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Hüsker D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üsker Dü
1986年的Hüsker Dü
從左到右分別為:Greg Norton英語Greg NortonGrant Hart英語Grant HartBob Mould英語Bob Mould
組合
音樂類型
出道地點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
活躍年代1979–1988
唱片公司
相關團體
已離開成員

Hüsker Dü/ˈhʊskər ˈd/ )是一支美國的朋克搖滾樂隊,1979年成立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樂隊的常任成員是結他手主唱Bob Mould英語Bob Mould低音結他手主唱Greg Norton英語Greg Norton鼓手主唱Grant Hart英語Grant Hart 。Hüsker Dü最初以硬核朋克樂隊的身份嶄露頭角,後來成為另類搖滾樂隊。Mould和Hart是樂隊的主要詞曲創作者,Hart高亢的聲音與Mould的男中音在不同的歌曲中作為主唱。

在獨立唱片公司SST Records英語SST Records旗下發行了三張LP(包括1984年廣受好評的《Zen Arcade英語Zen Arcade》)、一張EP之後,樂隊與華納兄弟簽約,於1986年發行了他們的最後兩張錄音室專輯。樂隊於1988年1月解散。Mould後來發行了兩張個人專輯,在1990年代初組建了Sugar英語Sugar_(American_band)樂隊;而Hart則在SST發行了一張個人專輯,後來組建了Nova Mob英語Nova Mob樂隊。

在各自的樂隊在1990年代中期解散後,Mould和Hart繼續進行獨立的音樂創作,Hart一直持續到2017年去世。[5]在Hüsker Dü解散之初,Norton在音樂上並不那麼活躍,專注於餐飲行業。他於2006年重返唱片業。

歷史[編輯]

成立和早期(1979-1980年)[編輯]

Grant Hart英語Grant HartBob Mould英語Bob MouldGreg Norton英語Greg Norton和鍵盤手Charlie Pine於1979年[6]組成一個名為「Buddy and the Returnables」的樂隊開始演出。[7]當時,Mould是瑪卡萊斯特學院英語Macalester College的一名新生,並常去聖保羅的Cheapo Records唱片店,Hart是那裏的售貨員。Hart和Norton最初是在申請同一份工作時碰面的,而North最終得到了這份工作。Hart和Mould在對Ramones的共同熱愛中結下了不解之緣,不久之後,他們又邀請Norton和Pine組成樂隊。他們開始演出,主要演奏翻唱歌曲、一些經典搖滾歌曲以及常見的Ramones的音樂。背着Pine,其餘樂隊成員在私底下都不喜歡Pine的鍵盤聲音,開始在沒有Pine的情況下排練並創作出了一些原創作品。

樂隊的新名稱起源於排練Talking Heads的《Psycho Killer英語Psycho Killer》時由於無法回憶起原版中演唱的法語部分(例如Qu'est-ce que c'est? ),他們開始大聲喊出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外語單詞,包括1970年代流行的記憶板遊戲Hūsker Dū?英語Hūsker Dū?的標題(不帶變音符號的短語在丹麥語挪威語中的意思是「你還記得嗎?」)。這個名字被保留了下來,他們在上面添加了重金屬變音符號。Mould說,他們喜歡這個名字所具有的神秘特質,這使他們與其他硬核朋克團體區別開來,這些團體的名字都像是「社會紅青年朝旅變形」。 [8]Mould還說,雖然Hüsker Dü總體上喜歡許多硬核朋克樂隊,但他們從來沒有把自己視為純粹的硬核朋克,他們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願被歸類的嘗試。

Hart,Mould和Norton在1979年3月30日的首次正式演出中丟下了Pine,並以新名稱繼續作為三人組。Mould曾寫道,他認為樂隊的第一場「真正的演出」實際上在1980年5月17日,在著名的朋克俱樂部Jay's Longhorn Bar英語Jay's Longhorn Bar舉行。 [9]

到1980年,樂隊開始在明尼阿波利斯定期演出,他們的音樂變得更加快速、兇猛和原始,使其成為中西部最早的硬核朋克樂隊之一。通過大量的巡迴演出,他們很快吸引了一些朋克先鋒的注意,其中包括Black Flag英語Black FlagDead Kennedys英語Dead KennedysJello Biafra英語Jello Biafra,後者為Hüsker Dü帶來了許多新粉絲。黑旗樂隊的結他手兼詞曲作者Greg Ginn英語Greg Ginn隨後將樂隊簽約在了他的唱片公司SST Records英語SST Records旗下。

早期發行(1981–1983)[編輯]

樂隊於1981年開始在Terry Katzman英語Terry KatzmanReflex Records英語Reflex Records廠牌下發行單曲。他們的前兩張專輯《Land Speed Record英語Land_Speed_Record_(album)》和《Everything Falls Apart英語Everything Falls Apart》獲得了很多好評。他們的定期巡迴演出引起了Minutemen英語Minutemen_(band)的注意。Minutemen英語Minutemen_(band)在他們的唱片公司New Alliance Records英語New Alliance Records旗下發行了他們的處女作和單曲《In Freeland英語In Freeland》。這導致了樂隊與SST Records簽約。

激烈而多變的《Metal Circus英語Metal Circus》EP於1983年發行。Hüsker Dü更具旋律性的演奏引發了大學生的共鳴。美國數十個校園電台爭先播放了《Metal Circus英語Metal Circus》中的曲目,尤其是Hart的《Diane》。[10]此外,《Metal Circus英語Metal Circus》在上一張全長專輯《Everything Falls Apart英語Everything Falls Apart》的基礎上有了更多更新的創意、技巧和旋律。 [11]

儘管樂隊此時仍然堅持高分貝的、節奏迅速的朋克搖滾風格,但三人組開始在歌曲中嘗試更富動感的旋律和聲響,儘管它們和之前的作品一樣具有侵略性。Mould在1997年說道:「Hüsker Dü早期的作品都非常快而且非常憤怒,因為我們才18歲,而且不通曉樂器,但是我一直在用我的耳朵寫旋律。」 [12]

《Zen Arcade》、《New Day Rising》和《Flip Your Wig》(1983–1985年)[編輯]

1985年《New Day Rising英語New Day Rising》宣傳照片中的Hüsker Dü

1983年,Hüsker Dü的成員希望在硬核朋克的限制之外創作音樂。在1983年接受《Matter》採訪時,摩爾告訴採訪者Steve Albini英語Steve Albini:「我們將嘗試做一些比搖滾和整個巡迴演唱會更大的事情。我不知道那會是什麼,我們只是要把它做出來,但它將會是一個超出『朋克搖滾』或其他任何東西的一個全新概念。」 [13]

第二年,Hüsker Dü在45小時內以3200美元的成本錄製了一張雙CD專輯《Zen Arcade英語Zen Arcade》。[14]Zen Arcade英語Zen Arcade》是一張概念專輯,講述了一個男孩離開家面對這個殘酷無情的世界的故事。考慮到當時在美國朋克搖滾中盛行的純粹主義情緒,它在藝術和概念上有着很大的野心。《Zen Arcade英語Zen Arcade》獲得了廣泛的好評,贏得了主流音樂媒體的關注,最終獲得了數個年度最佳唱片獎項。這也有助於將樂隊的聽眾擴大到朋克社區之外。[15]David Fricke英語David Fricke在為《滾石》雜誌所作的評論中將其形容為「最接近歌劇的硬核朋克……這是一種極具衝擊力的搖滾歌劇。」 [16]

1989年,《Zen Arcade英語Zen Arcade》被列在了《滾石》的20世紀80年代最偉大的100張專輯名單上,排名第33位。SST錯誤地採取了過度謹慎的態度,最初只發行了3500到5000張專輯的唱片,而這些唱片在樂隊巡迴演出的幾周內就已經被銷售一空。專輯在幾個月後仍然缺貨,這影響了銷量並挫傷了樂隊。[17]

樂隊開始錄製《Zen Arcade英語Zen Arcade》的後續專輯《New Day Rising英語New Day Rising》,像《Zen Arcade英語Zen Arcade》一樣發行。 [18]樂隊的下一張專輯《Flip Your Wig英語Flip Your Wig》在《New Day Rising英語New Day Rising》發行九個月後發行。《Flip Your Wig英語Flip Your Wig》成為CMJ專輯榜上獨立唱片中的第一名。

到了年底,《New Day Rising英語New Day Rising》和《Flip Your Wig英語Flip Your Wig》均躋身於《The Village Voice英語The Village Voice》年度Pazz & Jop英語Pazz & Jop評論家調查的前十名。[19]他們快速的專輯發佈突顯了樂隊創意上的進化。

與華納兄弟簽約;《Candy Apple Gray》(1985–1986)[編輯]

在錄製《Flip Your Wig英語Flip Your Wig》期間,華納兄弟與Hüsker Dü取得了聯繫,並向該樂隊提供了錄音合同。樂隊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了銷售上限,只有在更大的唱片公司的幫助下才能突破這個上限。讓樂隊保留其對音樂創作的完全控制的承諾促使樂隊與唱片公司簽了約。 [20]Mould還列舉了SST的分銷問題作為此舉的原因,並指出有時促銷活動上沒有用於簽名的唱片。 [21]

樂隊預計自身不會出售大量唱片。相反,華納兄弟看重他們的基層粉絲群和很「酷」的狀態,並且通過保持較低的開銷,公司預計樂隊將會盈利。 [22]Candy Apple Gray英語Candy Apple Gray》是他們在華納發行的第一張主要唱片專輯,儘管華納兄弟在樂隊選擇在SST發行《Flip Your Wig英語Flip Your Wig》之前曾遊說過樂隊在華納發行。《Candy Apple Gray英語Candy Apple Gray》是Hüsker Dü的首張入選Billboard Top 200榜的專輯,但儘管在廣播和MTV上獲得了曝光,但它的排名不超過140名。

《Warehouse:Songs and Stories》及解散(1987–1988)[編輯]

在1987年樂隊巡迴演唱前夕,經理David Savoy自殺身亡後,Mould開始承擔樂隊的大部分管理職責,以支撐雙CD專輯《Warehouse:Songs and Stories英語Warehouse:Songs and Stories》的發行,這時Mould和Hart之間的創作和個人矛盾愈演愈烈。Hart在2006年9月對英國的《 Q 》雜誌說:「我對(Savoy的)自殺負全部責任。這是Bob和我的工作壓力的直接結果,因為他被迫陷入兩面困境。」 [23]Mould稱Savoy的自殺是「結局的開始」。 [21]

Warehouse:Songs and Stories英語Warehouse:Songs and Stories》的促銷巡迴演出包括樂隊職業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電視節目,包括在瓊·里弗斯主持的《晚間秀》和NBC早間新聞節目中的表演。 [24]

1987年,樂隊在密蘇里州哥倫比亞的一場演出後解散。Hart私下試圖用美沙酮來戒除海洛英,但他的隱情泄露了。Hart仍然參加演出,但Mould和Norton擔心他會因為戒毒的不良反應而無法參加其餘的演出。儘管Hart堅持認為自己可以表演,但Mould已經取消了剩餘的演出日期。Hart四天後退出了樂隊。[25]Mould曾說,解散是「三個人各走各的路」,這指的是Hart的毒品使用和新關係、Norton最近的婚姻和新事業、Mould自己剛剛戒掉了終身飲酒習慣。[26]Mould決定在1988年1月26日在Hart父母家中的一次討論中正式結束樂隊。[27] [28]

樂隊解散六年後,發行了樂隊最後巡迴演唱會的現場專輯《The Living End英語The Living End》。但Mould說,他自己甚至都從未聽過這張專輯。[29]

解散後(1989年至今)[編輯]

2007年7月,Bob Mould在邁凱倫公園英語McCarren Park泳池.

Mould和Hart製作了個人專輯,並分別組建了Sugar樂隊和Nova Mob樂隊。Mould還與Richard Morel英語Richard Morel一起加入了Blowoff樂隊。2005年,在避開了和電子樂隊的演出多年之後,Mould回到了樂隊的巡迴演出,並將Hüsker Dü和Sugar的歌曲加入了他的音樂集。他的專輯《Silver Age》在2012年Sugar的兩張全長專輯再版後不久發行,被公認為是對形式的回歸。

Mould的樂隊中,主要包含低音結他手Jason Narducy英語Jason Narducy(來自Verbow英語Verbow,單飛)和鼓手Jon Wurster英語Jon Wurster(來自 Superchunk英語SuperchunkThe Mountain Goats英語The Mountain Goats)。Norton組建了Gray Area樂隊,與Shotgun Rationale樂隊合作,並成為一名廚師。他和他的前妻Sarah在明尼蘇達州雷德溫擁有一家餐廳,名為The Nortons',直到2010年。除了擔任餐廳工作外,Norton還在2006年重返音樂界,成為明尼蘇達州的The Gang Font feat. Interloper樂隊的低音結他手。該樂隊於2007年發行了同名專輯。2016年,Norton還加入了威斯康星州獨立搖滾樂隊Porcupine,與他們一起積極地進行表演和錄製。

Mould和Hart在為生病的Soul Asylum英語Soul Asylum樂隊低音結他手Karl Mueller英語Karl Mueller (rock musician)舉辦的一場慈善音樂會上團聚,後者一直在接受癌症治療。在計劃中Mould的獨奏音樂會結束時,Mould和Hart演奏了《Hardly Getting Over It》和《Never Talking to You Again》。Mould指出,演出不應點燃樂隊重組的任何「虛假希望」。 [30]

2005年6月,Mould在接受Billboard雜誌採訪時表示,SST幾年來一直沒有給樂隊提供唱片和CD銷量的會計信息,因此計劃從SST重新獲得母帶並將其重新發行到其他地方,這一計劃一直被為前樂隊成員之間的糾紛所困擾的公司所阻礙。。

Mould還和No Age英語No Age在2008年在紐約州蒙蒂塞洛舉辦的All Tomorrow's Parties英語All Tomorrow's Parties節上,輪流演奏了一些樂隊的歌曲。[31]

2015年10月12日,Hüsker Dü開設了一個官方網站,這是一個在線商品商店。Norton告訴《明星論壇報》說:他,Mould和Hart已經就他們的音樂達成了許可協議,並且Facebook頁面「可能很快就會上線」。當被問及可能的Hüsker Dü重聚時,Norton回答說:「最主要的是,我們三個人之間現在正在進行着溝通。」[32]

哈特於2017年9月14日死於肝癌,享年56歲。[33]在公開聲明中,Mould記得他的前隊友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視覺藝術家,一位出色的講故事者和一位令人恐懼的才華橫溢的音樂家。每個被他的精神感動的人都將永遠記得他。」[34]

Numero集團於2017年11月10日發行了《Savage Young Dü》,包括該樂隊的SST之前唱片的集合,如《Land Speed Record英語Land_Speed_Record_(album)》和《Everything Falls Apart英語Everything Falls Apart》的替代版本[35]

2019年3月30日,在聖保羅舉行的首屆Hüsker Dü演出40周年紀念之際,Bob Mould在聖保羅舉行了一場音樂會,其中他得到了由Greg Norton做為主唱的Porcupine樂隊的支持。 [36]為了紀念這一時刻,兩位前Hüsker Dü成員都向已故的隊友Grant Hart致敬,並在其中演唱了他的一首歌,其中Mould演唱了《Never Talking to You Again》,而Porcupine樂隊則翻唱了《Standing by the Sea》」。

音樂風格[編輯]

樂隊的標誌

Hüsker Dü最初是一支以速度和強度著稱的硬核朋克樂隊。儘管樂隊在其職業生涯的早期包含了一些較慢的曲目,但Hüsker Dü的曲目後來變得迅速起來,原因是作為開場表演的演出時間減少了,並在節目演出想要對抗觀眾。Norton回憶說:「這時我們想的大概是:『看看我們能打多快吧』。我想我們只是想把人們趕走。」在看過D.O.A.英語D.O.A. (band)Dead Kennedys英語Dead KennedysThe Fartz英語The Fartz等朋克樂隊的演出之後,Hüsker Dü特別受到了他們的影響。[37]NME記者Andy Gill主張道:Hüsker Dü富有特徵性的聲音在《Metal Circus英語Metal Circus》EP上得到了體現,包含了像「雷暴、打嗝」一樣的鼓,旋律性而堅實的貝斯和「數十億」失真的結他,叫喊着的嘶啞刺耳人聲融入進它的深處。他認為,它們與其他朋克樂隊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以一種看上去不起作用的方式將那些相同的樂器混合在一起,在一首歌中結合了多種流派的元素。」[38]

隨着樂隊事業的發展,Hüsker Dü逐漸地在歌曲中強調旋律。與其他硬核樂隊不同,Hüsker Dü並沒有拒絕經典搖滾。Hart說:「你知道要拆除舊的以便為新的騰出空間吧?好吧,音樂不是城市規劃。」 [39]樂隊在他們職業生涯的早期就翻唱了1960年代的熱門歌曲,例如唐納文 的《Sunshine Superman英語Sunshine Superman (song)》和The Byrds英語The Byrds的《Eight Miles High英語Eight Miles High》。隨着樂隊成員逐漸轉變為音樂家,他們發現他們能夠以較慢的節拍演奏,同時仍保持節奏,從而延長了旋律。[40]

Hart和Mould是樂隊的詞曲作者。他們倆都以驚人的速度分別創作了自己的歌曲。後來,Hart指責Mould確保Hart的歌曲在專輯中所佔的比例不超過45%。[41]他們設計了自己的徽標來代表他們的共同思路——一個圓圈,其中包含三條平行的水平線,一條垂直線將它們連接起來。圓圈象徵着樂隊:三條線是獨立的成員,相交的線是連接它們的創造力的共同線。[42]

影響[編輯]

明尼阿波利斯夜總會First Avenue英語First Avenue (nightclub)外牆壁畫上屬於Hüsker Dü的星

Hüsker Dü被公認為是1980年代美國獨立音樂舞台上的主要樂隊之一。音樂作家Michael Azerrad英語Michael Azerrad在其2001年的《我們的樂隊可能成為你的生活英語Our Band Could Be Your Life》一書中斷言,Hüsker Dü是硬核朋克音樂與更為旋律多樣的學院搖滾音樂之間的重要紐帶。Azerrad寫道:「Hüsker Dü在說服地下,旋律和朋克並非對立面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樂隊也成為了一個榜樣,成為了美國最早簽約主流唱片公司的獨立樂隊之一,這有助於將學院搖滾確立為「可行的商業事業」。[43]

Kim Deal加入了Pixies樂隊以回應Black Francis刊登的一則機密廣告,該廣告招募了一位喜歡Peter, Paul and Mary英語Peter, Paul and Mary和Hüsker Dü的女低音結他手。[44]

Metallica首席結他手Kirk Hammett在VH1的《最偉大的100位硬搖滾藝術家》中說,他擁有Hüsker Dü的現場錄音帶,他們的才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同一部紀錄片中,The Smashing Pumpkins的主唱Billy Corgan也稱讚他們充沛的精力和對朋克搖滾的態度。

涅槃樂隊低音結他手Krist Novoselic表示,「Nirvana的音樂風格沒有新意;但Hüsker Dü做到了」。[45]

Hüsker Dü影響了北愛爾蘭樂隊Therapy?英語Therapy?[46]他們在1995年的專輯《Infernal Love英語Infernal Love》中演唱了Hüsker Dü的《Diane》。這首歌是作為單曲發行的。主唱Andy Cairns將《Zen Arcade英語Zen Arcade》列為他有史以來第七張最喜歡的專輯。[47]2013年,總部位於明尼蘇達州的自行車公司45NRTH發行了名為Hüsker Dü的胖胎輪胎,以表彰該樂隊。 [48]

Foo Fighters在1996年Féile音樂節上露面之前,Dave Fanning接受RTÉ的Planet Rock Profiles採訪時,Dave Grohl談到《Zen Arcade英語Zen Arcade》時說:「那張專輯真是太了不起了。我的意思是說,我以為黑旗很早,然後當我發現《Zen Arcade英語Zen Arcade》時,我想,「天哪,這些人在寫歌,夥計,太奇妙了。」他們就像Byrds遇見了黑旗一樣,這真讓我震驚,而歌曲卻永遠停留在了你的腦海中,它們真是太神奇了。我覺得《Zen Arcade英語Zen Arcade》錄製得太乾脆了,我想他們都嗑了LSD才能在48小時內完成錄製。他們完成了整張專輯。這就是我所聽到的。而且,對我來說,像是:「天哪!這些人都是天才,你知道嗎?這真是……這太神奇了。」[49]

Hüsker Dü在明尼阿波利斯夜總會First Avenue的壁畫上榮獲了一顆星星的榮譽; [50]Mould和Hart的獨奏作品也獲得了星,使該樂隊成為少數多次出現在在壁畫上的樂隊之一。壁畫上的星認可了表演完場的表演者,或者在標誌性的場地上對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的表演者。 [51]據記者Steve Marsh稱,獲得一顆星星「可能是藝術家在明尼阿波利斯可獲得的最負盛名的公共榮譽」。 [52]

唱片目錄[編輯]

錄音室專輯[編輯]

參考[編輯]

  1. ^ Are Hüsker Dü on the brink of reuniting?. The Guardian. October 16, 2015 [March 14, 2020].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30). 
  2. ^ Ross, Alex Robert. Grant Hart, Hüsker Dü Drummer and Songwriter, Dies at 56. Vice. September 14, 2017 [March 14,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9). 
  3. ^ Chick, Stevie. Hüsker Dü's Grant Hart: hardcore punk's inspired soul. The Guardian. September 14, 2017 [March 14, 2020].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30). 
  4.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Hüsker Dü | Biography & History. AllMusic. [March 14,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5. ^ Sodomsky, Sam. Hüsker Dü's Grant Hart Dead at 56 | Pitchfork. Pitchfork.com. [September 14,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英語). 
  6. ^ Azerrad, Michael.
  7. ^ Mould, Bob & Azerrad, Michael.
  8. ^ Azerrad, 2001. p. 161
  9. ^ Mould 2011,第18頁
  10. ^ Azerrad, p. 173
  11. ^ Review of Metal Circus on Allmusic.com
  12. ^ Tower Records' TOP magazine, September 1997, p13
  13. ^ Azerrad, p. 180
  14. ^ Azerrad, p. 181
  15. ^ Azerrad, p. 183
  16. ^ Fricke, David. Hüsker Dü Zen Arcade > Album Review. Rolling Stone (441). February 14, 1985 [January 16,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October 1, 2007). 
  17. ^ Azerrad, p. 182
  18. ^ Azerrad, p. 184
  19. ^ Christgau, Robert. The 1985 Pazz & Jop Critics Poll. The Village Voice. February 18, 1986 [October 1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3). 
  20. ^ Azerrad, p. 190
  21. ^ 21.0 21.1 Mould, Bob.
  22. ^ Azerrad, p. 191
  23. ^ Q, October 2006
  24. ^ Harris, Keith. RIP Grant Hart: Tweets from fans and friends, TV clips from the long ago '80s. City Pages. [June 22,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25. ^ Azerrad, p. 194
  26. ^ Mould, Bob.
  27. ^ Kandell, Steve. Hüsker Dü: Savage Young Dü. Pitchfork. November 6, 2017 [August 22,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28. ^ Bob Mould-TV interview, 1990 (edited), [August 22,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29. ^ Steve Kandell. The Spin Interview: Bob Mould. Spin magazine. January 28, 2008 [2021-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1). 
  30. ^ Mould, Bob.
  31. ^ "No Ag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7-08.".
  32. ^ Chris Riemenschneider. Now open for business: Hüsker Dü's first official website. startribune.com. October 12, 2015 [2021-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33. ^ Kreps, Daniel. Grant Hart, Husker Du Drummer and Singer, Dead at 56. Rolling Stone. [September 15,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7). 
  34. ^ Cush, Andy. "The Band Was our Life": Hüsker Dü's Bob Mould Pens Poignant Tribute to Grant Hart. Spin. September 14, 2017 [September 14,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35. ^ First Listen: Hüsker Dü, 'Savage Young Dü'. NPR.org. [September 14,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英語). 
  36. ^ Grow, Kory. Bob Mould Books Atypically Nostalgic 40th Anniversary Shows. Rolling Stone. [September 14,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30). 
  37. ^ Azerrad, p. 166
  38. ^ Gill, Andy.
  39. ^ Azerrad, p. 169
  40. ^ Azerrad, p. 185
  41. ^ Azerrad, p. 192
  42. ^ Azerrad, 176.
  43. ^ Azerrad, p. 159
  44. ^ And the Jeremy Lin of Rock and Roll I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5. ^ Husker Du – Where to Start with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May 30, 2012,..
  46. ^ History Therapy Question Mark. Therapyquestionmark.co.uk. [November 12,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47. ^ Andy Cairns (Therapy?) : my top 10 favourite albums : number 7 - Louder Than War. Louderthanwar.com. March 13, 2014 [November 12,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0). 
  48. ^ "45NRTH Hüsker Dü Fat Bike Tires". All Seasons Cyclist. [2021-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49. ^ Foo Fighters 1996 - Planet Rock Profiles- (Grohl & Goldsmith). YouTube. September 3, 2015 [November 12,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50. ^ The Stars. First Avenue & 7th Street Entry. [May 10,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8). 
  51. ^ Bream, Jon. 10 things you'll learn about First Avenue in new Minnesota History Center show. Star Tribune (Minneapolis-St. Paul, Minnesota). May 3, 2019 [May 10,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52. ^ Marsh, Steve. First Avenue's Star Wall. Mpls.St.Paul Magazine (Minneapolis-St. Paul, Minnesota). May 13, 2019 [May 10,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參考書目[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