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博物館
39°58′25″N 116°18′33″E / 39.97367180000001°N 116.3092147°E 中國民族博物館是位於中國北京市的一座以展示中國各民族文化為主題的國家級民族博物館。
歷史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中央決定派中央民族訪問團到少數民族聚居地訪問,此後先後派出西南、西北、中南、東北等訪問團,歷時數年進行訪問。訪問團的任務主要是向少數民族群眾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了解少數民族的社會狀況,幫助解決生產及生活中的困難。訪問團受到各族群眾歡迎,少數民族群眾多將本民族的代表性的器物當作禮物,托訪問團帶到北京獻給毛主席,這些禮物成為重要的民族文物。[1]
自1950年至「文化大革命」前,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後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每年10月1日國慶節之前(後因人數增加,便改為分國慶節及「五·一」國際勞動節兩批)邀請各少數民族代表組成民族參觀團赴北京參加慶祝,僅毛澤東便先後14次接見代表。這些代表帶來許多民族器物獻給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1]
1950年代,中央組織有關部門開展了大規模「民族識別」工作,同時全面開展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及語言狀況調查。在此期間,大批各民族文物被收集到。[1]
隨着民族文物增加,建設中國民族博物館的建議被提出。1950年,李維漢在聽取中央民族訪問團匯報工作時稱,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很關心少數民族文物,要求將已收集到的文物保存好,將來專建一民族博物館。1951年,中央民委組建了民族博物館籌建班子,並任命吳澤霖為籌備主任。後來,由於人事變更等方面原因,民族博物館的籌建工作中斷。[1]
1955年,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途經昆明時,參觀了雲南省博物館辦的少數民族文物展,對在場的楊堃說:[1]
我在歐洲也參觀過幾個民族學博物館,巴黎的、柏林的和英國的,我都參觀過。我想了解一下各殖民地和附屬國民族解放運動的情況。然而,我所看到的,卻使我大失所望。他們全是宣揚殖民地、附屬國各民族的落後面,從不展出這些民族反侵略鬥爭的英勇事跡;對於他們的優秀的民族文化和傳統,也一概不提。我們將來也要建立民族學博物館,要反其道而行之,要有鮮明的階級性。
1956年,費孝通等學者向中央領導人建議在北京建立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並與我國的地位相稱的民族博物館」。後因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發生困難及「文化大革命」爆發等方面原因,中國民族博物館項目未能落實。[1]
改革開放之後,1983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胡喬木提出,中國博物館事業需要「逐步有一個大的發展」,還提出「我們沒有民族博物館,希望將來文化部和其它部,逐步地從某一部門開始搞起來。」[1]1984年,中國民族博物館將辦公地點設在福佑寺。[2]1987年之後,國家民委多次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國家計委)報送中國民族博物館立項請示報告。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多次呼籲儘快立項建設中國民族博物館。[1]
自從籌建開始,中國民族博物館的業務工作一直未間斷。中國民族博物館建設工程已經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綱要,項目已經進入了前期工作階段。 [1]
中國民族博物館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直屬事業單位。該博物館設有《中國民族博物館研究》編委會。該館尚無固定展覽場所,辦公地點目前暫設於北京市海淀區倒座廟1號院。[3]中國民族博物館時常在其他單位的展覽場所舉辦各種臨時展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