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熊文燦

大明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軍務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籍貫 貴州永寧衛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大濛,號心聞
出生 萬曆三年(1575年)三月二十五日
貴州永寧衛
逝世 崇禎十三年(1640年)
京師
配偶 娶楊氏
親屬 (祖)熊廷賓,(父)熊仕諫
出身
  • 萬曆三十四年丙午科舉人
  • 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同進士出身

熊文燦(1575年—1640年),字大濛(一說大蒙),號心聞[1]貴州永寧衛(今四川敘永)軍籍四川瀘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兵部尚書,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軍務。因圍剿張獻忠不力,被崇禎帝下獄處死。

生平[編輯]

貴州永寧衛學生,萬曆三十四年中貴州鄉試第二名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登丁未科會試第一百八名,廷試三甲七十四名進士。戶部觀政,授黃州府推官,遷禮部主事,升郎中。出封琉球還,擢山東左參政,歷官山西按察使,山東右布政使。丁憂歸里,從此徙家蘄水

崇禎元年(1628年),熊文燦就職福建巡撫[2]鄭芝龍廈門銅山,文燦招降芝龍,任命為海防游擊。因討海賊李魁奇劉香有功,為楊嗣昌所薦[3]。文燦提出「五難四不可」,竭盡推託,崇禎仍委以大任。崇禎十年(1637年)四月,熊文燦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代王家禎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軍務。後楊嗣昌建言「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增兵餉大半,圍剿農民軍,「隨賊所向,專任剿殺」。初期此舉頗見成效。文燦督主軍務後,明軍連打勝仗,農民起義陷入低潮,張獻忠羅汝才亦在其中。崇禎十一年(1638年)五月,張獻忠詐降於熊文燦。張獻忠投降後,名義上是歸順明朝,實際是向熊文燦催索餉銀,屯兵數萬於穀城,伺機而動。崇禎十二年(1639年)五月初九日,張獻忠重新反叛[4],一路勢如破竹,佔領穀城縣城,知縣阮之鈿服毒自盡。五月二十三日,獻忠抵房縣,同羅汝才、白貴黑雲祥等部會合,遂佔領房縣,郝景春被處死。

文燦令左良玉羅岱率兵進剿,張獻忠、羅汝才在播箕寨兩山之間設下埋伏,良玉中計大敗,士卒死者一萬多人。熊文燦因此被崇禎帝定為「私通」罪,入詔獄。崇禎十三年(1640年)十月,棄市[5]。後崇禎遺兵部尚書楊嗣昌督軍進剿。

評價[編輯]

王世德崇禎遺錄》,雖稱讚楊嗣昌的才能,但也承認:「唯用熊文燦以誤國,罪無所逭耳。」

家族[編輯]

曾祖熊魁經。祖父熊廷賓。父熊仕諫。嫡母吳氏,繼母宋氏,生母余氏。慈侍下。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明史卷二百六十》,出自《明史

參考文獻[編輯]

  1. ^ 《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進士履歷便覽》:熊文燦,心聞,詩二房,庚辰三月二十五日生,瀘州人,丙午鄉二名,會一百八名,三甲七十四名,戶部政,授黃州府推官,癸丑升禮部主事,己未升儀制司員外,本年升祠祭司郎中,庚申升山東參政,壬戌升山西按察使,癸亥升山東右布政,甲子丁憂,戊辰起福建右布政,升福建巡撫,右僉都。曾祖奎經;祖廷賓;父仕諫。
  2. ^ 《福建省志》,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1992年。
  3. ^ 楊嗣昌:《兵餉遵旨熟商疏》,《楊文弱先生集》卷十
  4. ^ 王鰲永《撫鄖疏稿》、《郝太僕褒忠錄》
  5. ^ 《明史·卷260》:帝大怒,命嗣昌來代。嗣昌已至軍,即遣使逮文燦下獄,坐大辟,所親姚明恭柄國而不能救也。十三年十月,文燦竟棄市。
官銜
前任:
朱一馮
福建巡撫
崇禎元年(1628年)上任
繼任:
鄒維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