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姓 (姓氏)
冒姓,中國姓氏之一,姓氏源流有爭議。一說冒姓在春秋時已有,現在冒氏多為春秋楚國棼冒氏(又蚡冒氏)後人;一說為蒙古貴族後裔(尤其篤定如皋冒姓是蒙古後裔)。
棼冒說
[編輯]- 冒氏出於楚國國君蚡(棼)冒氏,郡望在滎陽(滎陽在河南鄭州,古代不是楚國屬地,而是韓國屬地)。
- 一般認為棼冒氏的衍生姓叔敖氏和包氏,本姓早已不見,如皋冒姓與之無關;但也有人認為冒氏是本姓棼冒的縮姓,與孟氏(孟孫),季氏(季孫),敖氏(宵敖等)類似。
其他源流
[編輯]冒姓可能還有一小支來源於媢氏改字。
蒙古後裔說
[編輯]宋元之際,如皋附近無冒氏可考,初期發源自蘇北如皋的東陳鎮[1]。同治年間,冒襄後代冒澄在其為《冒氏世譜》中稱其姓為元朝脫脫後裔[2],冒廣生《如皋冒氏得姓記》則認為如皋冒氏為忽必烈第九子元鎮南王脫歡之後,其子冒舒湮又力主脫脫之說。
歷史名人
[編輯]冒檜,字友松,原常熟人,元末避亂遷居東陳河東。洪武初年,「以博學聞」,曾受明太祖召見,之後曾為官。
冒襄,字辟疆(1611-1693),明末著名四大公子之一。締結復社的骨幹之一。
冒致中,元末海陵人,為兩淮鹽運司司丞,張士誠自立為吳王后,他被挾至蘇州,並被封為妥督丞相,他託病力辭不仕,載書遁跡皋東,於本鎮賈公祠河南購田築室定居。位於賈公祠後的東陳萬卷樓是其所建。萬卷樓聚書數千卷,藏書曾在在編纂《永樂大典》時被徵用,明永樂帝賜以御書「萬券樓」匾額,此匾清初移置如城冒氏宗祠,至抗戰期間失去。
冒廣生,(1873—1959年)字鶴亭,號疚齋,清代江蘇如皋人,光緒二十年舉人,曾參加過戊戌變法活動。民國時,歷任財政部顧問、農工商部全國經濟調查會會長,江浙等地海關監督、外交特派員。抗日戰爭時期,冒廣生居上海,從事經史詞曲研究。抗戰之後居南京,應聘為國史館纂修,起草人物列傳多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之後又轉居上海,後受聘為上海市文管會顧問。
郡望
[編輯]滎陽郡:滎陽為古郡縣名,治所在今鄭州市北古滎鎮。據《滎陽縣誌》載:滎陽春秋屬鄭。戰國屬韓滎陽邑。秦置縣,屬三川郡。西漢屬河南郡。東漢屬河南尹。三國魏正始五年析河南郡置滎陽郡,統領滎陽、卷、陽武、開封等8縣,尋罷。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復置滎陽郡,陽武仍屬之。北齊天保七年(566年)「省卷縣入滎陽」。以後滎陽郡轄卷、原武、陽武的隸屬關係一直延續到隋朝和唐初,達500年之久。郡的行政區劃沿用至583年,為隋文帝所廢,但直到唐朝前期還時有復改郡的現象,直到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滎陽郡才更名鄭州。明清以後,黃河數次改道南徙,原武、陽武與滎陽因礙於黃河之隔,才逐漸脫離了轄屬關係。
參考文獻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