
  2. ^ Guide to the George A. Kennedy Papers MS 308. 耶魯大學圖書館. [2018-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9) (英語). 
  3. ^ Professor George Kennedy teaching Japanese class(金守拙教授教日文班). 耶魯大學圖書館. 2010-06 [2018-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英語). ,內有1945年時金守拙教日文照。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