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鱇𩷕白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鱇𩷕白魚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鯉形目 Cypriniformes
科: 鯝科 Xenocyprididae
屬: 白魚屬 Anabarilius
種:
鱇𩷕白魚 A. grahami
二名法
Anabarilius grahami
Regan, 1908
異名
  • Barilius grahami Regan, 1908
  • Ischikauia grahami (Regan, 1908)

鱇𩷕白魚學名Anabarilius grahami),俗名抗浪魚洞魚網魚,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鯝科白魚屬其中一,被IUCN列為易危保育類動物。抗浪魚為撫仙湖獨有魚種,大理南詔時就有文字記載,早在十八世紀,抗浪魚的咸干製品就遠銷東南亞一些國家。(《中國名貴─珍稀水生動物》 & 1993.11).由於魚類喜歡逆流而上的特性在抗浪魚身上體現得比較明顯,故而得名「抗浪魚」。利用了抗浪魚這一顯著特性及其產卵期「來三去七」的特性,當地漁民發明了一種特有的捕魚方法:車水捕魚法。用水車把水抽向引水渠,抗浪魚便自動游入漁民特製的魚簍中。

分佈

[編輯]

本魚僅分佈於中國雲南省撫仙湖,在1980年後野外種群就再未被通過科學觀測發現到,僅有幾例民眾報告案例,且都未能證實。和鱇𩷕魚星雲湖的大頭魚、滇池的金線魚洱海的弓魚,並稱為雲南四大土著魚種。[1]

特徵

[編輯]

本魚體略側扁,呈狹長的紡錘形,屬小型魚類,體長通常為11至15公分。頭長,吻尖,口端位,口斜裂,向上。體被薄圓鱗,側線位於體側中線稍下,前端略下彎,自腹鰭基部起至肛門具腹稜。背鰭無硬棘,起點位於體長之中部,胸鰭短小,腹鰭位於背鰭起點相對處,臀鰭位於背鰭末端的相對位置之後。魚體背部暗綠色,體側下半部及腹部為銀白色,鰭條成深灰色。本魚以浮游動物為食,主要攝食橈足類支角類輪蟲,亦食落入水中的空中昆蟲和魚卵。

繁衍

[編輯]

本魚生長緩慢,產卵期在4至8月。性成熟早,但雌雄個體成熟年齡不同,雄早於雌。卵產於水流緩慢、水質清澈、石礫或細沙底質的溝溪洞穴內。本魚常年生長於撫仙湖40多米以下的深水區,只有每年產卵期才浮出水面。食性十分苛刻,僅以水中的微生物為食,且繁殖期長,可達8個月之久。產黏性卵,附着於砂礫上。卵圓形,卵徑1.2公分,在流水中孵化,當水溫在22至25℃時,約需104小時即可孵化。

捕撈方法

[編輯]

在撫仙湖邊,捕抗浪魚十分生態,不下湖、不用船、不用鈎、不用網,只需岸上捕撈。所以,當地人不叫「捕魚」而稱「拿魚」,並有空手拿魚賣現錢的說法。由於鱇𩷕魚的特殊習性,撫仙湖沿岸地區習有對鱇𩷕魚的特殊捕撈方法,主要的有四種種,分別是「香把」捕魚法,車水捕魚法,彎溝捕魚法和魚籠捕魚法。[2]

「香把」捕魚法

[編輯]

第一種是「香把」捕魚法。用青香樹枝或是山上的蕨類植物紮成把,因為青香樹枝或蕨類植物會散發出一種清香味,故叫「香把」。把香把放在水中,鱇𩷕魚來時,會鑽進香把中產卵,等香把里鑽滿了魚,就用網兜連同香把撈起來,提着香把一抖,抗浪魚就掉出來了。這種香把捕魚法,多在撫仙湖東岸使用。

車水捕魚法

[編輯]

第二種是車水捕魚法。這種方法是首先沿着湖岸沙灘挖一條深溝,溝寬1米左右,漁民們叫這種溝為「籬笆溝」。魚發時,用水車從一頭車湖水,形成股流動的水,鱇𩷕魚就會成群結隊順着水流搶水而上,游進溝中,等魚鋪滿小溝,就停車拿干灘兒魚。這種捕法在撫仙湖周圍都普遍使用。

彎溝捕魚法

[編輯]

彎溝捕魚法是車水捕魚法衍生出來的一種變種。使用此種方法時漁民們會在湖岸沙灘上挖出一條長長的彎曲的「U」形溝,溝很淺,溝寬30至40厘米左右,兩頭連着湖。然後,在溝的一頭駕起龍骨水車車起湖水,讓湖水沿着彎溝從另一頭流入湖中,抗浪魚就會逆着水成群結隊而上,游進彎溝里,等魚兒鋪滿溝面時,停止車水,只管在乾溝里撿魚,收穫甚多。此種方法主要由撫仙湖西岸的江川明星魚洞、澄江祿充以及南岸的華寧海鏡等地的漁民所使用。

魚籠捕魚法

[編輯]

最後一種是魚籠捕魚法。由於在祿充、明星一帶,沿湖的岩洞裏湧出許多股地下泉水,這些泉水的水溫比湖水略高。將泉水分成若干股,順着挖好的小溝流入湖中,在出水口的地方安放一個用竹篾編的大籠子,魚只能進不能出;在魚籠旁的水口處,用一木製水車灌湖水進溝與泉水混合。抗浪魚來時,從水車下順着水流進入溝中,在溝中的泉水裏嬉戲、產卵。當它們產卵結束,魚就會順着水流鑽入魚籠中,這叫「請君入甕」。

學術、經濟價值

[編輯]

本魚屬高原寡營養型湖泊狹生型種類,雖個體不大,但味極鮮美。在1980年代前產量較高,唯後由於環境污染以及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再加之魚味鮮美導致市場需求居高不下,過度捕撈現象嚴重,鱇𩷕魚遂於1980年代後期在撫仙湖再不復尋,瀕臨滅絕。

鱇𩷕魚作為僅在撫仙湖出現,生長和繁衍的魚類,對於撫仙湖及其周邊水系的地理斷代研究以及水文變化觀測有着極其重要的參考與研究價值。其獨立的發展支繫於進化路徑也支持了造山學說的理論假設。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雲南地區早期潛沉於海底,經由地質變化抬升,從鹹水水系脫變為淡水水系,再於周邊水系剝離。但其中的撫仙湖由於落差深,岩層厚,外加地處窪地,使水系得以保留。因此,抗浪魚在學術研究上及經濟上均具有相當價值。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書目

[編輯]
  • 百通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名貴珍稀水生動物編寫組. 《中國名貴─珍稀水生動物》. 199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