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
1981年的斯維爾德洛夫級烏薩科夫海軍上將號巡洋艦
概觀
艦種輕巡洋艦
艦名出處人名命名
前型恰巴耶夫級巡洋艦
次型肯達級巡洋艦
同型14艘
完成1950年代
結局退役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13,600噸
滿載排水量16,640噸
全長210米
全寬22米
吃水6.9米
燃料燃油3900噸
鍋爐6座KV-68型
動力2台TB-72型蒸氣輪機,118,100馬力,雙軸雙槳雙舵
最高速度33.7節
續航距離18.2節5300海里
33.5節1975海里
乘員1250人
武器裝備12門152毫米57倍徑B-38艦炮
安裝在四座三聯Mk5-bis炮塔;
12門100毫米70倍徑CW5-1型防空自動艦炮
安裝在6座雙聯 SM-5-1炮塔;
16門雙管37毫米高炮
2套PAT-53-68比斯型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108枚M-1908錨式觸發水雷
裝甲中部側舷水線主裝甲100毫米
司令塔裝甲150毫米
甲板50毫米
炮塔175毫米
裝甲總重量2910噸
其它5台TG300渦輪發電機
4台DG250柴油發電機
150噸淡水
417噸鍋爐用水
自持力30天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蘇聯項目代號為68бис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第一種巡洋艦,也是最後一種傳統的火炮巡洋艦。在北大西洋與北冰洋的惡劣海況下具有良好適航性,與蘇聯的喀琅施塔得級戰鬥巡洋艦配合爭奪制海權。1950年代美國與英國噴射攻擊機的出現,使得火炮巡洋艦隻能擔任火力支援與指揮艦角色,它們是美麗的軍艦,但是從出生之時就已落伍[1]。但當時部分蘇聯海軍將領仍然認為在全天候航母出現前,巡洋艦於惡劣天氣下仍然有其存在價值。原計劃建造30艘,後來被赫魯曉夫取消建造計劃時,已完成14艘,2艘在船台上的船殼就地拆除,4艘下水儀裝的船體在1959年解體。

改裝列表

[編輯]
  • 68-bis - 火炮武器的基本項目(1952年)
  • 67-EP - 在一艘船上 試裝了反艦導彈系統KSS「Strela」( 1955年)(「納希莫夫海軍上將」)
  • 67-SI - 67-EP項目的重新裝備項目,用於Strela KSS反艦導彈系統的聯合測試(1956年)
  • 67-bis - 巡洋艦改裝項目,安裝P-6反艦導彈系統(1957年)
  • 71 - 為巡洋艦配備沃爾霍夫防空導彈系統而不是部分火炮武器的項目(1957年)
  • 70 - 改裝為防空巡洋艦並安裝沃爾霍夫DD防空導彈系統的項目(1957年)
  • 64 - 為巡洋艦配備導彈而不是火炮的項目(1958年)
  • 68-A - 強化防空武器(30毫米ZAK AK-230),新REV(1970年代初期在三艘船上)
  • 68-U1 / U2 - 配備新型REV的控制巡洋艦,安裝防空導彈系統「Osa-M」(1966年- 1972年)(「日丹諾夫」、「謝尼亞文海軍上將」)
  • 68-bis-ZiF - 七艘正在建造的船火炮得到加強,排水量增加(未完成)

設計

[編輯]

參考自二戰前的意大利巡洋艦之設計概念,是恰巴耶夫級巡洋艦的改進與輕微放大型號。具有相同的主裝甲帶、動力系統、側防護;但是增大燃料儲備、全焊接船體、改進水下防護(如有154米長的雙層船殼,23個獨立的彈藥庫和更多且設計更加複雜的水密隔艙)[2] ,並增裝防空炮與新型雷達。

船隻列表

[編輯]
列寧格勒的波羅的海造船廠建造
1949年開工, 1950年7月5日下水, 1952年5月15日竣工, 是波羅的海艦隊的一部分。 在波羅的海和北大西洋進行了長途航行,並對外國港口進行了友好訪問:1953年和1955年訪問樸茨茅夫,1956年訪問鹿特丹。 1960年12月24日至1961年7月14日,該艦在列寧格勒進行大修。 第二次大修(1966年2月12日至1966年4月29日)後,從海軍退役,封存並閒置。 1972年2月11日,該巡洋艦重新啟用並重新投入波羅的海艦隊服役。 每年進行友好訪問:1973年和1975年訪問格丁尼亞,1974 年訪問阿爾及爾瑟堡,1976年訪問波爾多羅斯托克。 1977年,又進行了一次重大整修。 1978年2月14日,這艘巡洋艦再次被封存並放置在利耶帕亞長期存放。 1989年,該巡洋艦被驅逐出波羅的海艦隊,解除武裝並解散。 1990年,這艘船被賣給一家印度私人公司,用於切割廢金屬。
尼古拉耶夫斯克造船廠製造
1948年開工, 1950年8月30日下水, 1952年8月18日竣工。1957年10月至1958年12月該艦在塞瓦斯托波爾改裝SA-2防空導彈。改裝後稱為70E型。拆除了3號主炮塔、4座37毫米炮塔和魚雷發射管,延長了後甲板室並在其上安裝了SM64型雙臂導彈發射架,下方是可容納8枚導彈的彈庫。發射架的後方是「散歌」射控雷達,P-12遠程搜索雷達安裝在後主桅上,探測距離275公里。兩座煙囪之間安裝了PRV-11型「側網」測高雷達。
1989年拆解
列寧格勒海軍上將造船廠製造
1949年開工, 1950年9月17日下水, 1952年6月30日竣工;
1956年赫魯曉夫乘此艦出訪英國時,英國軍情6局的蛙人Lionel Crabb英語Lionel Crabb樸茨茅夫港水下秘密偵察此艦時失蹤。
1961年接受適應熱帶的改裝, 從塞瓦斯托波爾起航, 1962年移交印尼更名為"伊里安查亞"(KRI Irian)號,成為印度尼西亞海軍旗艦。由於印尼海軍素質差,無法維護和運作這樣龐大的軍艦(編制艦員1250人),1964年這艘軍艦已經失去戰鬥力,回蘇聯進行維修。1965年蘇哈托發動930政變後,這艘巡洋艦作為海上監獄,關押了大量印尼共產黨政治犯,並最終於1970年擱淺,1972年售給臺灣拆船。
列寧格勒的波羅的海造船廠建造 -
1950開工, 1950年12月27日下水, 1951年12月31日竣工,
改裝為北方艦隊旗艦,拆除了3號炮塔,增裝了大量電子設備與指揮艙。稱 68-У1型。
1991年拆解
作為指揮巡洋艦的日丹諾夫號
列寧格勒海軍上將造船廠製造
1950年開工, 1951年6月7日下水, 1952年12月31日竣工,
1989年拆解
1983年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號.
尼古拉耶夫斯克造船廠製造,
1950年開工, 1951年6月29日下水, 1953年3月27日完工,
1950年代末改裝為導彈巡洋艦, 1961年作為靶艦被擊沉
列寧格勒的波羅的海造船廠建造 -
1950年開工, 1951年9月29日下水, 1953年9月8日完工,
1987年拆解
列寧格勒海軍上將造船廠製造
1951年開工, 1952年6月29日下水, 1952年12月30日竣工,
1986年拆解
列寧格勒的波羅的海造船廠建造-
1951年開工, 1952年5月15日下水, 1953年12月31日竣工,
1990年拆解
列寧格勒的波羅的海造船廠建造-
1951年開工, 1953年6月15日下水, 1953年12月31日竣工,
改裝為太平洋艦隊旗艦,拆除3、4號炮塔,改為指揮艙與直昇機坪, 改稱 68-У2型
1991年拆解
列寧格勒的波羅的海造船廠建造-
1952年開工, 1953年6月25日下水, 1954年12月31日竣工。曾是波羅的海艦隊的一部分。1955年2月24日,該巡洋艦被調往北方艦隊。1955年夏天,他從北莫爾斯克穿越北海航線前往遠東。1955年9月7日成為太平洋艦隊的一部分。他參加過戰鬥,在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海域航行。1956年6月21日至26日對上海進行友好訪問。1962年,該船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達爾扎沃德進行了大修。自1968年以來,該巡洋艦作為蘇聯海軍第8作戰中隊的一部分在印度洋執行戰鬥任務。 對印度(馬德拉斯孟買)、巴基斯坦(卡拉奇)、伊朗(阿巴斯港)、伊拉克(烏姆卡斯爾)、也門(亞丁)、索馬里(摩加迪沙)、斯里蘭卡(科倫坡)進行了友好訪問。1969年至1970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達爾扎沃德進行了另一次大修。1974年11月10日至1975年6月10日,他在印度洋的蘇聯海軍第8作戰中隊服役,跟蹤北約航母星座號。1979年1月30日,該艦從海軍退役,封存在符拉迪沃斯托克。1980年2月1日至1985年1月1日,符拉迪沃斯托克達爾扎沃德又進行了一次大修。1987年,該巡洋艦被驅逐出太平洋艦隊。1990年,這艘船被賣給一家印度私人公司,用於切割廢金屬。
  • 十月革命(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
北德文斯克造船廠 -
1952年開工, 1954年5月24日下水, 1954年11月30日竣工,
1987年拆解
  • 摩爾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 -
北德文斯克造船廠 -
1953年開工, 1955年4月24日下水, 1955年9月22日竣工,
1980年代末退役. 1994年去印度拆解,中途於挪威海岸擱淺,後於2011年在當地完成拆解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號
尼古拉耶夫斯克造船廠製造
1951年開工, 1952年11月29日下水, 1954年竣工。曾是黑海艦隊的一部分。1955年,他參加了KA-15和MI-1直昇機的測試,並在巡洋艦的尾甲板上配備了平台。1956年,他在完美號無蹤號驅逐艦的陪同下長途航行到地中海,對斯普利特(南斯拉夫)和都拉斯(阿爾巴尼亞)港口進行正式訪問。1957年,該巡洋艦前往列寧格勒參加涅瓦河海軍日閱兵式,隨後參加了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三個艦隊在芬蘭灣的綜合海軍演習,並在回程中參觀了都拉斯(阿爾巴尼亞)和布爾加斯(保加利亞)的港口。1958年,他兩次參加黑海艦隊戰術演習,並因全口徑射擊出色而榮獲海軍總司令獎。1959年,該艦參加了蘇保聯合演習和黑海艦隊戰術演習。1960-1963年,該巡洋艦作為黑海艦隊的一部分進行戰鬥服役,執行年度任務K-1、K-2和K-3,並拍攝了電影《上岸休假》(1962)。1964年,他隨艦艇分隊長途航行前往地中海,對斯普利特港和杜布羅夫尼克港(南斯拉夫)進行正式訪問,回程時又停靠瓦爾納港(保加利亞)。1965年至1966年,該艦作為第5-й ОПЭСК的一部分在地中海進行戰鬥服役,執行各種任務。1966年10月16日至1967年9月11日,塞瓦斯托波爾的Sevmorzavod正在進行維修。1968 年至 1970 年,再次作為5-й ОПЭСК一員在地中海服役,停靠亞歷山大(埃及)、阿爾及爾(阿爾及利亞)和拉塔基亞(敘利亞)港口。1970年11月29日至1973年9月14日,該巡洋艦在塞瓦斯托波爾的Sevmorzavod進行了大修。1974年,它從海軍退役,封存在塞瓦斯托波爾。1979年3月30日至1986年4月30日,根據68A項目,在塞瓦斯托波爾第497(201)號工廠進行了維修和現代化改造。1986 年至 1988 年,他作為黑海艦隊的一部分執行了 K-1、K-2 和 K-3 航線任務,同時也是永久戰備部隊的一部分。1988年,這艘巡洋艦被置於儲備狀態,封存並擱置在塞瓦斯托波爾。1998年,決定將這艘巡洋艦作為博物館船進行保存。1998年至2001年,該船在塞瓦斯托波爾的Sevmorzavod進行了維修。2001年8月,遷至新羅西斯克,成為新羅西斯克海軍基地的一部分。2002年7月28日海軍節,它作為博物館船向公眾開放。

另有5艘未完工即被拆解。

參考文獻

[編輯]
  1. ^ USS Missouri at War - 第 114 頁
  2. ^ Журнал: «Морской Сборник», 5-6. 1992 г. Тюрин Б. 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ие 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68-бис. стр.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