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艾克曼
保羅·艾克曼 | |
---|---|
出生 | 1934年2月15日 (90歲)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
教育程度 | 歷史科學博士 |
母校 |
|
職業 | 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非虛構文學作家、大學教師、教師、輿論記者 |
獎項 | William James Fellow Award、心理學傑出科學貢獻獎 |
網站 | http://www.paulekman.com/ |
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1934年2月15日—)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是研究情緒和面部表情的先驅[1]。他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100位心理學家之一[2]。
生平
[編輯]1934年2月15日,保羅·艾克曼出生於華盛頓特區,在紐瓦克、華盛頓、俄勒岡和南加州長大。他的父親是一位兒科醫生。 保羅·艾克曼曾是芝加哥大學和紐約大學的學生。他在阿德菲大學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1958),之後在蘭利波特神經精神病研究所做了一年實習生。
他在芝加哥大學時的同學有蘇珊·桑塔格、邁克·尼科爾斯、Elaine May [3]。
起初,艾克曼並不想研究臉部表情,因為他知道很多有名的心理學家也完成不了有關研究。
在他畢業的時候,學界不太重視非言語交際的研究,他自言「跟現在研究超能力的境況差不多」。剛在本科畢業的時候,艾克曼的目標是成為一個精神分析臨床心理治療師。因為他之前曾參與團體治療的工作,他發現參與者的身體動作、行為也似乎有意義,他希望能制定一套客觀的指標,來記錄人類的身體動作,並發掘這些動作背後情緒的意義。最後,因為有關方面的研究工作沒有突破,他在另一個心理學家建議之下,用另一個題目在不足四個月就完成了博士論文。該篇論文是研究制約反應如何影響公眾對死刑的意見。
服了兵役之後,他持續他在身體語言、表情方面的研究。
1961到1966年期,歷經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美國幾乎在開戰邊緣,艾克曼亦在和平議題。當時他幾乎考慮從政。此段期間,他曾經在史丹福大學的政治研究中心當半職研究員,曾和其他人合作研究公眾在戰爭與和平議題上的意見。後來他因為難以兼顧兩個毫不相關的方面上的研究,而退出了政治研究。
1967年和1968年,他到巴布亞新幾內亞研究其他文化的表情。基於這項工作,他提出無論是甚麼文化,人類的面部表情表達的情感是共同的。他在論文中質疑文化相對論,尤其批評了人類學家 Ray Birdwhistell 的某些觀點,引起一些人類學家的攻擊。但約十年之後,大多數社會科學家都接受艾克曼的研究成果。[4]
他在1971年獲得美國衛生署頒佈的研究科學家獎,並且在1976年、1981、1987、1991和1997年又獲得此獎項。在四十年間,美國衛生署通過提供獎學金,撥款,授予獎項的形式支持他的研究。
在2001年,艾克曼同約翰·克里斯合作製作了BBC紀錄片《The Human Face》。2001年,他作為精神病學系的心理學教授從三藩市加利福尼亞大學退休。自1960年到2004年,他一直在蘭利波特神經精神病研究所工作。
他在2009年的5月11日出版的《時代周刊》上被評為「時代周刊百位最有影響力人物」。[5]
事業
[編輯]艾克曼關於面部表情的研究工作是基於Silvan Tomkins的研究成果。[6]( 他在1965年認識Tomkins,他在一篇1986年寫的自傳文章內形容對方是他的「導師、同事和親密朋友」。[4])艾克曼證明,同以 Margaret Mead為代表的人類學家所認為的正好相反,面部表情表達的情感不是由不同文化決定的,而是自生物起源時,就普遍貫穿在人類文明中。他認為這些非言際動作是演化的結果。他發現,那些表示憤怒,厭惡,恐懼,歡樂,悲傷和驚奇的表情都具有普遍性。對蔑視的研究成果則不太明確,但至少有一些初步的證據證明,這些情感和表情是被普遍認可的[7]。
在同 Maureen O'Sullivan 博士共同研究的「Wizards計劃」中,艾克曼提出微表情可以被用於測謊中。在測試過兩萬位各行各業的人士[8]後,他發現只有50位在未接受任何正式訓練的情況下有能力識別出別人撒謊。這些未受訓者是檢測欺騙行為的奇才[9]。
他開發了一套「面部動作組織系統」(FACS)來將每個人的表情分類。艾克曼指導和發行了關於一般非語言行為領域各式各樣主題的研究。例如,他關於謊言的研究不僅僅局限在面部,還包含身體其他的部分。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也利用口語跡象判別謊言。當受訪於有關萊溫斯基的醜聞案時,他曾表示,他察覺到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在說謊,因為他在使用逃避語言。[10]
艾克曼在對謊言在社會層面的研究有突出貢獻,包括我們為什麼撒謊[11],我們為什麼常無意識的判斷謊言[12]。艾克曼還同計算機視覺研究員 Dimitris Metaxas 設計了一個視覺測謊儀。
艾克曼細緻謹慎的實驗是其他心理學家的優秀典範,也使他被美國心理學會評為20世紀最重要的100位心理學家之一。[13]
2004年,他從三藩市加州大學精神病學系心理學教授職位上退休。
他現在在伯克利加州大學的出版的《Greater Good》雜誌編輯委員會。他的貢獻包括在同情、無私、平和的人際關係從根源上給出科學研究解釋。2008年,他和達賴喇嘛合著了一本關於情緒的書。
情感分類
[編輯]艾克曼通過一項對巴布亞新幾內亞福勒人的跨文化研究設計出一套基本情感列表。他指出,一個孤立文化中的成員可以明確的辨別出照片中與福勒文化完全不同的其他文化成員表情表達的情感。他們也可以用面部表情來描述情形。他推斷,與某些情感相關的表情對所有人類來說是很基本的,或者說在生物學上是很普遍的[14]。以下是艾克曼在1972年提出的基本情感:
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艾克曼又擴充了一些不只是由面部肌肉表現的或積極或消極的情感[15]。這些新添加的情感包括:
作為一個研究員和權威,艾克曼教授和他的同事們有一個不變的原則,他們不會評論政客、公務員、當事人,或者即將發生的訴訟[16]。
著作
[編輯]- 《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Emotions Revealed: Recognizing Faces and Feeling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Life)(原著 ISBN 080507516X,中文版: ISBN 9867574222,繁體中文版由心靈工坊出版)
- 《說謊:揭穿商場、政治、婚姻的騙局》(Telling Lies: Clues to Deceit in the Marketplace, Politics, and Marriage) (原著 ISBN 0393321886,中文版: ISBN 9867574443,繁體中文版由心靈工坊出版)
- (與達賴喇嘛合著)《心的自由:達賴喇嘛vs.艾克曼談情緒與慈悲》(Emotional Awareness: overcoming the obstacles to psychological balance and compassion)(原著 ISBN 0805087125 , 中文版: ISBN 9789866112072,繁體中文版由心靈工坊出版 )
- Unmasking the Face ISBN 1883536367
- What the Face Reveals ISBN 0195104463
- The Nature of Emotion: Fundamental Questions ISBN 0195089448
- Darwin and Facial Expression: A Century of Research in Review ISBN 0122367502
-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Investigator's ISBN 9993626619
- Why Kids Lie: How Parents Can Encourage Truthfulness ISBN 014014322X
- Handbook of Methods in Nonverbal Behavior Research ISBN 0521280729
- Face of Man ISBN 0824071301
- Emotion in the Human Face ISBN 0080166431
相關作品
[編輯]- 電視劇《別對我撒謊》的主角Cal Lightman即以艾克曼博士為藍本。
參考文獻
[編輯]- ^ Freitas-Magalhães, A. (2009). The Ekman Code or in Praise of the Science of the Human Face. In A. Freitas-Magalhães (Ed.), Emotional Expression: The Brain and The Face (Vol. 1,pp. ix-xvii). Porto: University Fernando Pessoa Press. ISBN 978-989-643-034-4.
- ^ Haggbloom, S. J. et al. (2002). The 100 Most Eminent Psycholog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Vol. 6, No. 2, 139–15. Haggbloom and his team combined 3 quantitative variables: citations in professional journals, citations in textbooks, and nominations in a survey given to member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with 3 qualitative variables (converted to quantitative scor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NAS) membership,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President and/or recipient of the APA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Award, and surname used as an eponym. Then the list was rank ordered. Ekman was #59. (A list of the first 25 names, in order, can be found under "Historically important writers" at Template:Psychology.)
- ^ 存档副本. [2011-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5).
- ^ 4.0 4.1 Ekman, Paul, A Life's Persuit.The Semiotic Web, 1986. A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T. A. Sebeok & J. Umiker-Sebeok (Eds.),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87, Pp 3-45. 存档副本 (PDF). [2012-09-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7-16).
- ^ The 2009 TIME 100: Paul Ekma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cientists & Thinkers. 時代雜誌. April 30, 2009.
- ^ FAQS Investigators Guide - Acknowledgements. [2 Sept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10月6日).
- ^ Matsumoto, David (1992) "More evidence for the universality of a contempt express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Springer Netherlands. Volume 16, Number 4 / December, 1992. Abstract[永久失效連結]
- ^ Camilleri, J., "Truth Wizard knows when you've been lying", Chicago Sun-Times, January 21, 2009
- ^ NPR: The Face Never Lies. [2011-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7).
- ^ "The lie detective: San Francisco psychologist has made a science of reading facial expressio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Julian Guthri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Monday, September 16, 2002.
- ^ Book: Why Kids Lie: How Parents Can Encourage Truthfulness
- ^ Ekman, P., 1996: Why don't we catch lia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Haggbloom, S.J. et al. (2002).20世紀最傑出的100位心理學家.《普通心理學評論》,Vol. 6, No. 2, 139–15. Haggbloom et al combined 3 quantitative variables: 專業雜誌、教材引用, and nominations in a survey given to心理科學學會成員, with 3 qualitative variables (converted to quantitative scores): 國家科學院 (NAS)成員,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and/or recipient of the APA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Award, and surname used as an eponym. Then the list was rank ordered.
- ^ Ekman, P. & Friesen, W. V (1969). The repertoire of nonverbal behavior: Categories, origins, usage, and coding. Semiotica, 1, 49–98.
- ^ Ekman, Paul, Basic Emotions, Dalgleish, T; Power, M (編), Handbook of Cognition and Emotion (PDF), Sussex, UK: John Wiley & Sons, 1999 [2011-06-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12-28)
- ^ "Contact Paul Ekman". [2011-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