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CHih-See Hsie/第3號交響曲 (施尼特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文所述的第3號交響曲是蘇聯作曲家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凱於1981年譜畢的交響曲,為其第四部以交響曲曲式寫就的作品。

與其前作一致,本作有四個樂章,即開頭的中板樂章、隨後的快板樂章及相對簡單,標有「快板,有力地」的樂章及漫長的,標有「柔板」的終曲。全曲時長約50分鐘,列為施尼特凱第三長的交響曲而次於其第1號第2號交響曲之後。

與施尼特凱第1號交響曲類似,本作亦甚為緊張激烈,然不似前作者在於本作具有更為傳統的形式且不含直接的音樂引用。不過仍有多位作曲家的影響加諸本作之上,其影響非但在於形式,亦在施尼特凱之於各作曲家姓名首字母的重複引用。《牛津西方音樂史》作者理查德·塔魯斯金(英語:Richard Taruskin)評論此作的開場為「瓦格納《萊茵的黃金》的序曲,切成小塊,再切再切。」[1]施氏引用的作曲家人名包括巴赫亨德爾莫扎特勛伯格斯托克豪森亨策等。作品中更進一步的音樂引用於之後通過顛倒順序的單詞作出:第三樂章中詞彙「das Böse」(意為「邪惡」)以八音符的音列(具體為D、A、降E、降A、降B、E、降E、E)之形式出現,而終樂章則以B-A-C-H四音的交織為主導。[2]

本作於1981年11月5日在萊比錫庫特·馬蘇爾指揮之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作首演,其時施尼特凱本人在場。1984年本作由根納第·羅日傑斯特文斯基蘇聯文化部管弦樂團作首次錄音。更多錄音在1990年代及2015年出現,分別由埃里·克拉斯(愛沙尼亞語Eri Klas)指揮的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及弗拉基米爾·尤洛夫斯基指揮的柏林廣播交響樂團[3]演繹。

配器[編輯]

此部交響曲為大規模的管弦樂團而作,含有四支長笛(各兼而演奏短笛)、四支雙簧管(其第四雙簧管兼而演奏英國管)、四支單簧管(其第三單簧管兼而演奏高音單簧管,第四單簧管兼而演奏低音單簧管)、四支巴松管(其第四巴松管兼而演奏倍低音管)、六支圓號、四支小號、四支長號(其第四長號兼而演奏倍低音長號)、大號定音鼓、兩面銅鑼顫音琴馬林巴琴排鍾鐘琴電結他低音結他、兩架豎琴鋼琴大鍵琴管風琴鋼片琴弦樂組(配置為16-16-12-12-10)。

本曲含四個樂章:

  • 中板
  • 快板
  • 快板,有力地
  • 柔板

全曲演奏時長約50分鐘。

參考文獻[編輯]

  1. ^ Tarushkin, Richard. Defining Russia Musicall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102. 
  2. ^ Ivashkin, Alexander. Liner notes to BIS complete symphony cycle (音像媒體說明). 2009. BIS-CD-1767-68. 
  3. ^ Alfred Schnittke. pentatonemusic. [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