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
本名Alexander Ernst Alfred Hermann Freiherr von Falkenhausen
出生(1878-10-29)1878年10月29日
 德意志帝國西里西亞省布盧門塔爾英語Kwiatków, Opole Voivodeship
逝世1966年7月31日(1966歲—07—31)(87歲)
 西德萊茵蘭-普法爾茨拿騷
效命 德意志帝國(至1918年)
魏瑪共和國 德意志共和國(至1933年)
 德意志國(至1945年)
 中華民國(任德國軍事顧問團領導人,至1938年)
軍種 德意志帝國陸軍
國家防衛軍
德意志國防軍
國民革命軍德械師顧問)
服役年份1897年-1930年
1934年-1944年
軍銜 步兵上將
獲得勳章 藍馬克斯勳章
特種大綬寶鼎勳章

亞歷山大·恩斯特·阿爾弗雷德·赫爾曼·馮·法肯豪森男爵(德語:Alexander Ernst Alfred Hermann Freiherr von Falkenhausen,1878年10月29日—1966年7月31日)是一位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銜為步兵上將,同時亦是一位積極的反納粹分子。

法肯豪森於1935年3月接替漢斯·馮·塞克特,任國民革命軍軍事顧問團的最後一任領導人,為中國在抗日戰爭初期戰事貢獻頗多,直到1938年德國政府決定聯日棄華而奉召回國,擔任第4軍區司令。1940年在德國佔領比利時與法國後,法肯豪森被任命為比利時佔領區軍政府司令官,期間與黨衛軍蓋世太保暗中抗衡,採取相對溫和的佔領政策,但對比利時境內發生的屠殺和猶太人遭受的暴行負有主要責任。法肯豪森於1944年因被捲入「720密謀案」而被解除職務和逮捕,先後輾轉於多個集中營,最後被美軍俘虜。

戰後法肯豪森因比利時佔領軍領導人而被以戰爭罪犯起訴,被宣判12年有期徒刑,但僅於西德關押3週後即獲釋。1966年7月31日法肯豪森於西德萊茵蘭-普法爾茨拿騷去世。

生平

[編輯]
1911年,訪問日本陸軍第33步兵團時的法肯豪森留影。

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出生於1878年10月29日德意志帝國西里西亞省布盧門塔爾英語Kwiatków, Opole Voivodeship的一個普魯士貴族家庭里,父親為亞歷山大(Alexander,1844—1909),母親為伊麗莎白·舒勒·馮·森登(Elisabeth Schuler von Senden,1853—1936),他的叔叔路德維希·馮·法肯豪森英語Ludwig von Falkenhausen曾於一戰末期的1917年至1918年期間擔任比利時總督英語Imperial German General Government of Belgium[1][2]

法肯豪森於布雷斯勞接受文理中學的初級教育,後於1897年3月13日加入德國陸軍,並以少尉軍銜服役於「第91奧登堡步兵團德語Oldenburgisches Infanterie-Regiment Nr. 91[3]。1900年至1901年,法肯豪森被編入第3東亞步兵團(3. Ostasiatischen Infanterie-Regiment),跟隨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元帥的東亞遠征軍參加了鎮壓義和團的軍事行動[3],並以此開啟了他個人對東方事物的興趣[4]。1902年,法肯豪森調回第91步兵團任第2營行政官。1904年10月1日法肯豪森進入戰爭學院進修,於1907年7月20日畢業[3],後又轉入柏林大學東方學院研究,這段期間法肯豪森努力學習日語,並大量收集日本的各種資訊[4]。自1908年4月1日至1912年3月,法肯豪森調至總參謀部服務,後於3月22日因通曉語言和亞洲的政治局勢而被任命為德國駐日大使館武官,在此期間,法肯豪森對於與即將崩潰的中國清政府相比、對國民生活較有紀律的日本較有好感[5]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肯豪森奉命回國,並先後擔任第89步兵師德語89. Division (Deutsches Kaiserreich)第31步兵師德語31. Division (Deutsches Kaiserreich)的參謀長。1916年5月9日法肯豪森調往土耳其,成為駐土耳其德軍顧問團的團員,同月29日擔任土耳其軍第2軍團後方調遣督察長參謀長,1917年1月1日法肯豪森晉升為督察。3月26日法肯豪森轉往高加索一帶,擔任土軍高加索集團軍英語Caucasus Army Group (Ottoman Empire)參謀長,獲頒藍馬克斯勳章。戰爭結束後繼續留在軍隊服務,1927年開始擔任德累斯頓步兵學校校長。

中華民國軍事顧問

[編輯]

1930年退休後受邀到中國擔任蔣中正軍事顧問

1935年8月20日,他向蔣介石呈送了《總顧問法肯豪森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提出了持久抗戰,以及將四川作為最後防地的設想,國民政府根據其建議進行了整體的軍備建設及防衛部署[6]

1937年德國正式與日本結盟,而日本已向中國不宣而戰。德國為向日本表示善意,承認了日本在中國的傀儡政權滿洲國,並撤回德國對中國的援助:包含強迫法肯豪森辭去顧問職務。離別前法肯豪森答應蔣中正不會向日本透露任何中國的作戰計劃。

召回德國

[編輯]
攝於1940年

1938年法肯豪森被召回現役,在西部戰線出任步兵上將。1940年5月出任比利時軍事總督。

在比利時總督任內,法肯豪森簽署了17道反猶太人的命令,是納粹在1942年從比利時驅逐猶太人的前奏。他負責經濟的副手艾格·里德(Eggert Reeder)在經濟方面着手「清除猶太影響」,包括將猶太人清理出傳統上由猶太人控制的安特衛普鑽石行業。但法肯豪森也至少接受他的中國朋友錢卓倫將軍的堂妹、化學家錢秀玲的兩次求情,特赦了被判死刑的約100名比利時反抗組織成員,在法肯豪森戰後受審時錢秀玲也出面為其辯護作證。

他是兩個反希特拉者:卡爾·格德勒埃爾溫·馮·維茨萊本的親密朋友,很快地他也開始憎惡希特拉與納粹政權,並支持維茨萊本的一個軍事政變計劃。1944年的7月20日密謀案失敗後,馮·法肯豪森在不同的集中營中渡過,直至1945年戰爭結束才被盟國俘獲。

1948年法肯豪森被送往比利時受審,錢秀玲和一批比利時猶太人出面為其辯護作證;在獄期間,著名的比利時抗納粹女英雄為他送食物(後來在他第一任妻子去世後,兩人結婚)。1951年3月被控驅逐25,000名猶太人以及處死比利時俘虜而被判處12年勞動監禁,後被送往西德服刑。但在判決作出的三周後,因為(依照比利時法律要求)其已服刑超過1/3,又鑑於有充分的證據顯示他曾盡力挽救猶太人和比利時人,西德總理將其特赦。

1950年法肯豪森的72歲生日,收到蔣中正的12,000元美金作為賀禮,並稱他為「中國的友人」。

法肯豪森在晚年曾擔任過德中文化協會會長,並於1958年11月28日接受中華民國授勳。1966年7月31日在萊茵蘭-普法爾茨拿騷逝世。

註腳

[編輯]
  1. ^ Geneanet
  2. ^ Kossmann(1986年),第150頁
  3. ^ 3.0 3.1 3.2 Specialcamp11
  4. ^ 4.0 4.1 傅寶真(1998年),第272頁
  5. ^ 田嶋信雄(2010年),第56頁
  6. ^ 白偉志. 中国军队的德国梦. 《先鋒國家歷史》. 2007-3.  [失效連結]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