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外觀
新聞學 |
---|
領域 |
類型 |
影響 |
媒體 |
角色 |
特約記者(英語:Stringer),又譯特約通訊員,是指持續向新聞機構提供報道、照片或視頻的自由撰稿記者、通訊員和攝影、攝像師,按每件已出版或廣播的作品單獨獲得報酬。[1][2]
作為自由職業者,特約記者或通訊員通常沒有固定工資,工作量和類型通常由他們自行決定。特約記者通常與多個新聞機構保持着持續的關係,當報道機會出現時,他們會向這些機構提供有關特定主題或地點的內容。[3]
術語
[編輯]該術語通常僅限於新聞業行話。在印刷或廣播中,特約記者有時被稱為通訊員(英語:correspondent)或撰稿人(英語:contributor)。
這一術語的英文來源於細繩(英語:string)。《牛津英語詞典》中對該詞的解釋是,串字工是將單詞串在一起的人。一些報紙曾經按照自由記者生成的印刷文本的英寸數向他們支付報酬,並且他們使用繩子來衡量和計費他們的工作。[4]
記者或攝影師可以以多種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程度的規律性為新聞機構「串線」,因此該組織與串線者之間的關係通常非常鬆散。當記者或攝影師難以快速到達突發新聞報道的地點時,較大的新聞機構通常依靠當地特約記者提供快速的場景描述、引述或照片。[5]大多數電視新聞機構和一些印刷出版物都大量使用特約記者來拍攝視頻片段、照片和採訪。
人物
[編輯]毛澤東曾於1920年代擔任《大公報》的特約記者,除進行動態性報道外,還發表了關於湖南自治運動的政論文章10篇。[6]
《人民日報》歷史上的特約記者包括中共黨內老幹部李銳、熊復、吳象,作家蕭乾、劉白羽、楊朔、魏巍、方紀、康濯、黃鋼、徐遲以及改革元老高尚全。1978年11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本報特約記者高尚全文章《按照客觀規律發展農業》,對幾十年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以糧為綱提出質疑。[7]
參考資料
[編輯]- ^ Handbook of Journalism: Dealing with stringers. Reuters. [2012-09-07].
- ^ Kent, Ruth Kimball. The Language of Journalism: A Glossary of Print-communications Terms.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1. ISBN 978-0-87338-091-1 (英語).
- ^ Bank, David; Peter Leyden. Be A Stringer See The World.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 October 1991 [2012-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2).
- ^ Sterling, Christopher H. Encyclopedia of journalism. 6. Appendices. SAGE. 2009-09-25. ISBN 978-0-7619-2957-4 (英語).
- ^ Handbook of Journalism: Dealing with stringers. Reuters. [2012-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31).
- ^ “特约记者”毛泽东【3】--党史频道-人民网. dangshi.people.com.cn. [202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0).
- ^ “本报特约记者”高尚全. opinion.caixin.com. [202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