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總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電信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電信行業的政府部門。[1]沿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管理局。

歷史[編輯]

接管各地電信局[編輯]

1948年5月,晉冀魯豫邊區晉察冀邊區連成一片,合併成立華北解放區,1948年8月成立華北郵政總局。1948年9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西柏坡召開擴大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明確提出即將建立的政權性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要求各級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級政權機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1948年10月,中央軍委三局在河北省平山縣王家溝召開關內部隊通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華北軍區司令部三處處長鍾夫翔、華東軍區三局副局長黃榮、軍委三局局長王諍華東軍區三局局長曹丹輝晉綏軍區通信處長荊振昌、西北軍區三處處長龍振彪、軍委三局副局長王子綱、軍委三局副局長劉寅,研究了解放戰爭後期的通信工作,對決戰時期通信保障和通信接管工作作出全面部署:(1)掌握多種通信手段,全面支撐戰略決戰;(2)準備大批接管地方城市通信的骨幹力量,研究團結改造舊技術人員政策;(3)採用繳獲、採購、自製相結合的方式,搞好通信器材協調保障;(4)進一步嚴明通信紀律和制度;(5)切實加強通信保密和對敵暗戰。10月13日,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周恩來出席會議並講話:「要敢於面向勝利,就要有所打算,有所準備。」會議結束後,軍委三局根據周恩來的指示,梳理了關於接管大城市電信企業的準備工作,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起草了相關文件。1948年10月地方電信與郵政合併統一管理。11月2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建立政府系統電信管理機構與統一電信工作領導問題的指示》,對如何接收管理全國電信行業的工作作出了組織安排和政策規定。中央還決定,各地電信、郵政先分別接管,由軍委三局組建電信接管部,負責新解放區的電信接管工作;由各地財經辦負責建立郵政接管機構。軍委三局相繼組建了晉冀魯豫、東北、華東地區通信學校及電訊工程學校,加速培訓通信人才,陸續培訓電信技術人員5000多人。1948年12月,華北人民政府批准改稱華北人民政府交通部郵電總局,主管華北解放區郵政與電信事務。局長蘇幼農,副局長成安玉馮樹章。1949年6月,電信工作劃給軍隊,改為華北人民政府交通部郵政總局。

1949年1月初,中央軍委三局局長王諍和副局長王子綱劉寅從西柏坡出發,來到河北省獲鹿縣白沙村,與華北軍區司令部三處處長鍾夫翔、政委林偉會合,研究北平、天津解放後的通信業接管工作,明確:軍委三局重點負責北平通信接管工作,華北軍區重點負責天津通信接管工作;通信接管要在兩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進行。1949年1月,中央軍委三局局長王諍兼任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物資接管委員會電訊部部長。李強、王子綱、劉寅兼任軍管會電信接管部副部長。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2月3日晚,王諍率領相關人員來到西長安街3號院,接管了原國民黨政府華北電信總局,在此架起電台,設立了電信接管部。西長安街3號院就是後來郵電部、信息產業部及現在的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機關所在地(新門牌編號為西長安街13號院)。這裏早先是一個王府大院,清末民初郵傳部曾設在這裏,後為國民黨政府華北電信總局所在地。1949年2月3日,軍代表王子綱李玉奎和地下黨員李雪等率隊正式接管北平電信局。當時北平電信局的業務主要包括市話、長話、電報和無線,擁有電報電路52路(國內46路、國際6路);長途線路67路(國內有線54路、國內無線12路、國際1路);市內電話交換機25330門(自動16100門、共電9000門、磁石230門),共有用戶22451戶。軍管的主要任務是:立刻着手「安定情緒,恢復業務;保護資財,嚴防破壞;熟習情況,準備接管」;保證通信聯絡「解放一城,通達一地」。1949年3月23日在香山慈幼院理化館舊址設立香山電話專用局開通運營,初裝自動交換機150門,擴充線路60.24公里;後又用一天時間安裝人工交換機一部。[2]

1949年4月,按照中央軍委決定,中央軍委三局壓縮機構,撤銷了原來的三個辦公室和工程處、衛生所等機構,僅保留了軍隊通信聯絡科、軍用器材科和總務科三個科服務軍事通信。

中央軍委電信總局[編輯]

1949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以軍委三局主要骨幹組成的軍委會電信總局,軍委三局局長王諍兼任電信總局局長,軍委三局的三位副局長李強劉寅王子綱(兼北平電信局局長)、原華北軍區電信處處長鍾夫翔(兼天津電信局局長)。5月30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電信總局北平西長安街3號院(今13號院)召開二千人出席的成立大會。各部門領導除董兆龍是原北平電信局副局長外,其他人員均為原軍委三局各處科的主要負責人。

總局負責管理與經營全國公用通信系統。北平軍管會所屬北平電信局改為「中央軍委電信總局北平電信局」。 1949年7月6日開通北京與莫斯科之間的無線電報業務。

為了有計劃地組織搶建北平聯絡各大區的電信線路和部署對新解放區的電信接管工作,1949年7月12日至8月8日,軍委會電信總局在北平召開了由總局副科級以上幹部、華北各大城市電信局與電話局局長、各老區的電信工作機構幹部、華北各軍分區通信科長、華北軍區與東北軍區通信部門領導及東北郵電總局負責人參加的工作會議。即「華北電信會議」,部署構建統一完整的華北電信網和新中國貫通全國的電信網。7月12日,王諍作主報告,對華北和全國電信工作應解決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初步意見。接着,會議討論確定了關於國營電信工作的方針和任務,關於華北電信的組織領導問題,關於農村和城市的通信聯繫問題,關於統一各項規章制度、建立經濟制度和人事制度的問題和關於華北今後一年的電信恢復和新建計劃。8月6日朱德總司令到會講話,強調:「建設新中國電信部門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電信建設要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應有計劃有組織地統一經營,想辦法把各大城市的電信逐漸統一起來。希望大家齊心協力,努力發展電信事業,努力學習業務,提高技術,提高效率,學會經營管理;要艱苦創業,公私兼顧,精兵簡政,節約奉公;要看到困難、看到光明,要戒驕戒躁,把事情辦好。」

1949年9月,中央決定軍委三局和軍委會電信總局分別領導管理全國軍事通信和全國地方電信工作。電信總局機關繼續在西長安街3號院辦公,軍委三局機關遷至不遠處的與廣寧伯街和機織衛胡同相鄰的兩個門牌也是3號的四合院辦公。王諍身兼二個局長職。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開國大典。北京電信局在中央軍委電信總局領導下為大會指揮部在天安門地區安裝了200多部電話機,架設五十公里被覆線和數百公里的廣播遙控線以及一批無線發信機,並負責廣場的擴音設備,並負責廣場的電動升旗(電訊總局所屬901廠設計製造)。

郵電部電信總局[編輯]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任命王諍兼任中央郵電部黨組書記、副部長。[3]

1949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郵電部成立,部長朱學范。採取「統一領導,分別經營,垂直系統」的體制。即郵電部設立郵政總局與電信總局分別垂直管理、經營各自企業;各大區設郵政管理局與電信管理局。

1949年11月21日開通北京至莫斯科無線電話電路。

1949年12月,中共中央《關於電信工作的指示》,規定各解放區在政府系統下單獨成立電信局。

1950年12月12日新中國第一條有線國際電話電路——北京至莫斯科有線國際電話有線載波電路正式開通。經蘇聯轉接,開通接入歐洲國際長途電話網業務。

1950年1月25日至2月9日,中央郵電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電信會議,決定統一全國電信,把官僚資本主義企業徹底改造為新民主主義企業;全國電信組織機構、財務制度、器材使用、人事管理做出了統一規定;擬定1950年全國電信恢復建設計劃:

  1. 以北京為中心,恢復、建設全國長途主要幹線通信網;
  2. 建設北京國際電台,以解決國際通信、對外廣播和新華通訊社新聞傳播的需要;
  3. 整修加強首都的市內電話;
  4. 恢復加強江岸、海岸電台以配合交通航務發展需要。

1950年5月,中央決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通信部,任命王諍為部長,同時撤消軍委電訊總局的番號。[4]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在重工業部建制內成立電信工業局,由中央軍委通信部代管,負責統一管理全國的電信工業企業。

1950年7月政務院決定對郵政、電信實行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體制。1950年9月,電信總局被按照專業性質分為長途電話總局、無線電總局、市內電話總局,與郵政總局一起對業務工程組織與技術指導;原屬電信總局和郵政總局管理的綜合計劃、物資、財務、人事、外事等統一由郵電部直屬各局司負責。1951年,各級郵政、電信二局合併,成立郵電(管理)局。

1956年2月28日第一次開放全國會議電話。1957年12月我國第一條微波電路(24路)採用引進設備,自行設計安裝,在北京至保定間建成。1958年上海試製成功第一部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機、第一套國產明線12路載波電話機。第一套60路長途電纜載波電話機。1959年12月31日北京電話撥號開始由五位制向六位制的過渡。

1959年,郵電體制下放地方管理,實行以地方政府領導為主,垂直領導為輔。1963年,郵電體制改革,收回郵電自主權,人、財、物及業務垂直領導。120路高頻對稱電纜研製成功。1966年第一套長途自動電話編碼縱橫制交換機研製成功,在北京安裝使用。

1970年1月,各級郵電局分設郵政局和電信局。郵政局由地方政府革命委員會和上級郵政局雙重領導。電信局由所在地軍分區、警備區、縣區人民武裝部領導。1973年,改革郵電體制,郵政、電信二局再次合併為郵電局,垂直領導。1970年960路微波通信系統Ⅰ型機。1972年4月30日,周恩來總理批准從美國引進衛星通信地球站的報告;北京、上海分別於合同簽訂後12個月內建成地球站,各具有60條電話電路和1條彩色電視節目轉播通道,使中國對印度洋、太平洋上空地球同步通信衛星建立通信信道。

1976年京滬杭4管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工程竣工,北京至東南五個省省會及天津、上海兩市開放長途電話全自動和半自動撥號業務。 1976年7月1日北京長話大樓竣工投產。1976年與日本之間建成了海底同軸電纜。1978年120路數字微波通信系統通過鑑定;研製成功多模光纖光纜。

1982年到1990年郵電部電信總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解曉安 負責全國電信網的自動化改造和科學化管理以及電信設備的部署、規劃、標準和發展等工作。1982年福州電信局從日本富士通引進程控電話交換機。1983年9月16日,為迎接五運會,上海用150MHz頻段開通了全國第一個模擬尋呼系統。1984年4月8日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成功發射,4月16日定點於東經125°E赤道上空。1984年開始在長途通信線路上使用單模光纖,進入了第三代光纖通信系統。1984年5月1日,廣州用150MHz頻段開通了全國第一個數字尋呼系統。1987年10月,為迎接六運會,廣州開通了第一代移動通信大哥大」。

1991年萬門程控數字市內電話交換機通過鑑定。1993年9月19日全國第一個數字流動電話通信網(GSM)在浙江省嘉興市開通。1994年5月12日,郵電部公佈的《全國郵電「九五」計劃綱要》確定:到20世紀末,建成「八縱八橫」覆蓋全國省會城市和重點地區、連通世界的光纜傳輸骨幹網。1994年4月20日開通了第一條64kb/s國際專線接入Sprint公司,實現了與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

1994年,郵電部成立移動通信局和數據通信局。1994年3月,郵政總局、電信總局獨立核算。1995年4月27日,郵電部電信總局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進行了企業法人註冊登記,核准名稱為「中國郵電電信總局」(英文名稱為:Directorate General of Telecomunications, P&T, China),簡稱「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政府行政系統對內繼續稱「郵電部電信總局」,對外進行經濟活動時使用「中國郵電電信總局」稱謂。電信總局財務專用章和財務會計處公章分別改為「中國郵電電信總局財務專用章」和「中國郵電電信總局財務會計處」公章。[5] 1997年1月,郵電部做出在全國實施「郵電分營」的決策。

中國電信[編輯]

1999年,從中國郵電電信總局分離出來的國信尋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信公司)成建制劃入中國聯通,原中國郵電電信總局在國信公司持有的股權作為國家資本金管理。[6]2000年4月20日,中國電信的移動通信資產總體剝離組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5月16日掛牌,主營流動電話業務。2000年5月17日,只剩固網業務的中國電信掛牌為中國電信集團公司。2002年5月16日,中國電信南北分拆,北方10省電信公司剝離並與小網通吉通合併成立新的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

參考文獻[編輯]

  1. ^ 王鷗:《中國電信業的發展與體制變遷(1949—2000)》,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2001-04-05。
  2. ^ 北京聯通發展大事記(1949—1959年) 千龍網 2019-07-19
  3. ^ 王諍同志隨解放軍進駐北平,新浪科技 2009年05月14日
  4. ^ 原总参通信部李力副部长追忆“红色通信”,腾讯网,2007-08-01. [2020-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6). 
  5. ^ 《郵電部關於電信總局對內對外稱謂及「中國電信」企業標識使用有關問題的通知》,1995年11月1日[失效連結]
  6. ^ 《國務院關於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重組方案有關問題的批覆》國函〔1999〕1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