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相 (地質)
岩相(facies)是地質學中指一種具有特定特徵的岩體[1],可以是岩石的任何可觀察屬性(如其整體外觀、成分或形成條件)以及這些屬性在地理區域內可能發生的變化,是與其它相鄰岩石區分開的包括化學、物理和生物等特徵在內的總體概括[2]。
岩相一詞由瑞士地質學家「阿曼茲·格雷斯利」(Amanz Gressly)於1838年提出,作為對現代地層學基礎的一項重要貢獻 [3],它取代了早期的水成論概念。
岩相類型
[編輯]沉積相
[編輯]理想情況下,沉積相是在某種沉積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獨特岩石單元,反映了某特定的過程或環境。沉積相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解釋性的。沉積相是指與不同沉積環境所產生的相鄰沉積物明顯不同的沉積體。通常,地質學家通過研究岩石或沉積物各方面屬性來辨別岩相。依據岩石學特徵(如粒徑和礦物)的稱為岩相,而鑑於所含化石的則稱為「生物相」。
岩相通常可作進一步細分,例如,一塊岩石可被指是「棕褐色、交錯層理鮞狀石灰岩相」或「頁岩岩相」。岩石單元的特徵來源於沉積環境和原始成分。沉積相反映了它們的沉積環境,每種相都是該區域或環境中一種獨特的沉積物。
自1838年成立以來,岩相概念已擴展至相關地質概念,例如,岩石或沉積物中有機微體化石和顆粒有機物的關聯特徵被稱為孢粉相;分散的地震單元則被類似地稱為地震相。
沉積相通過一組「相描述詞」來描述,相描述詞必須清晰、可重複和詳盡。一塊野外露頭的可靠相描述應包括:成分、紋理、沉積結構、層理構造、岩層接觸屬性、所含化石和顏色等方面。
瓦爾特相律
[編輯]以地質學家約翰尼斯·瓦爾特(1860年-1937年)所命名的瓦爾特岩相定律,或簡稱瓦爾特相律,表明岩相的垂直序列反映了環境的橫向變化。反過來,它指出,當沉積環境橫向「遷移」時,一個沉積環境的沉積物會位於另一個沉積環境之上[4]。在俄羅斯,該定律被稱為「戈洛金斯基-瓦爾特律」,以此紀念「尼古拉·阿·戈洛夫金斯基」(Nikolai A. Golovkinsky,1834年-1897年)[5],他的研究首次闡述了層序地層學的基本原理。該定律的一個典型示例是代表海洋海侵(Transgressions)和海退(Regressions)的垂直地層序列。
變質相
[編輯]在漸進變質過程中形成的礦物序列(即在逐漸升高的溫度和/或壓力下的變質作用)定義了一個「相系列」。
地震相
[編輯]地震相是由反射單元組成的可測繪三維地震單元,反射單元的參數不同於相鄰的相單元
另請查看
[編輯]備註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Reading, H. G.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Facies.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96. ISBN 0-632-03627-3.
- ^ Parker, Sybil P. McGraw-Hill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cGraw-Hill. 1984: 705. ISBN 0-07-045482-5.
- ^ Cross , T. A.; Homewood , P. W. Amanz Gressly's role in founding modern stratigraphy.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97, 109 (12): 1617–1630. S2CID 73609554. doi:10.1130/0016-7606(1997)109<1617:agsrif>2.3.co;2.
- ^ Stanley, Steven M. Earth System History. New York: W.H. Freeman and Company. 1999: 134. ISBN 0-7167-2882-6.
- ^
努爾加利耶娃, N. G.; 維諾庫羅夫, V. M.; 努爾加利耶夫, D. K. 戈洛夫金斯基地层形成模式、基本岩相律和层序地层学概念:历史来源和关系. 俄羅斯地球科學雜誌. 2007年, 9: 1–7. S2CID 55280334. doi:10.2205/2007ES000222.
岩相律的基本原理,在西方被稱為瓦爾特定律,在俄羅斯被稱為戈洛夫金斯基-瓦爾特定律,早在瓦爾特就此問題得出結論之前,戈洛夫金斯基的著作中也對其進行了描述。本文表明,尼.阿.戈洛夫金斯基的研究首先闡述了層序地層學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