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三次瓜分波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三次瓜分波蘭
第三次瓜分波蘭導致了波蘭-立陶宛的徹底滅亡
波蘭在第三次瓜分中的人口損失
予哈布斯堡120萬
予普魯士100萬
予俄羅斯120萬
最終領土損失
普魯士波蘭 (波德拉奇亞), 西立陶宛 (蘇瓦爾基亞)
哈布斯堡南波蘭 (西加里西亞及南馬索維亞)
予俄羅斯東立陶宛

第三次瓜分波蘭英語:Third Partition of Poland),發生於1795年,是連續瓜分波蘭事件中的最後一次。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土地被普魯士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所瓜分,結束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國家主權,直至1918年。

瓜分國間約定要將波蘭的名稱,消失於歷史[1]以及他們各自的百科全書,以遏制波蘭社會的異議和民族情緒。當這些資料或法律文書需提及波蘭或波蘭人民時,常以波蘭各具歷史性地區的名稱來取代,如馬索維亞(Masovia)等。這種刻意的模糊化,引發波蘭各地多次的起義事件[2]

第三次瓜分和瓜分本身,在現代波蘭、學術圈和公共談論時,仍是個具爭議性的話題,尤其是在提到波蘭和俄羅斯的關係時,俄羅斯是歷次瓜分波蘭的最大受益者,最後波蘭在1918年獨立。

背景

[編輯]

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蘭後,為了加強被嚴重削弱的聯邦,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國王實施了一系列改革,以加強波蘭的軍事、政治制度、經濟和社會。這些改革隨着1791年五月憲法的頒佈而達到高潮,該憲法建立了分為三個政府部門的君主立憲制,加強了資產階級,廢除了許多貴族的特權以及許多舊的農奴制法律。此外,為了加強波蘭的國際地位,斯坦尼斯瓦夫國王簽署了1790年的《波蘭-普魯士聯盟條約》。由於被視為危險的雅各賓式改革,俄羅斯於1792年入侵波蘭,開始了保衛憲法的戰爭。1793年,波蘭被普魯士盟友拋棄,被希望恢復他們在五月憲法下失去特權的波蘭貴族背叛,被迫簽署第二次瓜分協議,將多布津、庫亞維亞和大波蘭的大部分割讓給普魯士,將波蘭東部從摩爾達維亞利沃尼亞的所有省份割讓給俄羅斯,使波蘭的面積減少到第一次瓜分前的三分之一。

波蘭民眾對鄰國對波蘭的進一步羞辱和波蘭貴族的背叛感到憤怒,並對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感到鼓舞,迅速轉向反對普魯士和俄羅斯的佔領軍。在一系列全國性的騷亂之後,1794年3月24日,波蘭愛國者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Tadeusz Kościuszko)接管波蘭武裝部隊,並宣佈在全國範圍內起義反對波蘭的外國佔領者,標誌着柯斯丘什科起義的開始。葉卡捷琳娜二世腓特烈·威廉二世迅速作出反應,儘管科希丘什科的部隊取得了初步成功,但起義於1794年11月被鎮壓。根據傳說,當柯斯丘什科在馬切約維采戰役中從馬上摔下來時,就在他被捕前不久,他說「Finis Poloniae」,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這是]波蘭的終結」。

執行

[編輯]

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代表於1795年10月24日會晤,解散波蘭立陶宛聯邦,三個征服國於1797年1月26日簽署了一項條約,分割該地區。這使哈布斯堡王朝控制了約120萬人口的西加利西亞和南馬佐夫舍地區;普魯士接收了波德拉希亞、馬佐夫舍的其餘部分和華沙,共有100萬人;俄羅斯獲得了剩餘的土地,包括維爾紐斯和120萬人。與之前的瓜分條約不同,這次沒有波蘭代表作為條約的締約方。哈布斯堡王朝、俄羅斯和普魯士迫使斯坦尼斯瓦夫國王退位並遷到聖彼得堡,1798年他在那裏作為紀念性俘虜直至去世。勝利者還同意抹去該國(波蘭)的名字:

鑑於有必要廢除一切可能恢復波蘭王國存在記憶的東西,現在這個政治體的廢除已經生效……各締約方同意並承諾永遠不會在其標題中包括……波蘭王國的名稱或稱號,將從現在起永遠被壓制……[3]

後續

[編輯]
華沙波蘭猶太人歷史博物館中關於瓜分波蘭的內容展示

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第三次分裂結束了波蘭和立陶宛在接下來123年的獨立國家的存在。[4]第三次瓜分後,佔領國立即迫使許多波蘭政客、知識分子和革命者移民到歐洲各地,這後來被稱為大移民潮。這些波蘭民族主義者參加了在前波蘭土地上反對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的起義,許多人將作為波蘭軍團的一部分為法國服務。此外,波蘭詩人和藝術家將民族自由的渴望作為波蘭浪漫主義運動的一個決定性特徵。1807年,拿破崙建立華沙公國,波蘭短暫地恢復了半自治,但這實際上隨着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而結束,該會議創設了波蘭會議王國,有時被稱為會議波蘭,作為俄羅斯的傀儡國家。然而,即使這樣,在1831年波蘭起義後也結束了,俄羅斯取消王國的大部分自治權,並對波蘭民眾採取了多項懲罰措施。1867年,俄羅斯使波蘭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傀儡國家。波蘭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才恢復完全獨立,當時《凡爾賽條約》的簽署和奧匈帝國的崩潰使波蘭國家主權得以恢復。

另見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Davies, Norman. 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 Revised Edition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5.
  2. ^ Susan Parman,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arry Wolff. Inventing Eastern Europe: The Map of Civilization on the Mind of the Enlightenment. Book review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0-804-72314-1.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6, 2012). 
  3. ^ Davies, Norman. 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5. 
  4. ^ The History Of Poland. www.kasprzyk.demon.co.uk. [2018-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2). 

參考書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