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路 (青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廣西路 ##-##
W西 GUANGXI Rd 东E
廣西路(左)安徽路路口,2011年
命名緣由取「廣西省」之名
命名日期1922年
類型城市次幹道
道路長度1.5648公里(0.9723英里)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山東省青島市
起點龍口路
終點泰安路

廣西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的一條東西向道路,也是全市最早建成的一批道路之一。該路東起龍口路,與常州路江蘇路日照路青島路莒縣路安徽路浙江路中山路河南路蒙陰路等馬路交匯,西抵泰安路上的鐵路青島站

概況[編輯]

1930年代的青島航拍,最下方的橫向道路即為廣西路

廣西路建於1899-1901年間,屬於德租時期最早建成的一批道路[1]。今廣西路的廣西路1號正門以西段當時以時任德國海軍東亞分艦隊艦隊司令普魯士親王海因里希之名定名為海因里希親王街(德語:Prinz-Heinrich-Straße,日譯:ハインリヒ皇子街,舊漢譯:亨利王子街),以東段屬東兵營街Ostlagerstraße)。建成之初的廣西路路面寬度20-25米,路基以花崗岩與三合土填築,地下設排水管道,車行道與行人路分隔。車行道為瀝青路面,兩側鋪設車輪石、路緣石及雨水排泄口,行人路為黃沙路面[1]

根據德租時期初期的規劃,廣西路位於商貿區域的中心,為當時青島最重要的街道之一。膠澳總督府規定此處街道兩側只許建造封閉式三層商業樓,臨街立面必須與街道平行。順應規劃與規定,皇家郵局大樓博德維希商業大樓德基洋行商業綜合樓賚壽藥行等商業建築陸續建成[1]。然而此後的十年中,海因里希親王街的商業發展不盡人意,不及弗里德里希街(Friedrichstraße,今中山路南段)與大鮑島華人區,其周邊部分地塊長期閒置。總督府遂於約1912年批准在海因里希親王街威廉街(Wilhelmstraße,今青島路)路口以東路段的閒置地塊上建設獨棟花園住宅。廣西路以青島路為界的東西兩段因此顯示出截然不同的街道風貌,直至今日[2]

1914年日軍佔領青島後,將海因里希親王街連同東兵營街西側一段(即今廣西路全段)改名為佐賀町(日語:佐賀町さが まち)。1922年北洋政府接收青島後,廣西路於次年改為現名。廣西路直至1980年代仍保持着相當的歐洲風格。而1990年代的太平路大規模改造及其他零星改造中,廣西路南側的歷史建築幾乎被拆除殆盡,部分路段原本種植的行道樹也被砍伐改種雪松,導致廣西路的原有風貌遭到較大破壞。[1]

周邊歷史建築介紹[編輯]

龍口路-江蘇路段[編輯]

督署學校新教學樓舊址[編輯]

皇家督署學校,約1913年,大門前道路為今廣西路

位於廣西路東端的廣西路1號為一軍事管理區大院,其主樓最初為皇家督署學校的新校舍,建於1906-1907年,第一次日據時期改為日本當局管轄的青島小學校。位於今武定路的第一青島尋常高等小學校建立後,此處改為第二青島尋常高等小學校。1922年青島回歸後改由青島日本居留民團管理,改稱青島第二日本尋常高等小學校。1930年代日本居留民團出資擴建出西樓,1940年代又擴建東樓,1941年改名青島第二日本國民學校。1945年抗戰結束後成為美軍駐地,1947年發生火災,屋頂被全部燒毀,修復時直接改為平頂,1949年後又增建四樓。1949年後先後為青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膠東警備第四旅旅部兼青島警備司令部、海軍青島基地司令部兼青島警備司令部(1956年改稱青島市衛戍區)、海軍北海艦隊司令部。現為北海艦隊某部駐地。為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廣西路1號甲位於督署學校新教學樓舊址東側,鄰近龍口路,最初為督署學校運動場,現為廣西路游泳館,約建於1950年代,為青島市第一處游泳館[3]

江蘇路1號[編輯]

廣西路江蘇路路口東北角的江蘇路1號為建於1914年的老住宅,初建時是德國人H.阿倫斯(H. Ahrens)所開辦的建築公司的地產[4]。1914年日德青島戰役時遭到日軍轟炸損毀。第一次日據時期該樓成為英商怡和洋行的地產,因此有時被稱為怡和洋行經理住宅。現為民居。2016年該樓被翻修。現為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東方市場[編輯]

廣西路東端南側現為一處停車場,此處原為建於1930年代的東方市場,俗稱「東方菜市」,正門門牌號為龍口路20號,為一處「回」字形院落。其內曾開設荒島書店(店面拆除前門牌號為廣西路4號),為青島1930年代的一處文化地標。市場1950年代後逐漸改為民居,2007年,因建築體老化、住戶生活條件惡劣而拆除。

歐人監獄舊址[編輯]

位於廣西路1號大門東南側對面的常州路25號為建於1900年的青島歐人監獄舊址,現為監獄博物館,其臨廣西路部分多為民國時期擴建的牢房。

太平路小學[編輯]

廣西路1號大門西南側對面為太平路17號太平路小學,背對廣西路的建築為建於1933年的教學樓。

天后宮及聖言會臨時教堂[編輯]

太平路小學西側為太平路19號青島天后宮,其後院牆緊靠廣西路。1898年,天主教聖言會傳教士白明德在緊靠天后宮後院牆的位置用木板搭建了青島市區的第一座天主教堂,該教堂一直使用到1902年聖言會會館建成。

江蘇路-青島路段[編輯]

廣西路1號乙[編輯]

廣西路1號乙位於廣西路、江蘇路、日照路路口,約建於1943年。最初為實業家周學熙周志俊青島教區主教田耕莘建設的住宅。1950年代曾為中國民主建國會青島市委辦公樓。1967年7月至2000年曾為青島市物資局、青島市物資總公司辦公地點。2020年改為青島政協文史館至今。

廣西路3號聖言會住宅舊址[編輯]

廣西路3號為一棟兩層住宅建築[5],為天主教聖言會建於1931年的住宅。1960年代初曾為時任中共青島市委第一書記、青島市市長張敬燾的住址。

廣西路5號聖言會住宅舊址[編輯]

廣西路5號為聖言會約建於1903-1904年的住宅,1941年至1948年曾為芬蘭駐青島領事館館址,天主教青島教區意大利籍教士姬寶璐此後曾在此居住,現為民居。為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廣西路7號祥福洋行住宅舊址[編輯]

廣西路7號為一棟兩層住宅建築,為德國人阿爾弗雷德·希姆森(Alfred Siemssen)創辦的祥福洋行地產公司於1910年代初所建造,其北側今湖南路14號址曾有一棟同時期建設且風格與之相似的住宅,現已不存。這兩棟建築有可能是祥福洋行建設的最後一組建築。廣西路7號現為民居。

馬克·齊默爾曼住宅舊址(德國駐青島領事館舊址)[編輯]

廣西路青島路路口的青島路1號最初為俄國人馬克·齊默爾曼(Mark Zimmerman)及其妻子薇拉(Viera Zimmerman)的住宅。1926年12月該樓成為德國駐青島領事館館址。1945年5月領事館關閉。1947年該樓成為孔子後裔、青島銀行公會理事長孔祥勉的住宅。1985年其子女孔令仁等將該建築贈予青島市人民政府,闢為南園孔子紀念館,現實際不對外開放。該建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國建築群的一部分。

廣西路14號院[編輯]

該路段南側為廣西路14號院,包括德華銀行青島分行舊址、山東鐵路公司舊址、山東礦業公司舊址等多座德租時期、日據時期所建老建築。

青島路-安徽路段[編輯]

皮卡特商業綜合樓舊址[編輯]

廣西路9號建於1903年,為德租時期初期具有代表性的公寓建築之一,最初為德國人卡爾·皮卡特(Carl Pickardt)所創辦的裴哈利洋行(也作斐哈利洋行)的地產。1909年,皮卡特離開青島,該樓被賣給德華大學教師阿圖爾·格爾拉赫(Arthur Gerlach)。1910年代,德商備德洋行(Carl Bödiker & Co.)曾在此租用商鋪。該樓現為海運局房產,用作住宅樓。現為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廣西路11號祥福洋行公寓[編輯]

廣西路11-13號建於1901-1902年,最初為祥福洋行建設的商住建築。1914年該樓與其他祥福洋行地產一併被日本陸軍青島守備軍司令部沒收。有資料稱該樓曾為米維斯基圖書館、猶太人協會(猶太總會)。現為民居。為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廣西路15號祥福洋行公寓[編輯]

廣西路莒縣路路口的廣西路15-17號原址最初有一棟由祥福洋行於1903-1904年建設的商住建築,該樓於1992年被收錄在德國學者托爾斯滕·華納(Torsten Warner)的著作《德國建築藝術在中國:建築文化移植》中,次年冬天該樓便被拆除,以建造政府宿舍。

膠澳皇家郵政局舊址[編輯]

位於廣西路、安徽路、莒縣路路口的安徽路5號(廣西路21號)建於1900-1901年,由廣包公司(F. H. Schmidt)承建,最初為羅達利洋行(Kiautschau-Gesellschaft mbH.)的地產,建成時膠澳皇家郵政局便租用一樓開設郵局營業大廳,1910年,郵局買下了整棟建築。該建築自建成時長期作為郵電局使用,俗稱「廣西路郵電局」。1914年後先後為日軍野戰郵便局、青島郵便局、青島郵便局佐賀町局、膠澳郵務第一支局及膠澳中華電報局、青島市郵電局、中國網通青島分公司客戶服務中心。現產權屬於中國聯通青島分公司,2009年至2010年樓體翻修後,聯通於2010年11月在此開設了青島郵電博物館。該建築現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海因里希親王飯店音樂廳[編輯]

海因里希親王飯店音樂廳原址在今泛海名人飯店北側,廣西路9號南側對面。該建築建於1905年,由建築師羅克格(Curt Rothkegel)設計,由廣包公司承建。1949年後為青島市政協禮堂,1998年被拆除。

博德維希商業大樓[編輯]

位於廣西路安徽路路口東南角的廣西路24號(太平路33號北側)原址最初為建於1901-1902年的博德維希商業大樓,為德商博德維希公司(Bodewig & Co.)的地產,用於出租。嘉裨世洋行(Kabisch & Co.)、凌基洋行(Otto Linke)等公司曾在此租賃店面。青島俱樂部建設新樓前也曾將活動場地設於此。1923年中日合資魯大礦業公司成立後將總部設於此處。約1939-1940年,該樓被拆除以建設魯大礦業公司新辦公樓,1949年後為青島市總工會、青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辦公樓,1999年與南側的克里本多夫飯店舊址(原青島日報社舊辦公樓)一併拆除,以建設青島日報社新辦公樓。

安徽路-浙江路段[編輯]

德基洋行舊址[編輯]

廣西路27號始建於1901年,初建時僅有兩層,為平頂。1905年三樓、閣樓和塔樓建成。該樓最初為德國商人戈特弗里德·蘭德曼(Gottfried Landmann)所創設的德基洋行的地產,蘭德曼在此經營一家鐘錶、光學儀器和珠寶首飾店。德國人弗里茨·奧爾特爾(Fritz Oertel)曾租用該樓街角店面開設理髮店。朗德曼於1909年離開青島,但並未出賣該地產,1914年被日軍沒收。該建築現為民居兼商業網點。為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賚壽藥行舊址[編輯]

廣西路31-33號建於1905年,被認為是青島最漂亮的德國青年風格建築,最初為藥劑師阿達爾貝特·拉爾茨開辦的賚壽藥行,1914年後為日僑財產。1949年後為青島市輕工業局(1980年改稱青島市第一輕工業局,簡稱「一輕局」)所在地,1980年代恢復商業用途,曾開設「紅房子」餐廳,後為旅館。2009年8月,產權單位青島飲料集團曾準備將其拍賣,因其文保單位身份被文保部門叫停。2012年後處於閒置狀態。2014年至2015年修繕,完工後仍閒置。2020年7月21日,該樓一層作為「嶗山礦泉博物館」向遊客開放。該建築現為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式建築的一部分。

廣西路31號與廣西路27號之間的廣西路29號原本為空地,1985年,一輕局在此模仿賚壽藥行舊址風格建設了一座五層樓[6],該樓現為商業建築。

侯爵飯店舊址[編輯]

廣西路浙江路路口東北角的廣西路37號為建於1910-1911年的侯爵飯店舊址,建築師李希德(P. F. Richter)設計,店主為保羅·達克塞爾(Paul Dachsel)。第一次日據時期改為日本陸軍軍官的娛樂場所,1922年改為膠澳商埠警察廳第一區警察署,此後曾為青島市公安局市南分局辦公樓,現為市南分局觀海路派出所所在地。

吉利洋行[編輯]

德租時期的吉利洋行

廣西路安徽路路口西南角的廣西路26號原址最初為德國商人馬克斯·格里爾(Max Grill)開設的百貨商店吉利洋行(Warenhaus Max Grill)的所在地[4],建於1911-1912年,由建築師李希德設計。格里爾於1914年成為戰俘,其公司也被沒收。格里爾約1928年回到青島,買回這棟建築並重新開設百貨商店。1947年格里爾離開中國。此後該建築為民宅、商鋪。該樓於1992年被收錄在《德國建築藝術在中國:建築文化移植》中,1994年該樓便與該街區其他建築一併被拆除,以建設華能大廈。

李眉孫商業樓[編輯]

德租時期吉利洋行西側至廣西路浙江路路口東南角有兩棟三層商業建築,設計於1912年12月,約1914年竣工[7]。1913年地籍圖顯示今華能大廈所在的整個街區除吉利洋行為馬克斯·格里爾的地產外,其他地塊均為前江蘇鹽台李眉孫的地產[4][8]。1914年,位於東側的商業樓曾短暫為糕點師卡爾·尤海姆的咖啡廳[9]。1926年,德國人馬克西米連·克雷布斯(Maximilian Krebs)在此處開辦馬克西姆咖啡廳(Café Maxim)。1949年後,東西兩座樓分別為青島市商業局辦公樓、青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辦公樓,直至1990年代,拆除前門牌號為廣西路42-44號、廣西路34號[7]。1994年兩座樓與該街區其他建築一併被拆除[8]

浙江路-中山路段[編輯]

浙江路4號[編輯]

廣西路浙江路路口西北角的浙江路4號原址曾有一棟建於第一次日據時期的商業樓,約1980年代拆除。

奧爾特爾公寓舊址[編輯]

廣西路43號約建於1906年,最初業主不詳,1913年為德國人弗里茨·奧爾特爾(Fritz Oertel)的地產。現為臨街商業網點兼民居。為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廣西路45-47號[編輯]

廣西路中山路路口東北角的廣西路45-47號一部分曾為膠州飯店的原址。現存建築約建於1950年代,為1950年代的仿古民族風格,已列入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10],現為青島市公安局治安警察支隊。

浙江路2號、廣西路42號及44號[編輯]

廣西路浙江路路口西南角的廣西路42號(同時也是浙江路2號)及其西側的廣西路44號為兩棟商業建築(常被視為一棟建築),約建於1914年,最初為祥福洋行建造的總督府職員公寓,1930年代時曾為日本領事館公寓。據稱1934年7月郁達夫與家人在青島避暑曾在此居住。學者魯海認為馬克西姆咖啡廳曾在廣西路42號營業,因此該樓經常被稱為「馬克西姆大樓」[11],但馬克西姆咖啡廳的地點實為其東側對面原屬李眉孫的商業樓。該樓2007年11月曾經歷翻修[12]。該樓現為臨街商業網點兼民居。為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10]

中山路3號[編輯]

廣西路42號的西側,廣西路中山路路口東南角的位置原為青島俱樂部的後花園,現址為青島市科技館

中山路-泰安路段[編輯]

中山路以西的路段現存歷史建築較少。

總督府建設局局長官邸[編輯]

廣西路中山路路口西北角的發達商廈原址最初為總督府建設局(Amtliche Bauverwaltung)局長官邸的位置,約建於1901年,最初住在這裏的是建設局局長格羅姆施德語Georg Gromsch。1922年青島回歸後為海軍轉運局[13]。拆除年代不詳[14]

廣西路51號、53號、55號、62-64號[編輯]

廣西路51號、53號、55號、62-64號為四棟舊商業樓,其中廣西路51號約建於1910年代初,廣西路62-64號為一座工廠,始建於1910年代初,約1920年代因火災重建,其他建築約建於德租時期以後的1910-1920年代。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2. ^ A. E. 希姆森、H. S. 希姆森、H. A. 施塔克. 《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回忆录》.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5246930. 
  3. ^ 魯海. 《青岛老街故事》.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552-1805-0. 
  4. ^ 4.0 4.1 4.2 Katasterkarten Tsingtau. [2017-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2). 
  5. ^ 王雷. 广西路:曾是青岛最宽的大街. 青島日報. 2014-07-17 [2020-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website=) (幫助)
  6. ^ 托爾斯滕·華納. 《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文化移植》. 柏林: Ernst & Sohn. 1994. ISBN 3433024294. 
  7. ^ 7.0 7.1 徐飛鵬 張複合 村松伸 堀內正昭.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青岛篇》.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2. ISBN 7-112-01483-2. 
  8. ^ 8.0 8.1 賀偉. 《风雨半城山:刘子山传奇》.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552-4728-9. 
  9. ^ Wilhelm Matzat. Juchheim, Carl (1886 – 1945), Bäcker und Konditor, und Elise Juchheim (1892-1971). 2012-09-16 [2020-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10. ^ 10.0 10.1 市南區文化和旅遊局. 市南区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青島市市南區政務網. 2019-07-03 [2020-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2). 
  11. ^ 魯海. 《青岛老楼故事》.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52-1806-7. 
  12. ^ 青岛改造百年老楼. 大眾網-齊魯晚報. 2007-11-21 [2020-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website=) (幫助)
  13. ^ 班鵬志, 《接收青岛纪念写真》, 商務印書館, 1924-04 
  14. ^ 袁賓久. 《青岛德式建筑》.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9. ISBN 978-7-112-109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