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茱麗葉
Me and Juliet | |
---|---|
音樂 | 理查德·羅傑斯 |
劇本 | 奧斯卡·漢默斯頓二世 |
歌詞 | 奧斯卡·漢默斯頓二世 |
演出 |
《我與朱麗葉》是由理查德·羅傑斯作曲、奧斯卡·哈默斯坦二世作詞、編劇的一部喜劇音樂劇,也是兩位製作人第六部合作出品。這是一部關於舞台後台的浪漫喜劇,它講述了舞台助理拉里背着合唱團成員簡妮的電工男朋友鮑勃對她展開追求的故事。該音樂劇在1953年首次公演,在業界內小有成功——它在百老匯(Broadway)劇院輪演了一整年,在芝加哥則排場不多,兩地總共約排了五百場次,但最終收益較少。 [1]
羅傑斯很早就有創作一部以音樂劇演員與劇院工作人員為主角的音樂劇喜劇的意願。在他與漢默斯頓合作的《國王與我》於1951年大火後,他將這個靈感分享給了漢默斯頓。儘管漢默斯頓認為這一題材平平無奇,並不是很感興趣,但他還是同意了搭檔的合作邀請。由於製作方想讓觀眾完整地觀賞「劇中劇」的效果,《我與朱麗葉》的演出對於舞台器械要求很高——觀眾不僅要能看見劇中的舞台,還要能看見戲中戲舞台的舞台兩側和追光台佈景,負責將這些設計到位的是當時百老匯著名的佈景設計師喬·米辛納。
《我與朱麗葉》在克利夫蘭預演時,兩位製作人發現了一些劇本與舞台佈局的問題,於是在正式上映前下了很大功夫改動,儘管如此,戲劇評論家們認為該劇的情節還是表現力不足、缺乏趣味。負面評價向這部劇砸來,不過米辛納的佈局依然收穫了評論家和觀眾的好評。門票預售結束後,該劇就沒有再增添多的排劇。在他的回憶錄《如流沙泄過沙漏》中,主演之一比爾·海耶斯寫道,「我們幾乎表演了五百場,場場座無虛席,最終的收益扣除製作成本後還有充足的盈餘。因此,雖說不像《俄克拉荷馬!》、《旋轉木馬》、《南太平洋》、《國王與我》以及《音樂之聲》那樣回饋顯著,《我與朱麗葉》依然可以被看做是一部成功的劇目。」 [2]除了還在芝加哥有過短期上演外,該劇沒有進行全國巡演,並且至今也幾乎沒有重演。但在2010年,倫敦的芬伯勒劇院(Finborough Theatre)在2010年展出了小規模的作品。
開端
[編輯]由於認為這個主題並沒有太大重要性,漢默斯頓一開始興致並不高, [3]但這部劇在羅傑斯的力促之下開始製作。這次輪到漢默斯頓做出讓步了——早在1947年,羅傑斯在漢默斯頓給予的壓力下同意了音樂劇《快板(Allegro)》的製作,那是他們第一場失敗的音樂劇,當時漢默斯頓一直想製作一部關於某位平凡人的嚴肅音樂劇。據漢默斯頓的一位門生,史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所述,「通過接受迪克(羅傑斯)(關於幕後故事)的倡議,奧斯卡(漢默斯頓)得以保持住兩人的合作關係,儘管他自己一開始並不想接手這個項目。」 [4]不過,隨着兩人的討論越來越深入,奧斯卡的熱情也提升了,他建議這部劇以完全沒有佈置的舞台開場,給觀眾造成一種非演出時間來到劇院的錯覺。在各類幕後相關劇目,如《歌舞線上》獲得成功後的今日,這樣的創意已經非常有出名了,但在1950年代,它還相當新奇。 [5] [6]
1952年,兩人在棕櫚灘一起討論了這部劇目,羅傑斯當時在那裏一邊度假,一邊為紀錄片《海上勝利》初步作曲。 [7]羅傑斯(Rodgers)建議不作序曲,但將寫好的旋律保留作戲中戲的序曲。 [7]在1952年年中的另外一次會面中,他們叫上了喬·米辛格——與他們長期合作的舞台設計師喬·米辛格和他們敲定了舞台佈局將分為兩部分——台前以及「幕後」,但這樣的設計開銷不小。 [8] 1952年8月,漢默斯頓開始設計情節大綱,在十月初之前他差不多完成了初版劇本。 [9]這是一部喜劇音樂劇,因此他們聘請了業內最頂級的喜劇音樂劇導演之一,喬治·阿伯特(George Abbott)來執導。阿伯特連劇本都沒讀就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邀請,但在讀過之後,他開始後悔自己的決定太過倉促,因為初版情節過於感傷。在他向兩人坦白自己的憂慮後,漢默斯頓表示阿伯特可以做出任何他認為有必要的改動。 [10]得到了漢默斯頓的允許,阿伯特對情節做出了非常大的改動。 [11]
漢默斯頓只簡要地描述了一下「劇中劇」的設定,所以阿伯特有些擔心這部劇不會太有趣,便希望劇情的重點能夠被潤色一番。 [11]作家兼作曲家埃森·莫登(Ethan Mordden)在一本關於漢默斯頓和羅傑斯的書中提到,漢默斯頓希望這部劇中劇能夠像如下的描述那樣:
“ |
它必須是新奇而足以使觀眾驚艷的一部「劇中劇」,最好能夠和演員的日常生活區分開來...我們要呈現出一部新穎的、可能在近未來會出現的音樂劇,甚至比《快板》要更加超前,登場的人物卻比較復古——一位英雄和他的愛人朱麗葉,唐璜和他熱情的卡門。通過這樣的形式,觀眾能更好的掌握劇情。關鍵是要營造出一種強烈的對比感,這部「劇中劇」必須隨時都和現實中的音樂劇區分開來。 |
” |
漢默斯頓在年輕時初任舞台助理經理時曾見證過一件事:合唱團里,一位男孩向一位女孩借睫毛膏來補他襪子上的洞。漢默斯頓將它重現在《我與朱麗葉》中,[12]並說,「我們努力不讓這部劇中不出現老生常談的題材,比如叫波普的後台通行員,在公演日頂替大明星的新人替補演員....同樣,我們也不再講一個公司忙着準備新劇、演員和製作人們壓力山大的故事。正因為我們想好好描繪幕後團隊的人們是怎樣的,以及這個團隊在他們的作品登台後怎樣變得更加團結、也更加優秀——上演「一場已經在演出中的劇」才似乎是正確的方向。」 [12]
除了阿伯特,漢默斯頓和羅傑斯還僱用了喜劇音樂劇題材內多位經驗豐富的專家:在風靡一時的音樂劇《巴拿馬·海蒂》及許多電影音樂劇中負責編舞的羅伯特·奧爾頓(Robert Alton ),以及配器師唐·沃克(Don Walker)沃克爾的配器風格比以前常與兩人合作的羅伯特·羅素·本內特(Robert Russell Bennett)的作品要更加簡約,不過羅素在當時有其他項目要忙,沒法像往常那樣與二人搭檔。 [13]二人還邀請了艾琳·沙拉夫(Irene Sharaff)完成了三百多套的戲服設計。 [3]這部劇原名《赫拉克力斯與與朱麗葉》,但很快就更名為《我與朱麗葉》。本來,羅傑斯和漢默斯頓想將這部劇在美琪劇院上演,但這個劇院當時在上演他們的另一部劇《南太平洋》,所以他們做出了一些調整,把《南太平洋》轉移到了百老匯上演,這也意味着《南太平洋》要改到波士頓演出五周。。 [8]
劇中唱段
[編輯]
上半場[14]
|
下半場[14]
|
音樂製作與錄製
[編輯]羅傑斯對《我與朱麗葉》這個靈感感到興奮的原因之一是,這是一部現代的音樂劇,所以他有機會進行一次現代風格的作曲。在他作曲的同期,拉丁舞蹈的風潮正席捲美國,因此,《我與朱麗葉》中的音樂也受到了拉丁舞曲的影響。羅傑斯寫了一首爵士樂風格的三重唱,並鼓勵演員們也進行即興表演。 [15]爵士樂手芭芭拉·卡洛爾(Barbara Carroll)也是其中一位,她飾演劇中劇的鋼伴克里斯。 [16]而在第二幕中,由扮演觀眾的演員們演唱的《中場漫談》(Intermission Talk)則以歡快的旋律融合了對當時在百老匯上演的幾部劇目的評價——其中也包括漢默斯頓和羅傑斯的另一部作品《國王與我》。 [17]伊森·莫登(Ethan Mordden)評價,「羅傑斯的曲風俏皮而有靈氣,就像是將暢銷曲目的元素重構了一番一般。」 [15]
探戈唱段《唯一的愛》(No Other Love)的伴奏照搬了羅傑斯在《海上凱旋》中使用的一首獲獎配樂。 [18]RCA唱片公司安排佩里·科莫錄製了這首歌,為了能趕在和《我與朱麗葉》的首演日同一天發行,這首歌錄得比較匆忙。它為科莫奪得了DJ音樂榜單的榜首,並在榜單上停留了22周。[19]
希沙克對該劇的原聲帶評價是,「意外的是,相對於一部在舞台上那麼無聊的音樂劇來說,這些歌曲顯得生動而又令人愉悅。」[20]他表示,《中場漫談》大概是一首在錄音棚出品比現場舞台效果更好的作品。1993年,《我與朱麗葉》的原聲帶以CD的形式發行。[21]
參考資料
[編輯]- ^ Bill Hayes Autobiography Like Sands Through the Hourglass 2005
- ^ Hayes, Bill. Like Sands Through the Hourglass first. New American Library. 2005: 124. ISBN 0-451-21660-1.
- ^ 3.0 3.1 Fordin,第309頁.
- ^ Secrest,第316頁.
- ^ Mordden,第150頁.
- ^ Nolan,第218頁.
- ^ 7.0 7.1 Nolan,第217頁.
- ^ 8.0 8.1 Nolan,第219頁.
- ^ Hischak,第220頁.
- ^ Nolan,第219–221頁.
- ^ 11.0 11.1 Hyland,第221頁.
- ^ 12.0 12.1 Peck.
- ^ Mordden,第152–153頁.
- ^ 14.0 14.1 Rodgers & Hammerstein,第456頁.
- ^ 15.0 15.1 Mordden,第152頁.
- ^ Hischak,第179頁.
- ^ Hischak,第132頁.
- ^ Hischak,第180頁.
- ^ Macfarlane & Crossland,第84頁.
- ^ Hischak,第181頁.
- ^ Metcalf.
- Atkinson, Brooks. First Night at the Theatre; ' Me and Juliet' Is a Valentine to the Theatre by Rodgers and Hammerstein.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9, 1953: 17 [February 6, 2011].
- Gussow, Mel. Equity Library revives Me and Juliet (PDF). The New York Times. May 15, 1970: 42 [February 6, 2011].
- Metcalf, Steve. Torrent of CD releases showcases Broadway classics and obscurities. Hartford Courant. February 7, 1993: G1 [January 30,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4).
- Peck, Seymour. About Me and Juliet.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4, 1953: X1 [February 6, 2011].
- Me and Juliet History. Rodgers & Hammerstein Organization, The. [April 10,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1).
- Broadway in Chicago Archive: Me and Juliet. Broadway in Chicago. [April 15,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7).
- Show History. Starlight Theatre. [March 3,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 Wolf, Matt. Theatre Review: In the city of second chances.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19, 2010 [February 6,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