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祠山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祠山王,又稱祠山大帝,名喚張渤伯奇[1],故又稱張王爺。是安徽廣德祠山山神,為中國江浙一帶的知名神祇。通說為夏禹時人,一說漢朝人。

生平

[編輯]

相傳祠山王之父張秉在吳中治水有功,獲得仙女青睞,說:「上帝以君家有功於吳,當世世血食於吳楚之地。」並且嫁給了他[2][3],二月初八日生下張渤[4][註 1],張渤為仙女之子,本有法術,成年後,隨着父親治水,引苕、霅之水至廣德,但因為治水動用民工太多,張渤於心不忍,役使鬼神工作,卻仍舊無法成功,張渤急躁,於是自己化身為「豨龍」(龍首的豬)繼續挖土,卻遭到他妻子發覺,法術再也不靈驗了[7],化為原形的張渤,就只好在安徽廣德的祠山上隱居,偶爾繼續幫忙治水,死後被奉為山神、水神。佛家視之為伽藍神,傳至日本[8]唐朝天寶年間禱雨感應,追贈「水部員外郎」[9],宋代咸淳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加封「正佑聖烈昭德昌福真君」[10]

明太祖雞鳴山建「祠山廣惠廟」,每年二月十八日遣南京太常寺官祭之[11],為「南京十五廟」之一[12]。自二月初八日起,至二月十一日止,更會舉行為期三天的祠山廟會[13],因張王曾經化身為「豨龍」,故不能以豬肉祭拜[14],民眾皆以牛肉祭之,廣德人稱之為埋藏[15]。後各官員以牛隻為天子祭祀使用之犧牲[16],加上農民耕作皆仰賴牛隻[17][18],因而明令禁止,遂改以其他犧牲替代。

註釋

[編輯]
  1. ^ 關於祠山王的誕辰,眾說紛紜,有生於二月初八日之說,也有生於二月十一日之說[5],更有生於二月十八日之說[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張瓊英纂、陳驤等修,《鄱陽縣志》(卷38):「祠山廟在東北關妙果寺旁,神姓張諱渤,字伯奇,武陵之龍陽人。」
  2. ^ 南宋·洪興祖,《顏真卿橫山廟碑》:「公姓張氏,黃帝之後,其先名秉,夏禹時人也,居鼎州武陵龍陽洲,地有白馬湖、明月池。秉行山澤間,有神女自天而下,輜軿侍衛甚都,謂秉曰:『我,天女也,受命相偶。』既而曰:『明年今日,復會於此。』 言訖而別。輜飄然,去如風雨。秉如期而往,果見天女以所生男授秉曰:『此君之子也,子孫相承,當世世血食吳分。』」
  3. ^ ·田藝蘅,《留青日札》(卷28):「武當人張秉,遇仙女山中,謂曰:『帝以君功在吳分,故遣我為配,生子,以木德王其地。』且約逾年再會。秉如期往,仙女抱幼子歸秉,曰:『當世世相承,血食吳楚。』」
  4. ^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3):「二月八日,為桐川張王生辰。」
  5. ^ 南宋·周秉秀,《祠山志》(卷5):「
    生辰
    正祐聖烈昭德昌福崇仁輔順靈祐真君,二月十一日。」
  6. ^ ·林堯俞、俞汝楫等,《禮部志稿》(卷30):「祠山廣惠廟祀張渤,每歲二月十八日,遣南京太常寺官祭。」
  7. ^ ·王日楨,《南潯鎮志》(卷28):「嘗攷稗史載祠山遺事云:『帝姓張名棅,生而神奇,將引苕、霅二溪之水通至廣德,身變豬龍,掀泥掉石,被家人窺見,遂不果。』」
  8. ^ ·佚名,《日本建長開山大覺禪師蘭溪和尚行狀》:「有時游山之次,有峨冠異人招手,謂師曰:『汝緣在東方。』師回首之頃便不見。偶到歸宗寺祠山大帝靈祠,而物色,前所現異人是也,師深疑之。東遊,掛錫於明州天童,時聞日本船在來遠亭,往觀之,於浮橋頭,異人又現師前曰:『時已至矣,速去!速去!』師過橋半里許,有一古廟,入門顧,便是祠山大帝也。師燒香,誓曰:『我若建立伽藍,請汝為土地神,善自記取。』乃偕義翁、龍江等數人,登日本船,到博多上岸。」
  9. ^ ·徐道、程毓奇等,《歷代神仙通鑑》(卷14):「江以南,連年荒旱,吳興、廣德民禱於橫山張公廟,感應得雨。奏聞,詔贈水部員外郎,改山為祠山。」
  10. ^ ·佚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3):「至咸淳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准告加封正佑聖烈昭徳昌福真君。」
  11. ^ ·李東陽,《大明會典》(卷93):「祠山廣惠廟,祀張渤。每歲二月十八日、遣南京太常寺官祭。」
  12. ^ ·李東陽,《大明會典》(卷93):「按職掌載南京十一廟皆在雞鳴山之陽,後增漢壽亭候,又於都城增京都太倉天妃、凡三廟。」
  13. ^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1):「初八日,錢塘門外霍山路有神曰祠山正佑聖烈昭德昌福崇仁真君,慶十一日誕聖之辰。祖廟在廣德軍,敕賜廟額「廣惠」,自梁至宋,血食已一千三百餘年矣。凡邦國有禱,士民有告,感通即應。其日都城內外,詣廟獻送繁盛,最是府第及內官迎獻馬社,儀仗整肅,妝束華麗。又有七寶行,排列數卓珍異寶器珠玉殿亭,悉皆精巧。後苑諸作,呈獻盤龍走鳳,精細靴鞋,諸色巾帽,獻貢不俗。各以彩旗、鼓吹、妓樂、舞隊等社,奇花異果,珍禽水族,精巧面作,諸色鍮石,車駕迎引,歌叫賣聲,效京師故體,風流錦體,他處所無。臺閣巍峨,神鬼威勇,並呈於露臺之上。自早至暮,觀者紛紛。十一日,廟中有衙前樂,教樂所人員部領諸色樂部,詣殿作樂呈獻。命大官排食果二十四盞,各盞呈藝。守臣委佐官代拜。」
  14. ^ ·周廣業纂、胡文銓等修,《廣德州志》(卷22):「案:州人奉神,最重祠山,有不食豬肉者,謂之吃祠山齋。濮陽模有祠山化豕辯謂好事者因淮南子禹化熊治水事而附會之。又云相傳北斗變形為豬,唐僧一行於混天寺掩獲群豕,而北斗遂隱。明徐武功奉鬥合,不食豕肉,及得罪當決,忽大風雷電有物如豕者,七蹲錦衣堂上,因得赦。張真君以禮斗得道至今,橫山有禮斗臺,然則今之不食豕肉,亦奉真君所奉之斗齋耳。」
  15. ^ ·田藝蘅,《留青日札》(卷28):「後生子渤為祠山之神。今廣德州橫山有廟,志云:『生西漢末,游苕霅之間。夫人李氏亦有昭妃廟,至今香火甚盛。以二月八日生辰,先一日必多風,後一日必多雨,俗人相傳,以為神請其夫人之小姨飲酒,故加以風雨,欲視其足也。可謂瀆神矣。然至今此日風雨甚驗,亦異事也。又有埋藏之異。是日土人殺牛祀之,坎其庭中,以所祭牛牲及器皿數百瘞於坎中,明日發之,空坎一無所有。』」
  16. ^ 南宋·黃震,《黃氏日抄》(卷74):「照得本軍有祠山春會,四方畢集市井雖賴之,稍康風俗實由之積壞,凡合釐正僣具列申,其一謂埋藏祭以太牢夫,太牢者天子所用饗,帝豈臣子所冝祀神?惟此祠山之會敢為不法,遂使民俗亦多殺牛,坐坊賣肉略不知忌良由習之慣爾,昨孫公諤、洪公興祖為守,嘗申公朝易以素饌況,祠山近改真君之號,而廟貌已復素饌之羞,不知埋藏猶用太牢者,果為誰設耶?」
  17. ^ 北宋·楊傑,《無為集》,(卷13):「故朝散郎致仕朱君墓誌銘,君諱定國,字興仲,姓朱氏......知廣德縣,民有訴旱,郡遣官按驗,民乃聚衆持梃千餘來覘,勢若脅官吏,太守戒,捕盜官具甲兵以衛之,君曰:『愚民無知,妄意蠲賦,爾若過計張皇,恐因縁生事 。』縣令請自行,於是輕騎從者數人以往,衆聞乃潰去,時按田官尚匿僧舍不敢出,君擒首謀數輩送郡黥隸之,餘不問也,人服其識。境內有靈濟王祠,江左人欽事,歲殺牛數百以祀之,君至且戒止,民未甚信,父老告於廷曰:『神禍福影響,苟易其牲,何以逃咎?』君曰:『牛者,稼穡之資,殺有常禁神以庇民為惠,將䧟民有罪,而享其牲,神必不然。』父老益懇懼,君曰:『民欲殺牛而享,不聽者,令也,神之福宜歸民,譴宜歸令,必欲用牛,當生致於廟廷,官為貿錢以備祠費。』父老欣然從命,廣德不殺牛以享神,自君始也。」
  18. ^ 南宋·周秉秀,《祠山志》(卷6):「
    又請太牢五傷等傷受菩薩戒乞免埋藏文 李彭年撰
    神人異趣,其懷樂善之心顯隱殊途,咸仰好生之德,冀捐殘害用助勳修況,莫如服牛而耕稼最為利物在人情,不忍其觳觫,於法禁靡容其殺傷,嵗有埋藏民用祈禱,豈神明靈而歆饗非祀,實俗鄙陋而沿習舊風?」

資料來源

[編輯]
  • 張瓊英纂、陳驤等修,《道光鄱陽縣志》
  • 洪興祖,《顏真卿橫山廟碑》
  • 田藝蘅,《留青日札》
  • 周密,《武林舊事》
  • 林堯俞、俞汝楫等,《禮部志稿》
  • 王日楨,《咸豐南潯鎮志》
  • 佚名,《日本建長開山大覺禪師蘭溪和尚行狀》
  • 徐道、程毓奇等,《歷代神仙通鑑》
  • 佚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 李東陽,《大明會典》
  • 吳自牧,《夢粱錄》
  • 周廣業纂、胡文銓等修,《乾隆廣德州志》
  • 黃震,《黃氏日抄》
  • 楊傑,《無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