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圖書館:Wikipedia:《求闻》/2019年/“维基学生会”成立两周年——是中文维基百科未来的希望还是中二小学生狂欢的乐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noteTA |T=zh:《求聞》觀點:「維基學生會」成立兩周年——是中文維基百科未來的希望還是中二小學生狂歡的樂園?;zh-hans:《求聞》觀點:「維基學生會」成立兩周年——是中文維基百科未來的希望還是中二小學生狂歡的樂園?; zh-hant:《求聞》觀點:「維基學生會」成立兩周年——是中文維基百科未來的希望還是中二小學生狂歡的樂園? |G1=mw }}

{{Wikipedia:《求聞》/post-layout |1=2019年5月 |2=觀點 |3=第五卷 |4= {{Wikipedia:《求聞》/post-module |1=似乎是後者—— |2=「維基學生會」成立兩周年——是中文維基百科未來的希望還是中二小學生狂歡的樂園? |3=

《求聞》編譯組特約評論員
「維基學生會」的標誌
「維基學生會」「成員等級」一隅

最近,一個叫「維基學生會」的組織經常出現在大家眼前。「維基學生會」成立於2017年4月5日,如今正值該會成立兩周年。借着這個機會,《求聞》應讀者要求,綜合各方資料,特別報道「維基學生會」的由來和發展。

第一印象[編輯]

初次點開「維基學生會」的主頁會給人一種奇妙的感覺。開頭第一句話除了自己給自己起的英文名「Wikipedia Students' Union」之外,還莫名地多了個日語。閱其「聲明和提醒」及「工作內容」,似乎可以看出該會涉獵非常廣泛,從站務到條目編纂無所不包;而「成員守則」又在要求成員嚴於律己,做好榜樣。

乍一看是一個紀律嚴明的組織——事實上也的確很紀律嚴明——但目前為止「維基學生會」所收穫的所有評價卻都是負面的。是「所有」評價,而不是「幾乎所有」評價。

知乎上評價「維基學生會」的帖子中,有人說「創立至今沒做過任何貢獻,年底有什麼學生總會的什麼鬼的」,還有人說「可以用來圍觀中文維基百科的小學生們如何指點江山」。有用戶公開評價「我是認為貴會對維基百科的協作根本是沒有用的。觀乎以往貴會的站內活動紀錄,貴會在成立後的一年多就幾乎一直在會務上面糾纏,不斷把整個組織官僚化、架床疊屋,消耗民氣,把會員可以貢獻在維基百科的時間白白浪費在沒有意義的『會務』之上,真正促進協作的事務少之又少」 。有用戶說「[維基學生會]大搞官僚主義,四處招攬成員但無實際貢獻」。

維基學生會究竟是如何收穫如此之多的負面評價的?下面由筆者帶着大家從「維基學生會」創會開始談起。

創會伊始[編輯]

「維基學生會」由用戶Jpcomic創建。在創建之初,憑藉着獨特的「工作內容」就吸引了一些維基人的目光。當時,「維基學生會」的「工作內容」中,除了一般的站務維護之外,還寫道「舉報濫權的維基百科管理員,回退員,巡查員 (必須有合理的理由才能舉報)」;除此之外,還聲明「需要管理員協助我們!!!」——仿佛在咆哮一樣,打了三個感嘆號。

當時,一些維基人樂觀估計,「維基學生會」或許會對中文維基百科分裂的社群有所幫助。有人猜測,「維基學生會」或許會成為類似圓桌會,或具有外語維基仲裁委員會性質的組織。但後來觀其發展,既沒有管理員協助他們;而「維基學生會」也似乎什麼都沒做——直到今天。

創建之初,「維基學生會」有官僚化的影子,但似乎並不嚴重。當時,其會內成員等級分為一般成員、「書記」、「秘書」、「副會長候補」和「副會長」;而「會長」則由創始人Jpcomic擔任。當時大多維基人對其組織架構的官僚性似乎並沒有太大意見:學生會的確要有個「學生會」的樣子。

後來,Jpcomic活躍度下降,「維基學生會」後來的發展大多由其他維基編者推動。

起底「會長」[編輯]

以下所公開的內容(或日誌)在站內公開可查且所涉者情願公開、或由親歷者回憶,不涉及個人私隱問題。

「維基學生會」的貢獻可圈可點,率先在維基中實現了嚴明的五層等級制,儼然令我們穿越回到了上世紀中葉,中國大陸小學中那些臂膀上掛着幾條槓的「小隊長」、「中隊長」之類的小小領導們,哪怕是排隊買個冰糕都要請領導先行。雖然這種模式已經在大陸中學徹底淘汰,但這一文革遺產卻在中文維基中修成正果,而其中那位五條槓的領導人物即是會長。

時任「維基學生會」「會長」的用戶叫「SickManWP」,又自取名號「維基病夫」,曾用「蔡柏熙」為用戶名[1],後改名「H2244932」。

根據其自己所作的「自傳」,2016年夏天,「會長」小學畢業。他的維基百科賬號也是當時註冊的。當年夏天,他在維基百科上結識了正上初中的曹某。曹曾用用戶名「小曹2015」,因屢次破壞,被維基媒體全域鎖定。

蔡在曹被全域封禁时的「辯護」

但蔡一直不明原因地袒護曹。在各路管理員、熱心人士幫忙申請全域鎖定曹的時候,蔡一直在討論串下方反覆發表不成文的「辯護」,干擾監管員的決定。

蔡發現了當時的「維基學生會」。在時任「會長」Jpcomic不活躍的情況下,蔡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所謂「救會運動」。對於維基百科學生會的貢獻,會長也在積極探索和追求中。曾經一度他也迷惘地在互煮客棧里詢問路在何方,也曾一度得到高人的指點和講解。他高興地對大眾宣稱他的組織承攬了中文維基和烏爾都語的合作項目。但我們了解的真實情況與此可能尚有不小出入。

大腦升級[編輯]

「維基學生會」「邀請函」

蔡進一步將關注點投向他所謂的「靠山」,即「維基學生會」。蔡及其他一些用戶開始宣傳「維基學生會」,並向一些維基人的用戶討論頁遞送「邀請函」,並通知不活躍的成員參與「學生會」事務。「學生會」創始人兼時任「會長」Jpcomic當時仍然不活躍,但依照他制定的「學生會」「規則」,他作為「會長」的職務除非本人情願,否則其他人都不能更改,這也使得當時「學生會」里一些要求他「下台」的聲音無從落實,直到後來Jpcomic主動讓出「會長」位置,這也奠定了當前「維基學生會」的六層架構:「榮譽會長」,僅由Jpcomic一人擔任;「會長」,由蔡一人擔任;其餘的「職務」還有「秘書」、「書記」和「成員」。

Jpcomic和蔡制訂了「維基學生會」大部分的官僚化政策。今年2月,Jpcomic還提議設立單獨的「理事會」來「監督」「榮譽會長」和「會長」的行為。這一提議招致大部分「維基學生會」的成員及「幹部」反對,最終沒能實施。

此時,由於「維基學生會」的活躍,很多維基人開始關注其動態。蔡等人在面臨外界質疑時,承諾當「學生會」成員人數超過50人時再進一步考慮站務工作,同時再次大量散發「邀請函」。2019年2月底,「維基學生會」成員人數突破50人,蔡宣佈要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條目上。但一個多半月之後的今天,「維基學生會」人數即使突破了50人,也在條目方面毫無建樹,繼續醉心於所謂「會務」。

「維基學生會」條目協作頁面

筆者看到,在其「條目協作」頁面上,雖然確乎偶有留言發動成員參與條目創作、評選,但應者寥寥。很多協作內容沒有下文,而蔡等幹部平時有自顧自創建條目的傾向,而且也不處理「條目協作」板塊下的請求。

「維基學生會」討論版里,還有成員建議學生會參與站務方面或幫助新手,但相關討論都沒有下文。蔡自己也說過「教導新手比較好」,但蔡也接下來也沒有進一步動作。

蔡「自我公審」时與其他用戶的對話

不久前,蔡還在互助客棧上對自己提出進行「自我公審」,想要搞「批評和自我批評」。本文來的遲了些,希望對蔡的「自我公審」有一定幫助。正是在這次的「自我公審」里,蔡主動承認、且絲毫沒有開玩笑的意味地說「[『維基學生會』到目前為止所做的只有]擬定會內的規則和不斷修改會章」。蔡還說先前「維基學生會」毫無作為的原因是因為「人力不夠」,且「會長不是他」。然而,自「自我公審」結束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維基學生會」還是毫無作為。有其他的《求聞》編輯特地在蔡「自我公審」、同時也是「維基學生會」好容易攢夠了50名成員之際(也是《求聞》開始計劃本文之際)特地提醒蔡「《求聞》將會關注你會成立兩周年」,並且會發評論員文章,期望《求聞》給一定壓力後,「維基學生會」能稍微多做些什麼。但事實還是讓《求聞》的編譯組的各位同仁們——相信也包括「維基學生會」絕大多數的成員們——感到失望透頂:一切似乎都在昭示着,「維基學生會」成立的唯一目的就是招攬成員,僅此而已。

「不要服用過多的娛樂性藥物」

在發跡於「維基學生會」之前,蔡的巡查員權限還被剝奪過。在除權申請頁面中,有用戶指出,在提醒蔡其巡查質量太差之後,蔡仍然反覆將質量低劣的條目標記為已巡查。甚至在有行政員好心地幫忙後,蔡還到那位行政員的用戶討論頁上留言,說那位行政員的「身心已經無法負荷過多的維基壓力」,建議他在編輯維基百科時不要服用過多「娛樂性藥物」——就是毒品。本評論員也是才了解到,還有人上維基之前得先嗑藥的。

蔡的一些行為也很有意思。筆者當年在朋友的推薦下直接下載安裝了電報(Telegram)軟件與其他維基人交流。但蔡並不是這樣。似乎是在與曹的關係的影響下,蔡對任何實時聊天軟件都產生了心理陰影。在加入「維基學生會」的電報群之前,蔡還擺出了英勇就義的姿勢,說「為了中文維基的統一、為了學生會的發展,少許站外聯繫是必須的」;也不同於大多數用戶知道了「電報」或者其他軟件的群組之後直接加群的做法,蔡還預告在他當時發言的5天之後加群。「學生會」下方有人催促,但蔡卻連一天都不肯提前。

蔡加入「維基學生會」的電報群之後,先立條件:他說,如果別人想要讓他肯留在「電報」里,就不能違反他立的規矩。他說他絕不加入中文維基的大群(蔡與曹的一些經歷發生在與中文維基大群互聯的IRC中——注),不討論與維基百科無關的事務,不影響作息,不接受管理員提名(試問各位讀者:有人想要提名會長嗎?)。筆者和其他的旁觀者都認為,蔡的言行好像是為了營造出一種別人非讓他加入電報而不是他自己想主動加入的印象。也不知是跟曹的心理陰影還是如何,其他人幾分鐘就能解決的問題,蔡硬拖了五天多。

在維基電報群的所謂「濫權梗」的帶動下,蔡後來還把自己在「電報」上的暱稱改為「濫權維基學生會會長」,號稱為了增強自己的安全性。[2]

「維基學生會」「會史」

蔡和「維基學生會」的一些成員還給自己和「維基學生會」樹碑立傳。維基人給自己的貢獻、忙過的條目做存檔是很常見的事,但在站內討論的時候還四處附上「自傳」的連結就很不好說了。所謂的「維基學生會會史」裏面流水賬般地記載了所有雞毛大的事,還附上了各種「參考文獻」和「註腳」——只是站內的Diff連結而已。蔡的「自傳」和「維基學生會會史」儘管都為蔡自己所作,但全部使用第三人稱,顯得有些詭異;「自傳」旁邊帶着各種引言,也不知引用這些到底是為了說明什麼。

「自傳」和所謂的「會史」里還充斥着各種低級玩笑。蔡把自己當上「學生會」會長給形容為「榮升」,當上之後實施「獨裁政治」,形容他的所謂「獨裁」是「法西斯主義」,自己的舉止跟「希特拉」「袁世凱」相似;自造歷史名詞「大學生會主義」,也不知是褒是貶。

蔡在站內發言自稱「本會長」,又給自己樹碑立傳,似乎真的把「維基學生會」的頭頭當成了什麼大官。中文維基上八十多個管理員,也從來沒見過哪位自稱過「本管理員」的。本評論員還留意到,不知出於什麼原因,蔡特別喜歡用「參一腳」這個詞,似乎蔡覺得這個用法比較高雅。

截至發稿時,這「自傳」和「會史」的結尾都寫到2019年2月底「維基學生會」湊夠了50人之後要開始轉型社群建設。但同之前所說——到了2月底,「維基學生會」就毫無音訊。「自傳」和「會史」還摘錄了各路人士對「維基學生會」的評論,但這「自傳」和「會史」也就是摘抄了一下,絲毫不想如何改進。「會史」里說,「維基學生會」進入了「進化階段」,但筆者認為,「維基學生會」的大腦升級就目前來看是相當失敗。

本末倒置[編輯]

在經過上面的介紹之後,相信很多讀者應該會明白為什麼「維基學生會」會收穫如此之多的負面評價了。官僚化、各類架構累贅、耗費大量精力在「會務」而非「貢獻」,甚至「會長」本人都說「不斷地提議案是改進的唯一方式」。而導致其官僚化的原因,是因為「維基學生會」真的被交給了一群不諳世事的學生;設立各類組織結構的目的,不是為了推動討論發展,而是為了滿足自己「建國」「當官」的欲望。仿佛在站內真的改進方針、推動有意義的討論和投票還不夠「過癮」,非得要另立門戶再多創造一些投票的機會。

「維基學生會」也是中文維基整體社群的一面鏡子。中文維基百科互助客棧分成五個版面,每個版面都被塞得滿滿當當,甚至還有人準備開第六個版專門討論社群。體量與中文維基相當的其他語言根本沒有如中文維基一樣,能用常識判斷、直接上手修改就成丁點小事都要來討論一番。很多老用戶都說,這幾年來中文維基的互助客棧變了很多。有一些是有用的站務討論,有一些是無論如何都會有的社群「撕逼」,但很多東西根本沒有必要發在互助客棧上。

「維基學生會」是註定一事無成的。因為它違反了維基社群運作的最基本規則——沒壞就不要修,有需求再去滿足需求。當各個地域的維基人有共同發展的需求時,地方社群、地方分會這樣的組織應運而生。這是由客觀存在的地域劃分催生的需求。去年10月成立的亞洲月用戶組也是類似的道理:亞洲月作為各語言維基的熱門編輯馬拉松活動開辦數年,成果頗豐,於是亞洲月的組織者才着手建立一個用戶組,來把共同組織亞洲月的用戶團結起來,以用戶組、作為一個組織工作。在條目創作上具有共同興趣的用戶,也可以共同維護專題。但是,把維基百科的學生團結起來是一個偽命題。團結學生沒有任何必要,也不會給維基媒體的任何方面帶來任何好處。「維基學生會」為了團結而團結,為了開投票而開投票,為了搞討論而搞討論:它本身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它只是一個為了投票討論的噱頭、引子罷了。

除了緊密團結的用戶組織之外,還有一類組織結構鬆散的志願組織。「維基學生會」在其首頁上說,它與「U18協會」「並列為中文維基百科兩大青年組織」,U18協會就是此類志願組織的典型。所謂「U18協會」,指的是年齡低於18歲的維基人加入的組織。該協會的「資格」「規則」、加入和退出的方法都很簡單:「資格」和「規格」只有各三行字,加入只需要留一個簽名、退出只需要把簽名劃掉即可。U18協會的存在沒有太多意義,至多只是一個聯署性質,承諾「我不違反維基百科守則」的宣言罷了。但雖說如此,像這樣的組織也如很多維基人在用戶頁上設的「簽到處」「留言板」一樣,具有團結維基人的意義:18歲以下的未成年編者見到了這個「協會」,看到維基百科上還有同自己一樣的未成年維基人,對社群建設是有好處的。「維基學生會」本來也可以是類似U18協會的鬆散組織(在其創建之初,很多維基人也是這麼想的),但「維基學生會」最終卻在不斷「完善」「組織結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維基學生會」的「工作內容」和「守則」與U18協會一樣,並沒有特別要求成員如何行事,也沒有要求成員參與具體的站務;但與U18協會不同的是,「維基學生會」要求其成員活躍地參與其「會務」,甚至如果不參與,其「成員資格」會被剝奪。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有空陪着「維基學生會」的少數人玩「建國遊戲」的。但只需要達到「議案」通過的最小票數——就足夠了。

「同上」

在「維基學生會」的討論中,不乏上圖這樣「同上」「同上上」「同上上上」的。曾經在中文維基上想要討論,頂多只有「支持」「反對」兩個模板;但「維基學生會」的討論卻全是些「傾向贊成」「傾向反對」之流。除了「投票」模板需要豐富之外,其中還用了大量{{Tl|kidding}}、{{Tl|block}}等模板——有話不能好好說,非要塗黑起來;偌大的中文維基百科竟然開不起區區幾個字的玩笑。

維基百科的另一個類似組織是自2009年創建的「維基圓桌會」。與「維基學生會」類似,圓桌會也有意義不大的入會資格;但與「學生會」恰恰相反的是,圓桌會並不要求成員參與「會務」,其成員加入申請只需要其他成員批准即可,而不像「學生會」一樣必須要「會長」批准並由專門的「幹部」存檔。它介於「學生會」和U18協會,但實際效果更貼近U18協會——自律意味遠大於實際效果。

「維基學生會」可以發揮教育新手的作用,這也是蔡作為「會長」所承諾的。但是,「維基學生會」除了開辦動機不純之外的又一癥結是,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有了「維基學生會」才能做、沒有「維基學生會」就做不了的事。「維基學生會」在其頁面上所承諾的「頒發星章」「舉報侵權內容」之類既不是非要「學生會」出馬才能幹,也不是一個需要組織成員專門努力的目標:「維基學生會」表面上什麼都能幹、什麼都要干的結果是「樣樣通、樣樣松」,最後什麼都干不下去。團結地方社群、與維基外組織合作——沒有分會做不了;搞亞洲月——沒有專門組織亞洲月的用戶組,做不了;但頒發星章呢?舉報侵權呢?難道維基需要一個星章頒發委員會來做舉手之勞的事?難道巡查員都不舉報侵權,非要留給「學生會」做?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侵權拯救工作小組」。作為一個類似「U18協會」的鬆散的志願組織,現在大家還能時常看到侵權拯救工作小組的成員打撈侵權條目。其工作目標明確,以自願加入、自願退出的方式,鬆散但有效。即使沒有這個小組,有些維基人也會打撈侵權條目;但這個小組的存在提升了維基人對侵權類條目打撈的意識,會有人作為這個小組的成員出面打撈,對維基百科的條目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無論是在維基百科上,還是在現實社會中,決定組織結構框架「上層建築」的是人數基礎。中文維基百科有兩級刪除模式:快速刪除(CSD)和存廢討論(AFD);但在英文維基卻有第三層刪除模式。這並不意味着我們需要照搬英文維基的全部。英文維基的社群數量是中文維基的數倍不止。為了維持英文維基社群所做的,大多不適用中文維基。「維基學生會」作為一個人數才50上下的「組織」,根本沒有必要搞出「會長」「副會長」等等6個層級;英文維基為了適應其社群所演化出來的機制,也不適用於中文維基百科。所謂「中國維基媒體用戶組」(「WUCG」)在這方面犯的毛病更大:其成員分為「普通成員」「組織成員」和「榮譽成員」,所謂「組織成員」還細分成「理事長」「理事代理」「監事」「秘書」四類。而最令人無語又荒唐可笑的是,「中國維基媒體用戶組」的成員總共才22個人。

涅槃境界[編輯]

顯然,一切都無法阻止一個追求高官俸祿的孩子前行的腳步。或許金庸的《天龍八部》結局情節已經預示了這一組織模式的結局——一群孩童嚮慕容復鞠躬叩頭後,喊着「皇上萬歲萬萬歲」,拿着糕點開興地跑回家。因為只要慕容復高興,每天你都可以在這裏找到樂趣。

在評論發表之前,「維基學生會」已經略顯頹勢:其成員人數達到了預訂目標的50人,但又由於上方所述的種種原因,「維基學生會」除非改革,後期根本沒有可發展的目標。三名成員「退會」似乎更證明了這一點。現在「維基學生會」的人數已經不夠50人了,「會長」卻還在想着怎麼拉人而不是做有意義的貢獻。真正能留住別人的是什麼?是貢獻。當貢獻到了之後,別人自然會看到你,自然會聚過來。

「維基學生會」里除了前任會長之外,還有其他各類同樣值得說道的成員。「FrankD666蝦仁飯」是其中之一。他曾承認過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一個朋友都沒有」,把頭像換成日本軍旗,說自己「喜歡希特拉」。他還講過一些連海外民運都自愧不如的話,比如「[你在大陸]用VPN,[就]把你抓起來,扔到監獄」「再給你爸媽寄信,告訴他們不交錢,就不給你孩子」;「可以問我,我三年前從大陸逃出來的」「我知道比較多,再者我一直盯着國內的新聞看」;「台灣不敢去啊,去了就回來就被抓」。筆者經過多方考證,確定FrankD666蝦仁飯不是維吾爾族也不是新疆戶口,請各位讀者放心他和他家人的安全。很有意思的是,蔡也曾經說過自己「感興趣的只有維基百科和學生會」「半個人生都沉迷在維基百科上」。「維基學生會」似乎的確是個「抱團取暖」的好地方。

不可否認的是,一些「維基學生會」的成員的確試圖在將「學生會」向好的方向引領,筆者看到了他們的努力;也有另一些成員僅僅是把名字「掛在」了「維基學生會」上,並沒有過分糾纏「維基學生會」官僚化的「會務」,而是在「學生會」的框架外積極地貢獻維基百科。然而,「維基學生會」是從骨子上爛掉的。即使「學生會」的改革成功了,它也只是保留了原來名字的新組織而已。

筆者作為局外人,也見證了「維基學生會」里一些成員的成長。其中有成員在加入維基百科伊始進行過破壞、註冊過傀儡,但他現在能夠積極貢獻了。在加入維基百科的這幾年裏,筆者認為他成熟了不少,當年稚氣的樣子和脾氣不再——儘管有些小孩子加入了幾年,還是原來的樣子。

「學生會」的學生們似乎並不是中文維基百科即將閃耀的新星,而是「過家家」的地方。為了過官癮而過官癮,為了投票而投票,為了過官癮和投票而建立這麼個「學生會」。不過作為編者的我們,大可不必像筆者一樣,寫上一篇將近萬字的論述證明「學生會」到底有多麼無能;放寬心——當人們精力過剩的時候,是需要地方發泄的。「維基學生會」正提供了這樣一個發泄的場所。泄在自己的小圈子裏總比泄在互助客棧里好,不是麼?蔡自己都說過,自己所謂的「救會」就是「吃飽飯沒事做」「榮譽會長(指Jpcomic——注)創會也是腦洞大開」。

結語[編輯]

不知為什麼,很多人總是願意沉淪於虛擬世界中。相比較之下,「現充」們就要得意得多。這些人之中,很多人有心理問題;另一些人索性承認自己在現實世界中生活並不如意。維基百科不是這些人的庇護所。我們要對有心理問題的人多加關照,但不是無限容忍。人的生活也不應該「只有維基百科和學生會」。「拿得起,放得下」應該是維基人應有的態度;拿得起,然後把維基百科當家一樣、當神一樣,是病態的處事手段。

用戶胡葡萄在自己的隱退宣言中這樣說:

{{cquote| 這幾個月來,我一直在認真學習,準備高考,因此暫時離開維基百科。我原本以為我會在高考結束後光榮回歸,繼續編寫百科全書的事業,繼續我和一眾維基百科同工同好的友誼。但令我沒想到的是,我暫離維基百科後,發現到現實生活的可愛和獨特之處,更懂得享受現實生活,而非沉醉於網上虛擬世界。我更意識到自己真正的抱負終究是現實世界的學業和理想——網上百科全書縱然值得我埋首耕耘其中,但是我的理想不止於此,我更想成為現實世界的貢獻者。前思後想,我終於決定和維基百科——我呆了將近六個年頭的虛擬家園——揮手說再見,重投現實世界的懷抱。 }}

是啊,當個現充有什麼不好的呢?


{{reflist}}

《求聞》編譯組會不定期邀請獨立人士就維基媒體上所發生的事件進行評論。部分評論可能不具名。該評論不代表《求聞》編譯組或中國大陸維基人用戶組的觀點。

本文內容採編自真實材料,經事件親歷者交叉認證。該文章在站內的發佈者對其內容真實性負責。


}}

|5= 4月4日:維基媒體基金會宣佈加入萬維網聯盟(W3C) |6= 4月7日:西亞美尼亞語維基百科正式上線

}}

討論[編輯]

《求聞》討論板塊尚未完成開發。歡迎各位在討論頁發表意見。

{{Wikipedia Talk:《求聞》/2019年/「維基學生會」成立兩周年——是中文維基百科未來的希望還是中二小學生狂歡的樂園?}}


Category:維基百科論述

  1. ^ 該用戶自己所作「自傳」上帶有有關更名記錄及其日誌的直接連結,因此《求聞》評論員不認為其真實姓名屬於個人私隱。
  2. ^ 但是在蔡自己所作的「自傳」中,蔡直接把改名一事公開在外,因此《求聞》評論員不認為此事屬於個人私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