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ApStan/張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崑(1972年12月),男,法國華人歷史學家、旅法學者,取得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學位。其思想主要受到新托馬斯主義現象學的影響,以在哲學、政治學等領域的原創性思想及對中國當代史尤其是改革開放史的原創觀點而受到中文知識界關注。[1][2]

思想[編輯]

自願地行動:針對學術界普遍認為的盧梭的「一般意志(公意)」因為要求「全體一致同意」而過於奢侈、難以實現的權威論斷[3],張崑認為,在盧梭的從「個別意志」經由「全體一致同意」而形成「一般意志(公意)」、為政權提供最高政治合法性的過程中,「全體一致同意」的不是某種意見、觀念或知識,而是作為動詞的「同意」本身這種「自願地行動」。「全體一致同意」的要求不是針對某個名詞,而是針對動詞,盧梭事實上是以副詞「自願地」去限定人們所有的行動,從而在每個人每時每刻自願地行動中為政治共同體提供最高合法性。且「自願地」與「符合神的旨意地」在法語中是同一個詞volontairement,也正是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反覆使用卻被後人忽視的關鍵詞[4]。此前,法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皮埃爾•馬南Pierre Manent)曾說,這一契約難題在被盧梭推向極致、凝聚了極端一般性(一般意志或公意)和極端特殊性(個別意志)之後,便被政治哲學拋棄了,以至於在盧梭之後,任何其他的思想家都不敢,或者是沒有能力再面對如此嚴重的矛盾問題[5]

在無限可能性中尋求確定性:張崑認為,笛卡爾既不是經驗主義者認為的唯理主義者,也不是胡塞爾認為的「荒謬的先驗實在論之父」[6],而是「在無限可能性中尋求確定性」,即以肯定性的「無限」(形而上學的上帝)為絕對參照世俗化了經院哲學關於存在本身之存在的證明的全部思想成果,建立現代形而上學,並為一切現代科學奠基。[7][8]

自由與創造 :張崑主張,五四以來的「民主與科學」均出自古希臘文明,未來中華文明應該以被基督教文明經院哲學深化之後的「自由與創造」——微觀上的個人自由與宏觀上的創世秩序——取代「民主與科學」,以更充分地吸收和繼承全人類的文明成果。他強調這一獨特思想來源於:上帝從虛無中創造世界,人卻不能無中生有。故創世秩序意味着:一切的創造,均是事先已經有了可能性的,人們依靠個人自由,把可能的轉變成現實的。[9][10]

人民金制度:針對學界關於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全民基本收入)的討論,張崑提出,為了不破壞市場秩序,應將其納入「自由與創造」的「創世秩序」框架中重新審視。貨幣根本上為「可能性」。真正的平等,根據托克維爾身分平等(égalité des conditions)思想,體現在「可能性」的平等(而非現實性的平等),因而,應該在新貨幣發行環節、在新貨幣進入市場之前,比如以「人民金」的方式向全體國民饋贈原先以「全民基本收入」為名的額度,經由全民之手進入市場,使得每個人獲得均等的可能性,但僅限於新發行貨幣。[11][12]

風論:張崑認為,毛澤東發展了中國傳統中王夫之的氣論。「風」是「氣」的運動,毛澤東以二十世紀上半頁中國知識界流行的「風氣化」方式,以「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中國化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出以風論為基礎的,包括黨風、學風、文風、工作作風以及歪風、逆風、不良風氣、不正之風、整風、整頓三風、整風運動等等一整套意識形態觀念與術語的毛主義[13]

改革開放與中共合法性:張崑指出,在1984年之前並不存在官方主導的「改革開放」政策。「改革開放」是鄧小平在黨內鬥爭中佔據主導權之後才出現的詞語組合,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才成為「黨的政策」,並追加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集體記憶。帶來中國1980年代經濟的持續增長的,是對內放開、對外開放,還政權合法性的,是「改革」。中共的合法性並不來源於經濟改革的績效,而是來源於逐漸開放的社會中人們「自願地行動」的增加。[14]

西方冷戰的勝利是市場經濟的勝利:張崑認為,西方一度把冷戰的勝利看成民主的勝利,但對鄧小平來說,冷戰的勝利並非民主自由的勝利,而僅僅是市場經濟的勝利,所以鄧小平除了市場經濟,西方其他的諸如政治制度、法律、價值一概不要。[15]

新自由主義中國化 :張崑提出「新自由主義中國化」的議題。他認為「個體」是現代性的標誌,因而在如何理解「個體」的觀念史中考察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張崑認為,清代以來中國人在「匹夫有責」的有責任無權利的意義上理解「個體」,到市場化時代,「個體」轉變為「逐利的市民」,個體「利益」開始得到政權的承認。然而,獲得了「利益」的平民開始要求「權利」。可是,要「權利」官方不答應,只給「利益」平民不答應,結果,官民博弈中,雙方在「權益」——比照「權利」申索的「利益」——處達成平衡。最終,關鍵字「權益」取代「利益」被寫入2003年具有黨國憲法地位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文件之中。中共以「權益」替換了「權利」,改變了財產權等一系列基本權利的內涵,對新自由主義進行了中國化。新自由主義的市場理論得以大量應用於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並取得實際成效。[16]

著作[編輯]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89-2008: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新自由主義中國化?》,紐約:博登書屋,2024年。

《信實與疑惑:時代轉折點上的公共事件(2007-2008)》,網絡版,2015年。

評價與爭議[編輯]

法國漢學家魏簡Sebastian Veg)評價認為張崑成功闡釋了中國90年代和2000年代經濟改革中最顯要的步驟,做了巧妙和嚴謹的分析。法國漢學家潘鳴嘯Michel Bonnin)認為,張崑指出的,不同於前蘇聯公共利益優先的經濟改革,中國的經濟改革以個人利益優先、但利益分配掌握在中共手中的觀點很有說服力,其中對利益、權益和權利的區分和分析非常重要。[17]

關於「自願地行動」為政治共同體提供合法性的議題,有力的反駁是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關於「自願行為」的理論事實上陷入了困境,儘管達到了希臘倫理學的最深處,但仍無法為倫理行為的可評價性找到真正的根源[18]。不過,張崑認為,亞氏的「自願行為」之「自願」以形容詞出現,修飾名詞,限定的是作為觀念的「行為」,也就是在認識上的自願不自願;然而盧梭的「自願地行動」之「自願」以副詞出現,修飾動詞,限定的是人們所有的「行動」,已經把自願不自願的參照從「觀念」轉到「行動」,從對存在的認識轉到存在本身,因而不能以亞氏之「自願」否定盧梭的「自願」。[19]

針對以人民金取代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全民基本收入)問題,在一場辯論中,針對張崑所提出的以「從天性到自我」的人的完善為理由,要求人人獲得均等的可能性的說法,大陸奧派經濟學家朱海就表示經濟學包括奧派經濟學不區分「天性的人」和「自我的人」,以此反駁張崑的「人民金」提議。[20]

Category:新托馬斯主義者 Category:華人歷史學家

  1. ^ 張崑. 讲座:制造还是创造?中美之争的历史与现实根源. 百度直播. 葦草智酷. 
  2. ^ 張崑. 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2018年世界华人法哲学年会论文集. 世界華人法哲學年會. 英格蘭謝菲爾德大學. 2018. 
  3. ^ 曼寧. 談火生 , 編. 审议民主.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7: 145-149. 
  4. ^ 張崑; 王柏. 政权、社会与自愿行动:历史与社会视角的中国民主化. 中國民主季刊. 2023, 1: p. 40–55. 
  5. ^ 皮埃爾•馬南; 閆素偉(譯). 人之城. 商務印書館. 2018: p. 280. ISBN 978-7-100-16696-6. 
  6. ^ 胡塞爾; 張憲(譯). 笛卡尔沉思与巴黎讲演. 人民出版社. 2008: p. 8. 
  7. ^ 張崑. 讲座:启蒙何以可能发生?. 荔枝. 漢尊. [2022年2月7日]. 
  8. ^ 張崑. 启蒙何以可能发生?(讲座文字版备份). Matters. 
  9. ^ 張崑. 自由与创造:寻找20年代的时代精神. 新漢尊. [2022年1月7日]. 
  10. ^ 張崑. 制造还是创造? ——中美之争的历史与现实根源. 愛思想. [2022年8月30日]. 
  11. ^ 張崑. 民主的中国化与中国的民主化(下). 中國民主季刊. 2024, no.2: p.118–138. 
  12. ^ 張崑. 如何让人民币为人民服务?从UBI(全民基本收入)到“人民金. 愛思想. [2022年1月30日]. 
  13. ^ 張崑. 风论与当代中国历史观. 中國數字時代. [2013年7月1日]. 
  14. ^ 張崑. 改革的目的在于还政权合法性. 愛思想. [2018年2月2日]. 
  15. ^ 張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89-2008: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新自由主义中国化?. 紐約: 博登書屋. ISBN 9798869186003. 
  16. ^ 張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89-2008: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新自由主义中国化?. 紐約: 博登書屋. ISBN 9798869186003. 
  17. ^ 張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89-2008: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新自由主义中国化?. 紐約: 博登書屋. ISBN 9798869186003. 
  18. ^ 黃裕生. 论亚里士多德的“自愿理论”及其困境. 浙江學刊. 2017年, (20176期): 94–104頁. 
  19. ^ 張崑; 王柏. 政权、社会与自愿行动:历史与社会视角的中国民主化. 中國民主季刊. 2023, 1: p. 40–55. 
  20. ^ 張崑; 朱海就. “全民基本收入”是否是乌托邦?. 葦草智酷137期. 王俊秀. 2022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