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協作計劃/大英帝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英帝國英國及其之前國家統治或管理的自治領殖民地保護國國際聯盟託管地及其他屬地組成。初期多為英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之後是英格蘭王國於16世紀末到18世紀初建立的貿易站英語trading post。從規模上看,大英帝國是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一個多世紀以來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國。到1913年,大英帝國統領超過4.12億人,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23%,到1920年國土面積達35,500,000平方公里(13,700,000平方英里),占當時全球陸地面積的24%,對憲政體制法律語言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帝國到全盛時期被譽為「日不落帝國」,形容太陽必定會照耀到其中一個領土。

在15到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時期,葡萄牙西班牙開創了歐洲人探索世界的歷程,在過程中建立龐大的海外帝國。英國、法國荷蘭羨慕兩個帝國享有的巨額財富,在美洲和亞洲自行設立殖民地及貿易網絡。但法國和荷蘭在17到18世紀陷入連串戰爭,讓英格蘭(1707年聯合法令頒佈後與蘇格蘭結為大不列顛王國)成為北美的主要殖民勢力,後來更在1757年普拉西之戰英語Battle of Plassey中憑藉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征服孟加拉蘇巴,將勢力範圍拓展到印度次大陸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1783年,英國失去北美洲這塊殖民時間最長、人口最多的領土。之後,英國把目光投向亞洲、非洲和太平洋。拿破崙戰爭戰勝法國後(1803–1815),英國憑藉最強大的海軍力量,發展成19世紀最強大的帝國。1815年到1914年的相對和平期期間,英國成為全球霸權,享有「不列顛治世」的美譽。除了正式控制的殖民地,英國還壟斷各地的經濟,亞洲、拉丁美洲尤甚。白人移民殖民地英語Settler colonialism獲得越來越多的自治權利,其中好些地區還被歸類為自治領。

20世紀初,德國美國開始挑戰英國的經濟地位。英德兩國的軍事角力及經濟衝突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大導火索,英國在戰爭期間嚴重仰賴帝國。這場衝突給英國的軍事、財政及人力資源帶來龐大壓力。儘管一戰結束後勢力範圍達到歷史上最大,英國已經不是世界上超群絕倫的工業或軍事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東亞和東南亞的殖民地被大日本帝國佔領。英國與盟友取得最終勝利,但名譽受損,加速推動英國的衰落。在英國給予大多數領土獨立地位的去殖民化運動下,英國最具價值、人口最多的領土印度也獲得獨立第二次中東戰爭證實了英國大國地位衰老,而1997年香港移交中國在很多人眼中意味着大英帝國終結。時至今日,英國仍持有14個海外領土的主權。獨立後的英國前殖民地加入英聯邦這個獨立國家自由聯盟。包括英國在內的16個英聯邦國家共同將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奉為共同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