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濱世市

座標34°56′S 138°40′E / 34.933°S 138.667°E / -34.933; 138.667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濱世市
濱世市在南澳州的位置
濱世市
濱世市
坐標:34°56′S 138°40′E / 34.93°S 138.67°E / -34.93; 138.67
國家 澳洲
一級行政區南澳州
地區東阿德萊德英語Eastern Adelaide[1]
建立1856
政府所在地德士摩英語Tusmore, South Australia
政府
 • 市長Anne Monceaux
面積
 • 總計27.53 平方公里(10.63 平方英里)
人口(2016年普查)[2]
 • 總計43,911人
 • 密度1,595人/平方公里(4,131人/平方英里)
州選區Adelaide、Bragg、Dunstan、Morialta、Hartley、Heysen
聯邦選區阿德萊德選區史都華選區
網站濱世市

濱世市(英語:City of Burnside)是南澳州地方政府區域,位於阿德萊德以東。西至阿德萊德柏蘭英語Adelaide Parklands,東至阿德萊德山,面積為2,753公頃(6,800英畝)。濱世市主要是上層中產階級住宅區,幾乎沒有工業地區、其商業區範圍亦非常小。全市超過257公頃(640英畝)的地區為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可說是阿德萊德綠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來源請求]

濱世市前身為濱世區議會(英語:District Council of Burnside),並於1943年獲升格為市。濱世市被阿德萊德市阿德萊德山區議會金寶城市美知咸市諾活卑尼咸及聖彼得市安利市包圍。 濱世市是歐洲移民遷入阿德萊德第一個定居的地區,其中早期落成的住宅區包括墨喬英語Magill, South Australia濱世英語Burnside, South Australia巴文治英語Beaumont, South Australia己連柯士文英語Glen Osmond, South Australia。在2006年的人口普查中,濱世市的SEIFA英語SEIFA評分為1108分,是南澳州之中獲得最高分的地方政府區域。[3]

濱世的英文地名「Burnside」是蘇格蘭蓋爾語英語混合詞;「Burn」在蘇格蘭蓋爾語意指小溪、溪流、而「Side」則是英文的旁邊之意。[4]

歷史

[編輯]

在歐洲人移民澳洲前,現時濱世市所在的區域是澳洲原住民加雲拿人英語Kaurna的傳統土地上。當地原住民在夏季期間於多倫士河英語River Torrens一帶居住,冬季期間則遷入阿德萊德山避寒。1839年,蘇格蘭移民彼得·安達臣(Peter Anderson)遷至此地定居。因為此處鄰近多倫士河,而在蘇格蘭蓋爾語中,Burn意指小溪、溪流;故他隨即將此命名為濱世(Burnside),即河畔之意。[4]不久之後,濱世村(Village of Burnside)落成,成為區內首個住宅區。

1856年,政府刊憲濱世地區脫離東多倫士區議會英語District Council of East Torrens,成立濱世區議會(District Council of Burnside);首任區議會主席是彭福酒莊英語Penfolds的家族成員克里斯托弗·彭福英語Penfolds#Christopher Rawson Penfold[5]最早期之時,釀酒、採礦及售賣橄欖樹是濱世區的重要經濟支柱。己連柯士文英語Glen Osmond, South Australia擁有大量礦藏、墨喬英語Magill, South Australia設有世界一流的葡萄園。

第一代區議會議事堂於1869年落成,是由時任主席佐治·蘇厄德(George Soward)設計、由托馬斯·希爾(Thomas Hill)和威廉·亞特曼(William Yateman)建造。[5]而現時位於德士摩英語Tusmore, South Australia的市政局議事堂於1927至1928年建成。濱世區於1935年升格為自治市,其後隨着整個地區的急速增長和發展,於1943年升格為濱世市。1960年代,濱世市政局圖書館及游泳池等康樂設施啓用,後來分別在1997及2001年進行翻新工程。

地理

[編輯]
阿德萊德山向南遠眺墨喬英語Magill, South Australia

濱世市面積為2,753公頃(6,800英畝),位於阿德萊德市中心的東南部。西邊主要為平原,而東邊為位於樂富泰山脈英語Mount Lofty Ranges潔蘭郊野公園英語Cleland Conservation Park,而多倫士河由山脈向西經過濱世一帶平原流出大海。

在歐洲人移民至此之前,濱世市西部所在的阿德萊德平原英語Adelaide Plains大部份地區是沼澤林地。在北部的第一河及第二河的河漫灘有不少藍桉及紅桉。鄰近山腳的柯士文山英語Mount Osmond, South Australia瀑布涌英語Waterfall Gully, South Australia有更多不同種類的植物,但主要為甘露桉和藍桉。殖民地建立後,許多原生葉子被砍伐,使該地耕作及放牧之處。阿德萊德山上的園藝農業令水源減少,而部份山丘主要用於採石。早期的農作物包括橄欖,釀酒用的葡萄,小麥和大麥。隨着農業需求大大下降,現時只有墨喬英語Magill, South Australia和瀑布涌兩處還設有葡萄園。

二十世紀,濱世區議會雄心勃勃打算進行大規模植樹,美化和保護計劃,以減緩並扭轉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第一楷段將190公頃的地區劃為自然保護區及公園,區內街道共種植35,000棵樹。自1993年以來,濱世市政局實施第二期植樹計劃,比較為人熟知的公園及自然保護區包括:針八士涌英語Chambers Gully塱文自然保護區英語Langman Reserve希世活柏英語Hazelwood Park, Adelaide

地域行政分區及郵政編碼

[編輯]
地區(英) 地區(中) 郵便編號
Auldana 柯丹拿英語Auldana, South Australia 5072
Beaumont 巴文治英語Beaumont, South Australia 5066
Beulah Park 巴拿柏英語Beulah Park, South Australia 5067
Burnside 濱世英語Burnside, South Australia 5067
Dulwich 都威治英語Dulwich, South Australia 5065
Eastwood 伊士活英語Eastwood, South Australia 5063
Erindale 柯連帶英語Erindale, South Australia 5066
Frewville 菲路圍英語Frewville, South Australia 5063
Glen Osmond 己連柯士文英語Glen Osmond, South Australia 5064
Glenside 己連世德英語Glenside, South Australia 5065
Glenunga 己連倫加英語Glenunga, South Australia 5064
Hazelwood Park 希世活柏英語Hazelwood Park, South Australia 5066
Kensington Gardens 京盛頓花園英語Kensington Gardens, South Australia 5068
Kensington Park 京盛頓公園英語Kensington Park, South Australia 5068
Leabrook 利保祿英語Leabrook, South Australia 5068
Leawood Gardens 禮活花園英語Leawood Gardens, South Australia 5150
Linden Park 連登柏英語Linden Park, South Australia 5065
Magill 墨喬英語Magill, South Australia 5072
Mount Osmond 柯士文山英語Mount Osmond, South Australia 5064
Rose Park 羅士柏英語Rose Park, South Australia 5067
Rosslyn Park 羅士連柏英語Rosslyn Park, South Australia 5072
Skye 士皆英語Skye, South Australia 5072
St. Georges 聖佐治英語St. Georges, South Australia 5064
Stonyfell 士敦尼埠英語Stonyfell, South Australia 5066
Toorak Gardens 圖勒花園英語Toorak Gardens, South Australia 5065
Tusmore 德士摩英語Tusmore, South Australia 5065
Waterfall Gully 瀑布涌英語Waterfall Gully, South Australia 5066
Wattle Park 窩圖柏英語Wattle Park, South Australia 5066

市政局

[編輯]

濱世市政局(英語:City Council of Burnside)是濱世市的市政機關。

議員

[編輯]

市政局為民選議會,目前有十三名議員。[6]

選區 議員[7] 備註
市長 Anne Monceaux
巴文治
(Beaumont)
Harvey Jones
Paul Huebl
濱世
(Burnside)
Jennifer Turnbull
Mike Daws
伊士活/己連倫加
(Eastwood & Glenunga )
Helga Lemon
Julian Carbone
京盛頓花園/墨喬
(Kensington Gardens & Magill)
Grant Piggott
Henry Davis
京盛頓公園
(Kensington Park)
Jane Davey
Sarah Hughes
羅士柏/圖勒花園
(Rose Park & Toorak)
Lilian Henschke
Peter Cornish

選區

[編輯]

濱世市市長一職由直選產生,其餘十二名議員均由選區直選。全市分為六個選區,每區共有兩名議員代表:

選區 地域行政分區
巴文治選區 巴文治英語Beaumont, South Australia禮活花園英語Leawood Gardens, South Australia連登柏英語Linden Park, South Australia柯士文山英語Mount Osmond, South Australia聖佐治英語St. Georges, South Australia瀑布涌英語Waterfall Gully, South Australia
濱世選區 濱世英語Burnside, South Australia柯連帶英語Erindale, South Australia士敦尼埠英語Stonyfell, South Australia窩圖柏英語Wattle Park, South Australia
伊士活/己連倫加選區 伊士活英語Eastwood, South Australia菲路圍英語Frewville, South Australia己連柯士文英語Glen Osmond, South Australia己連世德英語Glenside, South Australia己連倫加英語Glenunga, South Australia
京盛頓花園/墨喬選區 柯丹拿英語Auldana, South Australia京盛頓花園英語Kensington Gardens, South Australia墨喬英語Magill, South Australia羅士連柏英語Rosslyn Park, South Australia士皆英語Skye, South Australia
京盛頓公園選區 巴拿柏英語Beulah Park, South Australia希世活柏英語Hazelwood Park, South Australia京盛頓公園英語Kensington Park, South Australia利保祿英語Leabrook, South Australia
羅士柏/圖勒花園選區 都威治英語Dulwich, South Australia羅士柏英語Rose Park, South Australia圖勒花園英語Toorak Gardens, South Australia德士摩英語Tusmore, South Australia

市政局圖書館

[編輯]
濱世圖書館

濱世圖書館英語Burnside library是市內唯一的公共圖書館,於濱世市政局辦事處及社區中心旁邊。圖書館開放時間為:

  • 星期一至三、五:上午九時半至下午六時
  • 星期四:上午九時半至下午九時
  • 星期六: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
  • 星期日:下午二時至五時

市政局圖書館提供公共電腦予持圖書證者使用,借用時間為每小時一節,每日可借用最多三小時;另外亦設無線上網、手提電話打印、影印等服務。[8]

政治

[編輯]

濱世市在南澳州政府中,絕大部份範圍都劃分為卑吉選區英語Electoral district of Bragg內,屬於澳洲自由黨的第三大票倉。自由黨在濱世市的椿腳在巴文治附近一帶的山腳區域,而北部的諾活附近則是澳洲工黨的票倉。現任南澳州副州長英語Deputy Premier of South Australia律政司習文慧英語Vickie Chapman,自2002年開始就一直連任為卑吉選區的議員。

在聯邦選舉中,濱世市屬於史都華選區,自由黨一直長期佔據此席超過三十年,屬自由黨的安全選區。在2007年澳洲聯邦大選中,自由黨僅險勝工黨1,712票。現任史都華選區之議員為克里斯多福·派恩,自1993年一直連任,曾任聯邦政府教育與培訓部長、眾議院領袖等重要職位。

2009年,南澳州地方政務司紀國基英語Gail Gago就濱世市政局就騷擾、霸凌和不當行為等指控發起調查,[9]市政局批出20萬元、州政府亦撥出130萬元用於調查。後來一批前議員採取法律行動阻止公開相關調查報告。[10]最終於2011年5月27日,最高法院裁定報告部份職權範圍有關的內容可以公開。[11]

人口

[編輯]

2001年人口普查,濱世市人口為40,398人;對比1996年,人口增加1,308人。全市人口53.3%為女性,73.6%的人口於澳洲出生。濱世市的特徵是人口統計學中所說的「城市混合」(英語:Urban Mix),包含各種年齡、家庭和家庭類型。濱世市共有16,835戶家庭,其中10,917戶自稱為家庭。有45%的家庭代表有子女的夫婦,有11.%的家庭是單親家庭,有43.1%的是沒有子女(或子女已離家)的夫婦。大量的沒有孩子的夫婦(比阿德萊德的平均水平高出5.6%)歸功於龐大的老年人口。 60%或以上的人口中有將近四分之一(23.7%),24歲以下的人口中有近三分之一(29.9%);成熟的成年人是最大的人口群體,佔46.4%。這表明主要由成熟家庭和退休人員組成的結構,沒有成年人的年輕人(儘管這並非濱世獨有的現象,但在阿德萊德大部分地區亦普遍); 18至24歲年齡段的人群在1996年至2001年之間減少了330人。

有26.3%人口於外國出生,低於阿德萊德的平均水平。9%來自英語國家,而14.3%則不是。外國出生的人口(以遞減的順序)來自英國、意大利、馬來西亞、新西蘭、德國、希臘、香港、印度、中國和南非。這個情況大體上與整個澳洲一致;不少都是來自其他英聯邦國家(如英國及新西蘭),其他例如地中海國家及亞洲移民。

濱世市有宗教信仰的人口共71.7%,而17.7%則自稱沒有宗教信仰(無神論不可知論等)。濱世市宗教信仰的人口比阿德萊德甚至全國的要高。67.6%信奉傳統基督宗教教派,其十大宗教/教派(以降序排列)包括:天主教聖公宗澳洲團結教會英語Uniting Church in Australia東正教信義宗浸禮宗佛教長老宗猶太教印度教。其中在1996至2001年間,濱世市天主教信徒增加575人,而其他宗教人數則保持穩定或略有下降。

經濟

[編輯]
濱世村商場英語Burnside Village

濱世市沒有製造業,但仍然有以葡萄園的形式存在着少量的農業用地,[來源請求]不少高科技及商業寫字樓位於阿德萊德柏蘭英語Adelaide park lands對出。濱世市勞動人口主要分為:受僱於教育、衞生和社區服務行業(27%);金融、保險和商業服務(22.5%);批發和零售貿易(16%);娛樂和個人服務(11.2%);製造業(7.7%)。在這些行業之中,他們被分為:專業人員(35.5%); 文員,銷售人員和服務人員(26.2%); 準專業人員(13.7%); 經理和行政人員(12.4%)和商人(4.8%)。[來源請求]

教育

[編輯]

濱世市內共有兩間官立中學,分別是己連倫加國際中學英語Glenunga International High School諾活摩利亞老打中學英語Norwood Morialta High School高中部(初中部位於金寶城市)。己連倫加國際中學於1898年設立,最初是位於北邊臺英語North Terrace, Adelaide南澳礦業學院(South Australian School of Mines and Industries)。1918年,更名為阿德萊德技術中學(Adelaide Technical High School)。1963年,該校遷至現址的己連倫加英語Glenunga, South Australia;十年後更名為己連倫加中學。1990年,該校開辦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校名加上國際一詞。而小學方面有濱世小學(Burnside Primary School)及連登柏小學(Linden Park Primary School),均為七年制小學。

另一間瑪麗埠中學英語Marryatville High School雖然位於市外,但因為鄰近濱世市,故亦有不少居住於濱世的學生入讀。

文化

[編輯]
位於濱世村商場的一棟桉樹已於2013年被移除。

音樂

[編輯]

濱世交響樂團英語Burnside Symphony Orchestra每年會於大會堂舉辦四場音樂會。[12]此外,市政局每年都會在濱世大會堂舉行名為「Battle of the Bands」的音樂比賽。[來源請求]

建築

[編輯]

濱世大會堂獲評為二十世紀南澳州重要建築名冊英語List of Nationally Significant 20th-Century Architecture in South Australia之一。

基礎建設

[編輯]

醫院

[編輯]
位於京盛敦道英語Kensington Road, Adelaide的濱世醫院。

濱世戰爭紀念醫院英語Burnside War Memorial Hospital(一般簡稱為濱世醫院),是市內唯一的醫院。1944年,投資人奧托·格奧爾格·路德維希·範·里本(Otto Georg Ludwig van Rieben)將其住宅用於興建醫院。[13]區議會最初建議在1943年8月建造一個社區醫院,作為戰後重建及發展委員會的一部份計劃;其成本不超過100,000鎊,並用於紀念濱世戰爭死者的紀念館。1949年4月,範·里本的住宅第一次改建工程完成,設有21個牀位。醫院曾在1956年關閉一個月,在重新開放後更至現名。濱世醫院是非營利機構,所有盈餘用於升級設施,設備和服務。

域多利皇后醫院英語Queen Victoria Hospital, Adelaide是濱世市曾經存在的醫院,位於羅士柏英語Rose Park, South Australia富來頓道與關志路(Grant Avenue)交界,於1902年啓用;並獲得2,550英鎊的贈款。最初因為於1902年5月24日(維多利亞女皇生日)啓用而被稱為「女皇之家」。1939年,醫院更名為域多利皇后婦產科醫院(Queen Victoria Maternity Hospital),並根據1946年的醫院福利條例改組成公立醫院。直至1995年,與婦女兒童醫院合併;原來醫院所在地被改建成住宅。

交通

[編輯]
濱世市道路網

早期有馬拉巴士和無軌電車連接濱世及阿德萊德市中心,正正因為有電車和無軌電車,使早期濱世迅速成為熱門的住宅區。[14]不過隨着戰後民間認為電車過慢及耗電,電車服務於五十年代已被取消。

濱世市位處全國貨物運輸的交界,所有來往南澳州及其他州份的貨運服務都會途經此處,是三大主要道路的交匯處;分別是東南公路己連柯士文道砵屈殊道英語Portrush Road, Adelaide。東南公路是通往維多利亞省的主要道路,大部份貨車均會途經此道(1999年前取道白加山道英語Mount Barker Road;己連柯士文道通往阿德萊德機場外港英語Outer Harbor, South Australia;而砵屈殊道則連接北部工業區、南澳州北部、西澳州北領地。此外,它們亦充當阿德萊德山的主要通勤動脈,東南公路(阿德萊德至嘉佛士段)在1999年通車、而砵屈殊道亦於2003至2004年間進行改善工程。

市內其他主要通勤道路包括:東西走向的京盛敦道英語Kensington Road, Adelaide墨喬道英語Magill Road, Adelaide青山道;以及南北走向的堅濱道英語Glynburn Road, Adelaide富來頓道英語Fullarton Road, Adelaide,兩條道路都大大紓緩已飽和的砵屈殊道擠塞情況。由於這數條道路都是全國貨物運輸的必經之路,聯邦政府亦因此負責該批道路的維護事宜。市政局亦為此提供建議,包括路邊、行人路、交通標誌等保養事務。

大部份濱世居民都駕駛汽車通勤上班;64.3%居民為駕駛人士、5.6%為乘客。5.8%居民乘搭阿德萊德交通英語Adelaide Metro巴士;1.2%騎單車、2.3%步行。越來越多居民不再駕駛汽車通勤,在1996至2001年間,其比例亦高於阿德萊德其他地區。有38%家庭擁有一輛汽車、26.8%家庭擁有兩輛、12.3%家庭擁有三輛或更多的汽車。

南北走向的砵屈殊道是市內的主要道路

二十世紀中葉,隨着汽車獲市民廣泛使用;居民傾向駕駛汽車通勤,以及來往阿德萊德市中心及附近地區。因此亦開始有一些飛車黨聯群結隊到處飆車,在區內窄路高速行駛;因為濱世市地理位置,居民長期受到嚴重困擾。故此市政局在區內街道設置減速帶令車輛慢駛、甚至封閉部份街道,迫使車輛走迂迴曲折的走線,從而誘使車輛回到主幹道上。

公共設施

[編輯]

濱世市與阿德萊德的水、電、媒氣管相連。

南澳電力網絡英語SA Power Networks是濱世市的配電商,大約有十家零售商提供電力服務。濱世透過阿德萊德電網由多倫士島英語Torrens Island,South Australia的燃氣電廠獲取電力。而濱世市食水由阿德萊德地區水塘提供,包括寶德水塘英語Mount Bold Reservoir快活谷水塘英語Happy Valley Reservoir米邦加水塘英語Myponga Reservoir米埔溪水塘英語Millbrook Reservoir希望谷水庫柏立仔水塘英語Little Para Reservoir、南柏立水塘,甚至從更遠的美利河抽水。

市政局公共設施維修處及車廠設於濱世英語Burnside, South Australia堅濱道英語Glynburn Road, Adelaide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Eastern Adelaide SA Government region (PDF). The Government of South Australia. [17 April 20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3-27). 
  2. ^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Burnside (C). 2016 Census QuickStats. 27 June 2017 [16 November 2017].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3. ^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33.0.55.001 -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Socio-Economic Indexes for Areas (SEIFA), Australia - Data only, 2006. 25 March 2009 [24 Sept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8). 
  4. ^ 4.0 4.1 City of Burnside. Our Early Beginnings. [1 April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1). 
  5. ^ 5.0 5.1 How Burnside Grew. The News (Adelaide: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30 June 1926: 8 Edition: Home Edition [28 April 2014].  This reference includes a useful list of Chairmen and District Clerks.
  6. ^ Elected Members. The City of Burnside. [1 April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2) (英語). 
  7. ^ Elected Members. The City of Burnside. [1 April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0). 
  8. ^ Burnside Library General Services. The City of Burnside. [1 April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9) (英語). 
  9. ^ Police called to Burnside council meeting. ABC News. 7 July 2009 [202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6). 
  10. ^ $195,000 bill for Burnside inquiry. The Advertiser. 16 May 2011 [202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5). 
  11. ^ Heather Kennett. Ruling paves way for release of Burnside report. Eastern Courier Messenger. 27 May 2011 [202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9). 
  12. ^ Burnside Symphony Orchestra website[永久失效連結]
  13. ^ Burnside Hospital. About Otto von Rieben and Attunga House and Garden. [1 April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8). 
  14. ^ See Steele, Christopher, "The Burnside Lines" (1981, Australian Electric Traction Association, ISBN 0909459088).

外部連結

[編輯]

34°56′S 138°40′E / 34.933°S 138.667°E / -34.933; 138.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