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官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政府官员
明朝的官員。當時葡萄牙人稱為Mandarin
清朝照片中身着補子的官員

官僚,亦稱官員官吏官宦,在現代公務員體系中,一般是政府機構內擔任一定領導職務的政府人員,在傳統東亞政壇則通常指有官品政府行政人員。相較於沒有品秩的政府公務員稱作,官和吏的另一個重要的分別是官有固定的薪水,而吏則大多情況下沒有(少數例外,如在王安石變法時,有發薪給中央的吏的作法)。

各國政府對官員選拔、任命、升遷、職權、待遇會形成相應的制度。古代官員的任用除君主任命外[1]:98,多來自於世襲蔭襲、推薦、官職買賣捐納)、科舉等途徑。現代官員(公務員)的任用多來自公務員考試選舉等方式。

英國人稱呼中國的官為Mandarin,該詞來源於印度梵文曼怛羅,經由馬來文葡萄牙文,輾轉傳入英文。

古代

[編輯]

東亞

[編輯]

中國

[編輯]

中國自先秦時代起,朝廷即形成穩定的官員任用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時期,官位不論中央或地方官,一共分作九品,一品地位薪俸最高,九品最低。此外宋朝之後,有很多種官,僅是用來酬庸人物而不具有實效的,是謂加官。在自秦以來的,中國專制皇權中央集權下的官僚體系有等級森嚴、服從第一、變通有節等特點[2]:98。中央官員個人的頂點,即是成為權臣,取代君權,掌握國家最高政治權力

兩漢時代,機關長官獨稱「官」,屬官稱「吏」;合稱官吏[3]漢武帝時期的中央政府官員選拔制度開始使用察舉制。曹魏開始使用的九品中正制沿襲到唐朝。唐朝中業以後,官員大多數出自於科舉。至1905年的清末廢除科舉。除科舉外,蔭襲、推薦、官職買賣捐納)亦是任用官員的形式。中國古代女性則不能參加科舉,亦不能擔任官職,在宮廷內服務的則是女官

唐朝以來,科舉出身的官員與以從事實務起家、數量更為龐大的胥吏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彼此之間不能昇降,而僅僅在元朝有讓吏昇作官的管道。百姓或下屬都稱官長為「大人」,官員的兒子被稱為衙內[4]明成祖時,規定曾當吏者不能當御史、考進士,於中國人流品觀念「吏」開始被人看不起[3]

中國自春秋時期,即豢養門客之風,戰國時期進入高峰。秦漢以後,形成幕僚階層。在此背景下,中國古代地方政府設置官員編制過少。以清代最基層的行政單位為例,全國總計縣數目1448個,包括學官在內的輔助職官數目為5526員。一位知縣知州的輔助職官不超過四人[2]:98

歐洲

[編輯]

英國

[編輯]

17世紀中葉之前,英國為封建君主專制國家。英國國王擁有立法權和行政權,官員由國王任命。官員的選用、升遷憑藉門第、出身和對國王的忠誠。官員既是國王的臣僕。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國議會成為英國最高權力機關,逐步獲得最高國家權力。此時,英國國王尚擁有錄用官員的權力。1694年,英國議會通過一項稅務人員不得參加議會的法令。《1701年嗣位法令》規定,從漢諾威王朝以後,凡領取皇家薪俸和養老金的官員都不能成為議員。此後規定政府部門官員除少數高級官員外,要保持行政中立,不得參加黨派的政治活動。英國通過一系列的法令,使政務官事務官區分開[1]:98—99

英國的兩黨制在19世紀逐步成熟,而執政黨更迭帶來的官員大規模替換使政府工作混亂。1805年,為保證內閣更迭時的政府工作穩定,英國財政部首先任命了一位常務次官。這位常務次官不得參加政黨活動,亦不因內閣更迭而替換。其後,各部相繼設立常務次官。19世紀中葉至1870年代初,英國文官制度形成並確立。其後又有多次改革完善文官制度[1]:99—101

現代

[編輯]

今日的公家機關的管理人員稱為公務員,但也有不少民眾習慣稱之為官,或者「大人」,例如「市長大人」,大多帶有諷刺蔑視之意味。在英國日本這類保持君主帝王稱號的國家,官員大都稱為大臣、官。世襲政治家亦是各國常見現象。

以Mandarin指代官僚

[編輯]
明朝1617年出版的《利瑪竇中國札記》第一次出現「Mandarin」(拉丁語Mandarinos)這個詞, 從而證實Mandarin(曼達林、中國官僚、官話)和滿洲人毫無關係,更不是「滿大人」的意思

葡萄牙語中的mandarim,後在多種歐洲語言拼寫mandarin。較早見於約1524-1536年[5]葡萄牙皮萊資使團在明朝被囚禁時寫的信札。[6]信札中該詞以複數形式出現數次,有時以ĩ以及標注n/m鼻音化尾音:mandarĩsmanderĩsmanderỹs,有時沒尾音:mandarismanderysmandarys。其詞源,早期學者望文生義誤以為是拉丁文mandare(指令)[7]。現代字典同意葡萄牙人是從馬來語menteri(朝臣、部長)借詞,馬來語menteri又借詞自梵語mantrin (天城體मंत्री,意為部長,與梵語mantra曼怛羅同源).[8][9][10]該詞可能由住在馬六甲蘇丹國的葡萄牙人造詞。[11]

在十六世紀中期Mandarin一詞尚未主流時,歐洲人旅行者圈中「Loutea」及類似拼寫指代明朝官僚。葡萄牙荷蘭殖民史專家博克舍英語C.R. Boxer指出詞源是「老爺」(廈門話: ló-tia; 泉州話: lāu-tia[12]

參見

[編輯]

另見

[編輯]

名稱以「官僚」開頭的所有條目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王銘. 《试论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及其原因》.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遼寧省瀋陽市: 遼寧大學). 1989, (1989年第6期): 98–101. ISSN 1002-3291 (簡體中文). 
  2. ^ 2.0 2.1 張作理. 《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长官副职考述》. 文史哲 (山東省濟南市: 山東大學). 1998, (1998年第6期): 96–98. ISSN 0511-4721 (簡體中文). 
  3. ^ 3.0 3.1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4.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八·太平興國二年三月癸未條說:「洛下有十衙內,尤放恣。」孔平仲《珩璜新論》卷4說,「或以衙為廨舍」。
  5. ^ Boxer, Charles Ralph; Pereira, Galeote; Cruz, Gaspar da; de Rada, Martín, 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being the narratives of Galeote Pereira, Fr. Gaspar da Cruz, O.P. [and] Fr. Martín de Rada, O.E.S.A. (1550–1575), Issue 106 of Works issued by the Hakluyt Society, Printed for the Hakluyt Society: xxi, 1953 [2012-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7) 
  6. ^ TitleLetters from Portuguese captives in Canton, written in 1534 & 1536: with an introduction on Portuguese intercourse with China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Educ. Steam Press, Byculla. 1902 [2020-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7. ^ Johnson, Samuel. Diction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yon Public Library: Longman. 1827 [2020-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8. ^ Mandari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9. ^ Mandari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Merriam-Webster
  10. ^ "mandarin",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 6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19-920687-2. 
  11. ^ Ku Seman Ku Hussain; Hafizahril Abdul Hamid. PPSMI satu kesilapan [PPSMI a mistake]. Mingguan Malaysia (Kuala Lumpur: Utusan Melayu (M) Berhad). 19 July 2009: 7 (馬來語). Jadi perkataan menteri itu disebut kepada "menterin" dan apabila mereka pergi ke negeri China untuk berjumpa dengan pegawai tinggi akhirnya perkataan "menterin" tadi bertukar kepada "Mandarin". 
  12. ^ Boxer, Charles Ralph; Pereira, Galeote; Cruz, Gaspar da; de Rada, Martín, 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being the narratives of Galeote Pereira, Fr. Gaspar da Cruz, O.P. [and] Fr. Martín de Rada, O.E.S.A. (1550–1575), Issue 106 of Works issued by the Hakluyt Society, Printed for the Hakluyt Society: 10 sq., 1953 [2020-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 閩南語(泉州)中的發音根據C.R. Boxer ,他的來源是Carstairs Douglas的《Dictionary of the Amoy vernac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