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38年徐州突圍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38年徐州突圍戰
中國抗日戰爭徐州會戰的一部分

1938年5月19日日軍佔領徐州
日期1938年4月21日—5月19日
地點
 中國徐州及其周邊的第五戰區防區
結果 日軍攻佔徐州,國軍突破日軍包圍撤退
參戰方

 中華民國

 大日本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中華民國 蔣中正
中華民國 李宗仁
大日本帝國 東久邇宮稔彥王
大日本帝國 寺內壽一
兵力
約600000 約300000
傷亡與損失
不詳 不詳

1938年徐州突圍戰[1],是指中國抗日戰爭徐州會戰後期,中國軍隊約60萬人在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的指揮下突破日軍包圍的軍事行動,此次行動最終結果是日軍成功攻佔徐州,但中國軍隊成功突破日軍包圍而撤退,因而使得中國軍隊得以較好地進行武漢會戰的部署和準備,也為之後中國能夠繼續對抗日本的進攻保存了力量。[2]

背景

[編輯]

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日軍在華北地區先後佔領了北平天津等地,在華東地區先後通過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等作戰佔領了江南地區,隨後日軍將進攻矛頭指向軍事要地——徐州,並從華北和華東兩個方向沿津浦鐵路南北對進,企圖夾擊徐州。1938年1至4月,駐防徐州的中國軍第五戰區部隊在其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下,利用日軍兵力較少但驕傲自滿孤軍冒進的機會先於臨沂地區滕縣地區兩次,有力地阻擊了日軍,後又在台兒莊地區取得了大捷。之後,蔣中正認為以李宗仁的軍事才能,如果多調動一些部隊前往,應該可以繼續取得類似於台兒莊戰役一樣的勝利,於是又向徐州地區調動了20多萬精銳部隊,於是,徐州地區共集結了約60萬中國軍隊。但李宗仁卻認為之前日軍兵力分散、狂妄輕敵且孤軍冒進,才給了中國軍以殲敵的良機,如今戰機已過,徐州及其附近地區又是大平原,中國軍隊無險可守,日軍機械化部隊的優勢可以有效發揮,因此不宜在徐州地區決戰。[3]

戰事進程

[編輯]

日軍包圍戰略

[編輯]
李宗仁指揮國軍取得台兒莊戰役勝利,攝於戰役之後的台兒莊火車站

台兒莊戰役後,日軍統帥部認為,台兒莊的失利是相當大的恥辱,因此急於尋找機會洗刷,中國軍隊聚集無險之地徐州正是極好的戰機,因此從華北華東各地調集了13個精銳師團30餘萬人馬,並配備大量重型武器和幾百架飛機,欲一舉圍殲徐州地區的60萬中國軍隊主力,一舉解決中國問題。1938年4月7日,日軍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決定發動徐州包圍戰,分兵六路採用南北對進迂迴包抄的戰術,從四面八方向徐州開進,企圖把徐州圍住後,一舉消滅在該地區的中國主力部隊,時任日本陸相杉山為確保徐州殲滅戰的勝利,於會戰打響後,派遣了以陸軍部作戰部長橋本群少將等高參組成的「大本營派遣班」,前往徐州前線,就地指導會戰。4月中旬,日軍集結完成,並按預定計劃向徐州開進。此時中國統帥部仍然希望在徐州繼續抵抗日軍進攻,以為武漢會戰的部署贏得時間,4月中旬開始,中日兩國軍隊在徐州周邊展開了一系列的攻防戰鬥,日軍依仗實力上的優勢,順利向徐州實施向心突擊,至5月5日已經基本完成了預定的包圍計劃。[3][2]

中國軍隊之突圍行動

[編輯]
國軍向徐州西南方向突圍

至1938年5月中旬,由於日軍的圍殲徐州地區中國軍主力的計劃已經十分明顯,蔣中正和李宗仁均認識到,如果再守徐州,等於在大平原上和日軍決戰,無異於自掘墳墓,因此制定計劃棄守徐州,避免決戰,突出日軍包圍以保存力量。計劃以張自忠在外圍阻擊敵軍,以劉汝明第68軍於徐州拖住日軍掩護主力部隊突圍,主力突圍行動如下:魯南兵團(包括第二集團軍大部和第六十軍等部)由泗縣靈璧方向轉進;隴海兵團向亳縣、渦陽一帶轉進;淮北兵團向阜陽方向轉進;淮南兵團在舒城一帶與日軍對峙;蘇北兵團仍駐守淮陰地區。總體上大部向徐州西南方向突圍,日軍雖然兵力達到30多萬人,但畢竟地區廣闊包圍,無法達到拉網式效果,中國軍隊大部都避開日軍鋒芒,得以順利突圍到達了皖西、豫南一帶。5月19日,日軍佔領徐州(已是空城)。李宗仁和第五戰區長官部雖然歷經險情,但終究躲過了日軍多次圍追堵截和飛機偵察,突破包圍到達安全地域。日軍大本營陸軍部向天皇報告說:「我軍雖以主力自徐州以西切斷了中國軍隊的退路,將徐州地區鐵桶般包圍起來。但總計約50個師的中國軍隊,於5月中旬突然從西南方向跳出我軍重圍,戰果之微出乎意料。」[4][3][2]

後續和影響

[編輯]

徐州突圍戰的結果,是日軍雖然攻佔了戰略要地徐州,但卻未能實現原本殲滅中國軍隊主力的計劃,中國軍隊主力的成功突圍,也為日後武漢會戰保存了力量,使得中國可以繼續對抗日本的入侵。1938年5月下旬日軍第14師團及其附屬部隊3萬餘人由於突出冒進,在蘭封地區落入薛岳所指揮的中國第一戰區第1兵團10餘萬人的包圍,但由於日軍將領土肥原賢二的頑強指揮、兵員素質和器械均優於國軍,且得到華北方面軍數個師團、旅團的策應解圍,使得蘭封會戰功敗垂成,而交通要衝鄭州遭到直接威脅,最終導致中國民眾大量傷亡的花園口決堤事件。徐州會戰後,日軍之前有序的作戰步驟已經完全失控,幾乎已經掏空國內兵力,也必須繼續徵兵並進攻武漢做最後一搏,希望能夠達成使蔣中正及其領導的國民政府讓步妥協之目標。[2]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周明 王逸之. 徐州会战突围. 《血肉長城 徐州會戰》. 2012-04-02 [2013-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2. ^ 2.0 2.1 2.2 2.3 郭汝槐.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2. ISBN 7214030349. 
  3. ^ 3.0 3.1 3.2 張洪濤. 《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第六章 血沃中原,兴衰荣辱同日月.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05-03-01. ISBN 978-7-80130-975-4. 
  4. ^ 第五战区长官部徐州突围回忆录. 桂系網. 2011-10-10 [2013-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