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森與加米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哈森與加米拉
基本資料
導演吳永剛
編劇王玉胡
布哈拉·提西汗巴衣
原著《阿合買提和帕格牙》
主演阿部萊
范麗達等
製片商上海電影製片廠
片長98分鐘
產地中國新疆
語言漢語、哈薩克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1955年8月1日

哈森與加米拉》是首部中國新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也是中國首部反映哈薩克族生活的黑白故事片,《哈森與加米拉》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出品,中國電影發行公司發行,由王玉胡、布哈拉·提西汗巴衣編劇,吳永剛導演,阿部萊、范麗達領銜主演。講述的是哈薩克族青年哈森與加米拉在面對困苦的社會歷史環境下,對愛情執着追求的故事。電影用哈薩克語拍攝,被譽為「新疆的白毛女」「新時代的羅米歐與朱麗葉」。[1]

《哈森與加米拉》獲得中國文化部1949年-1955年度優秀影片獎故事片三等獎和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藝術「駿馬獎」故事片紀念獎。

拍攝製作[編輯]

劇本創作[編輯]

本劇編劇是軍旅作家王玉胡,1950年代初期王玉胡以哈薩克族生活為題材先後創作話劇《哈薩克人》以及小說《北塔山風雲》《阿合買提和帕格牙》。小說《阿合買提和巴格牙》先後在報紙《新疆日報》和期刊《新觀察》上發表和連載,並獲好評。因此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於1952年出版了《阿合買提與帕格牙》單行本。受到讀者喜愛的《阿合買提與帕格牙》引起了北京、上海一些電影人的注意,他們建議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電影局將其改編為電影劇本。接受了這個建議後,文化部副部長周揚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書記王震轉達將《阿合買提與帕格牙》改編為電影的意見。1952年冬季,電影導演吳永剛前往烏魯木齊市,與王玉胡與哈薩克族作家布哈拉·提西汗巴衣會面,開始將小說改編為劇本。1953年,電影劇本重新命名為《哈森與加米拉》,並發表於期刊《人民文學》上。[2][3]

電影拍攝[編輯]

在電影劇本獲得關注後,電影局決定將其搬上大銀幕。因彼時新疆無影視製作機構,上海電影製片廠接受了電影《哈森與加米拉》的拍攝任務。為拍攝電影,導演吳永剛和攝製組籌備小組又於1953年7月前往北疆牧區與哈薩克族生活在一起,體驗生活和確定外景拍攝地點。《哈森與加米拉》的演員主要由哈薩克族扮演,主角哈森的扮演者阿部萊本是學生,後被選派到文工團,主角加米拉扮演者范麗達本是翻譯。因兩人不諳表演,吳永剛專門對主演二人進行培訓,培訓包括電影發展、演技知識等方面。又根據哈薩克族生活習慣,進行表演實習。[2][3]

1954年6月,電影正式開機拍攝。除使用哈薩克族演員外,《哈森與加米拉》用哈薩克語全程拍攝。夏季的陰雨給電影拍攝帶來相當困難,一些場景由於天氣耽誤十餘次。直至8月,外景攝製結束。攝製組返回上海拍攝內景,電影直至1955年3月完成哈薩克語版的拍攝,電影從選景到拍攝完成歷時近3年,是十七年拍攝的電影中花費時間較多的電影。[2][3]

劇情簡介[編輯]

哈薩克族青年哈森(阿部萊 飾)和加米拉(范麗達 飾)是一對相愛的情侶。然而因為牧主居努斯(巴牙洪 飾)的兒子也喜歡上了加米拉,所以牧主兒子強娶了加米拉,且仗勢趕走哈森父子。加米拉在牧民色立克(澤根 飾)的幫助下和哈森一起逃離部落。逃離部落的二人開始風餐露宿的生活,二人躲躲藏藏,並在一處山洞中度過了冬天。來年春天,他們的孩子「瑪合拜特」(愛情)出世。

但艱苦且幸福的時光並不長久,中國國民黨軍官(徐坦 飾)在新疆為了實施「以夷制夷」的策略,藉助居努斯之手鞏固統治,所以四處派兵搜查哈森二人。哈森與加米拉最終被抓入國民黨監牢,他們的孩子被棄置在草原上而死去。心念加米拉的哈森參與了監獄暴動,並乘機逃出了監獄。成功逃出監獄的哈森加入了三區革命根據地的民族軍,後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新疆和平解放時,哈森隨軍解放了自己的家鄉,最終救出了加米拉。

上映影響[編輯]

1955年8月1日,《哈森與加米拉》在烏魯木齊市首映,因正值古爾邦節,在上映前一天電影院售出超過2.2萬張電影票。《哈森與加米拉》共拷貝64個,放映1.2萬餘場,觀眾今630萬人次,觀影人次超過彼時在中國大陸風靡的印度電影《流浪者》。[4]除在中國大陸上映外,《哈森與加米拉》還在印度、東歐國家等地放映。[2]

《哈森與加米拉》是首部新疆少數民族題材影片,上映引發關注後中國開始了拍攝新疆題材影片的熱潮,《綠洲凱歌》《冰山上的來客》《天山紅花》等影片相繼立項、拍攝、上映。[2][5]

所獲獎項[編輯]

獎項 類別 獲獎或入圍者 結果 來源
中國文化部1949年-1955年度優秀影片獎 故事片 《哈森與加米拉》 獲獎(三等獎) [6]
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藝術「駿馬獎」 故事片 《哈森與加米拉》 獲獎(紀念獎) [7]

電影特色[編輯]

《哈森與加米拉》的特色之一為展示了哈薩克族的生活環境和民俗,電影主要外景取自哈薩克族長期生活的伊犁河谷地區,電影伊始的當地的駿馬、雪峰、氈房體現了電影與當時中國大陸電影主敘事、強調戲劇衝突的不同,而是着重在電影造型塑造。此舉影響了之後民族題材電影的開篇。哈薩克族的民俗,包括阿肯彈唱;冬不拉的彈奏;哈薩克族服飾;賽馬、叼羊、姑娘追等活動;拜火、揭面紗在內的哈薩克族婚禮習俗;哈薩克族的滿月禮等從電影開始便一直體現。[8][9]

十七年時期的中國大陸電影雖存在愛情主題,但愛情往往是政治的陪襯品,以愛情為由頭,引出主角先公後私的品質。而《哈森與加米拉》中的愛情是電影的主題,被導演擺在前景突出表現,不再是政治主題的點綴。愛情的場景貫穿電影始終。導演和編劇將愛情關係作為民族自由和解放的象徵。[8][9]

《哈森與加米拉》也有明顯的缺點,其敘事模式和情節和當時中國大陸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雷同,深受由《內蒙春光》修改為《內蒙人民的勝利》事件的影響,沿用其敘事模式。[9]封建勢力和國民黨軍隊相互勾結迫害青年男女、牧主政治上的搖擺等都是當時中國大陸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套路敘述,並無新意。[10]

衍生作品[編輯]

《哈森與加米拉》的電影劇本曾多次出版。1954年,藝術出版社出版了電影劇本《哈森與加米拉》。[11]1979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電影劇本《嚮導》,書內收錄了《哈森與加米拉》的電影劇本。[12]除電影劇本,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於2014年出版連環畫《哈森與加米拉》,連環畫由董子畏改編,錢小凡、蕭正繪畫。[13]《哈森與加米拉》的原著小說《阿合買提和帕格牙》除單行本外,人民美術出版社也出版了《阿合買提與帕格牙》的連環畫,由楊春峰改編,金偉展、李乃平繪畫。[14]

參考資料[編輯]

  1. ^ 吳玉霞. “十七年”新疆电影形象建构与传播. 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2021, 40 (4): 86–93. 
  2. ^ 2.0 2.1 2.2 2.3 2.4 吳玉霞. 首部新疆本土电影《哈森与加米拉》的创作与艺术特色. 新疆藝術. 2015, (01): 104–109. 
  3. ^ 3.0 3.1 3.2 李二任. 吴永刚和他的爱情主题. 中國民族. 2012, (Z1): 104–105. 
  4. ^ 袁文殊著. 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58: 100. 
  5. ^ 吳玉霞. “新疆片”品牌的形成. 新疆藝術(漢文). 2021, (2): 78–84. 
  6. ^ 朱浩雲編著. 电影海报收藏与鉴赏. 北京: 藍天出版社. 2004: 31. ISBN 7-80158-366-3. 
  7. ^ 《中國民族年鑑》編輯部編輯. 中国民族年鉴 2003. 《中國民族年鑑》編輯部. 2003: 576. 
  8. ^ 8.0 8.1 饒曙光主編; 王敏等著. 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筑梦之旅 新疆卷. 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16: 4–15. ISBN 978-7-5664-1025-2. 
  9. ^ 9.0 9.1 9.2 孟犁野著. 新中国电影艺术史 1949-1965.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2011: 120–123. ISBN 978-7-106-03378-1. 
  10. ^ 王廣飛著. 十七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研究.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 2012: 45–48. ISBN 978-7-106-03531-0. 
  11. ^ 王玉瑚,布哈拉着;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電影局藝術委員會編輯. 哈森与加米拉. 藝術出版社. 1954: 出版說明. 
  12. ^ 中國作家協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分會編. 向导.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79: 1–70. 
  13. ^ 王玉胡,布哈拉原著; 董子畏改編; 錢小凡,蕭正繪畫. 哈森与加米拉. 上海: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4: 內容提要. ISBN 978-7-5322-8885-4. 
  14. ^ 王玉胡原著; 楊春峰改編; 金偉展,李乃平繪畫. 阿合买提与帕格牙. 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3: 內容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