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生態烏托邦之誕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生態烏托邦之誕生
平裝版封面
作者歐內斯特·卡倫巴赫

Ernest Callenbach

類型小說
語言英語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Banyan Tree Books
出版時間1981
出版地點美國
媒介印刷版(精裝本平裝本
頁數326頁
前作生態烏托邦
規範控制
ISBN精裝本:ISBN 0-9604320-4-3

平裝本:ISBN 0-9604320-3-5

OCLC7596835
杜威分類法813/.54 19
LC分類法PS3553.A424 E3

生態烏托邦之誕生》(Ecotopia EmergingEE)是歐內斯特·卡倫巴赫Ernest Callenbach)的一部虛構的歷史演義,關於一座從美國太平洋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北部、俄勒岡州華盛頓州分裂出去的環保主義生態烏托邦國家。1975年,卡倫巴赫就出版了相關主題的烏托邦小說,名為《生態烏托邦》;EE是出版於1981年的前傳故事。EE的故事似乎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而小說封底上對故事發生的背景介紹是:「80年代將美國推向了經濟和生態上的自取滅亡;軍工複合體的菁英們掌握了權力。右傾導致了貧困、犯罪和社會緊張的急遽上升。政府對環境和勞動人民的保護皆遭破壞」[1]。卡倫巴赫推測,親商、反環保里根時代的政策——在出版的時候就已經很明顯了——將在里根的任期結束之後,繼續存在於美國。

《生態烏托邦》廣受歡迎,也非常具影響力。雖然EE提出了『如何由此至彼』的問題,但問題受到的關注卻少得多。《出版者周刊》評論EE為一部青年小說[2]

故事情節概要[編輯]

EE主要是生態烏托邦的獨立運動史。主人公是生存主義黨(Survivalist Party)的領袖維拉·奧爾文(Vera Allwen),和青年物理學家盧·斯威夫特(Lou Swift),以及他們的家人與朋友。其他人物則交代得較簡略,每個人都各自獨立地決定同美國的現狀決裂,並開始過生態烏托邦(相對原始的、可持續的)式的生活。

加利福尼亞州博利納斯,中學生盧·斯威夫特(Lou Swift)找到了一種用太陽能電池由海水廉價發電的方法。然而,她並不明白電池是如何運作的。她不願在理解此技術以前發表其成果。由於她決心讓電池的設計可被免費使用,而拒絕了公司和學校購買電池設計的提議。與此同時,間諜與竊賊嘗試獲得她的筆記。

維拉·奧爾文(Vera Allwen)是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名州參議員英語State legislature (United States)。她因一家東方食物公司宣佈將停止售賣新鮮農產品英語Produce而惱怒,與其他政治家、藝術家和專家建立了一個新政黨。它是權力分散的、環境主義的和民粹主義的。他們設計了綱領,並稱之為生存主義黨(Survivalist Party)。隨着故事的繼續推進,他們與志同道合者合作,傳播他們的理念,而成為了一支地區性的政治力量。維拉的演說於再版時印在了正文中。他們的部分思想來源於叫做《生態烏托邦》的一部短篇小說,該黨還出版了一份名為「生存主義邁向生態烏托邦」(The Survivalist Way to Ecotopia)報紙。該黨為環境主義的政策組建了智庫。當太平洋西北各州為減少汽車的使用,而批准對汽車徵收特別稅後,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它;太平洋沿岸公眾義憤填膺,轉而支持生存主義黨。

魁北克政府主動提出要建立外交關係時,該黨開始琢磨着獨立了。一次核事故讓他們取得華盛頓州的州長之位,而加利福尼亞州北部拒絕繼續為加利福尼亞州南部供水,導致該州一裂為二。一名熱心的分離主義者聲稱已經在紐約市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放置了髒彈,並威脅一旦美國進攻該地區,將引爆炸彈。博利納斯宣佈獨立。國民警衛隊的當地部隊已被生存主義黨所滲透,此刻是同情分離主義者們的。美國忙於在巴西作戰,無法派兵鎮壓博利納斯及其支持者。湊巧幸運的是,在內華達州邊界上集結、準備進攻的美國直升機湊巧突然被召回去處理沙特阿拉伯的國內危機,使分裂能繼續下去。

同時,在未來的生態烏托邦,每個人都在推進更加永續的經濟模式。一間集體企業創立了太陽能改造行業;一名年輕人用山羊來割草。伯克利設立了無車區域;其他城市紛紛效仿。郊區的一大片土地被改為果園。農村居民建造了輕型而廉價的馬車蒸餾器,來從農場廢料中提煉酒精。最終,大部分民眾成為無車一族,並準備着為可持續化經濟作最後的努力。

盧(Lou)最後發現了使她的太陽能電池得以運作的關鍵的化學物質。她發表了她的論文,人們開始開發他們自己的電池。隨着這一突破性進展,該地區不需再為進口化石燃料或核能而在能源上依賴美國的其餘各州。能源獨立,使生態烏托邦的未來之國在現實上成為可能。

故事發生在美國國內經濟與政治衰落的背景之下:企業資本的集中化、被大幅削減的政府預算,以及唯唯諾諾的公關媒體支持下的海外軍事冒險主義。由於不願發展替代能源,汽車已經使美國基本上破產。「石油飢渴的美國倒向不可預見的經濟大災難。」最終,沙特阿拉伯的煉油廠遭到轟炸,而美軍深陷中東戰爭泥潭。

生態烏托邦的故事主線到生存主義黨把盧(Lou)的太陽能電池技術開放給公眾使用,和該地區在制憲會議上決定遵照魁北克-加拿大模式正式脫離美國為止。

《生態烏托邦》的故事,則始於分離後的20年左右,已穩定下來的新國家。兩本書都沒有描述這之間的事件,例如脫離的政治困境、經濟混亂,還有從該地區的人口遷出,以及同美國的直升機戰爭(參考《生態烏托邦》)。

《生態烏托邦之誕生》與《生態烏托邦》的比較[編輯]

作為《生態烏托邦》的前傳,EE使用了一些與《生態烏托邦》中相同的人物,主要是維拉·奧爾文(Vera Allwen)以及《生態烏托邦》敘述者後來的女友瑪麗莎·達馬托(Marissa D'Amato)。然而,兩本書之間有重大的差異:

  1. 構思設計不同。《生態烏托邦》是美國記者威廉·韋斯頓(William Weston)去生態烏托邦旅行的記敘,完全從他的視角講述。EE則在對美國與生存主義黨歷史的直接敘述,同一些未來生態烏托邦人生活中關鍵事件的小說式的瞬間印象之間來回切換。
  2. 《生態烏托邦》寫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作者正嘗試猜測在20世紀60年代大變革之後如何重建社會。[3]它關注業已實現的生態烏托邦社會,而非(剩下的)美國的問題。EE出版於1981年,格調更陰鬱些。它在美國功能紊亂的政治與經濟體系上,與在未來生態烏托邦人的行為上付諸了同樣多的筆墨。它對美國未來的大多數『預言』已被證明是有先見之明的,例如「自80年代起,商業心態獲勝了。」(p. 42)
  3. 《生態烏托邦》描述了一個穩定的社會。隨着該書故事的進行,改變了的只有講述者。EE是一部歷史;它的人物、制度與社會隨時間而變化。
  4. 《生態烏托邦》被批評[4]只表現了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生活。EE的視野更廣闊,三個州都包括進來了。

生存主義黨的「十無律」("No More!" list)[編輯]

生存主義黨的「十無律」("No More!" list)[5]

中文 原文
1 無再有物種滅絕 No extinction of other species.
2 無再有核武器或核電廠 No nuclear weapons or nuclear plants.
3 無再製造致癌或致突變物質 No manufacturing of carcinogenic or mutagenic substances.
4 無再有食物摻假 No adulterants in foods.
5 無再有因性別、人種、年齡、宗教、種族的歧視 No discrimination by reason of sex, race, age, religion, or ethnic origin.
6 無再有私家車 No private cars
7 無再有廣告商控制的電視 No advertiser-controlled or broadcast television.
8 無再有有限責任公司 No limited-liability corporations.
9 無再有缺席的所有權或控制權—— 一位勞動者,一張票 No absentee ownership or control – one employee, one vote.
10 無再增長人口 No growth in population.

評論界的反應[編輯]

EE受到的評論界的關注甚少。[需要解釋]有一個評論家指出,獨立的獲得太容易了。「在《生態烏托邦之誕生》中,現有的北美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在製造促使變化的動力中起的作用確實特別突出。可是,對於如此動力過程也一定能確保對如此變化有頑固抵抗(儘管有核威嚇),所給予的說明卻極少——在這個誕生中的生態烏托邦,大企業對理想主義者的投降似乎低聲下氣且相當徹底。」[6]

參考文獻[編輯]

  1. ^ Ernest Callenbach. Ecotopia Emerging.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2年5月. ISBN 0-553-20686-9 (英語). The 『80s have propelled America toward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suicide; the military-industrial elite has come to power. The rightward drift has resulted in steep rises in poverty, crime and social tension. Governmental protections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working public have been destroyed. 
  2. ^ Sally A. Lodge Ecotopia Emerging. Publishers Weekly,1981年10月9日,220,p. 63。
  3. ^ Raymond M. Olderman "American Fiction 1974-1976: The People Who Fell to Earth." Contemporary Literature,Vol. 19,No. 4. (Autumn, 1978),pp. 497-530。能通過JSTOR獲得
  4. ^ Pat Joseph. "Escape from Ecotop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Grist Magazine,2005年5月12日。
  5. ^ Ernest Callenbach. Ecotopia Emerging.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2年5月: 36–38. ISBN 0-553-20686-9 (英語). 
  6. ^ David Pepper. "Utopianism and environmentalism," Environmental Politics,2005年2月,14:1,pp. 3-22。

以及

  • Ecotopia Emerging. Library Journal,1982年1月1日,p.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