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討論:Liuyu59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您好,Liuyu59!歡迎加入維基百科!

感謝您對維基百科的興趣與貢獻,希望您會喜歡這裏。除了歡迎辭以外,也請您了解以下重要文章:

政策
政策
GNU
GNU
版權問題解答
貢獻內容必須是您所著或獲得授權
並同意在CC-by-sa-3.0和GFDL條款下發佈
手冊
手冊
問號
問號
有問題?請到互助客棧詢問,或在我的對話頁提出。別忘記:討論後要簽名,方式之一是留下4個波浪紋「 ~~~~ 」。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Wikipedia, please leave a message here. Thank you for visiting!

我是歡迎您的維基人: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 2010年5月17日 (一) 10:16 (UTC)[回覆]

Template:死亡哲學頁面存廢討論通知[編輯]

您好,您先前創建或編輯的頁面Template:死亡哲學已被列入頁面存廢討論列表中,正在投票表決是否應該刪除。有編者認為條目可能不符合維基百科的收錄方針,並已經解釋了原因。(參見維基百科不是什麼

我們歡迎您參與討論並留下關於條目是否符合方針、應當如何處理的意見;請在WP:頁面存廢討論#Template:死亡哲學中留下您的意見。記得使用~~~~簽名。您也可以在討論期間改寫您原先的條目,但請不要移除條目頂端的條目刪除模板。謝謝合作,祝編輯愉快!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 2010年5月18日 (二) 11:15 (UTC)[回覆]

儘管如此,模板並非一個適合的渠道供閣下表達意見,閣下可選擇在用戶頁或詢問處發表。祝編安。—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 2010年5月19日 (三) 12:41 (UTC)[回覆]
        • yuyu (留言) 2010年6月10日 (四) 10:33 (UTC)該是提出生的對象這個問題的時候了,它是被日常語言世界忽視或漠糊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知道:我們的教育開始是,而且一直是一種規訓,它拒絕日常的思維方式,採納的是關於智性,理性和一般性,尤其近百年來,通過知識的認識論和更明晰的辨證法理念.教育一直試圖系統地使我們疏遠我們所有人熟悉的並在它裏面活着日常用語世界,拋棄一切事物都必須依賴的日常性.大概很少人相信,這是病態人的根本原因.也許小時候讀過的童話世界早已離我們遠去,簡短的回憶使我們找不回童話的語言世界:,也只是從這個時侯起,思想開始發現日常性,不要以為西方比我們發達許許多,他們哲學注意力笫一次轉向,只發生在大約18世末,比我們只早300年,這個時候他們提出了"語\言構造了世界",而那個時候我們還在爭論世界是物質的或是精神的!當隨之而來的是社會調查者,社會實踐者,革命者和小說家對普通人的生活和處境有興趣,以及國家設立"宣傳部",逐漸對衡量和管理人口數量,人的健康,教肓和大眾福利承擔更大責任時,才發現普通人的思維,在形式上和方式上很有智性也很有趣,它們可能擁有屬於其自身的邏輯,而不是簡單的思辨邏輯,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純理論的"或"柏拉圖式的"思想方法.這些思維摸式發展得非常緩慢,在中國不漸斷髮展有近3000年.經過人類字學的田野考查,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我們的社會中的日常性類似地也有它自已的一個思想世界的存在,這個世界甚至比童年世界更接近我們的奇異世界,它就是日常語言世界,可能它正在你,我的頭腦中運行,而我們已不自知,雖然我們可能更喜歡把自已看作已經徹底被教育化了.但我們還有夢,還需要夢,需要幻想,在心理煩悶時還需要承認某種別的東西,某種古老的和非理性的東西,也許這些東西只殘留在某些基因上,但卻已經被我們忽略得太久,甚至當今的實驗科學根本就不承認它.[回覆]
     一番如上的陈述,引来的思考逐渐会使我们准备好接受这样一个具有革命性的结论(不要讨厌革命二字):的确存在嵌入曰常语言中的一种有趣哲学连同一套思想方式,现在是到了把它挖出来好好看一看的时侯.这就是我说的"死亡哲学",因为它是生的另一部份

問題意識[編輯]

2010年7月3日 (六) 13:04 (UTC)~

  "问题意识”命题,其核心语义是指人文研究领域中不大可能给出某种绝对判断行的确切答案,在众多研究者的结论中,必然体现出“富有成果之歧义性”的张力。这是因为研究者所具有的视角,用语言表达就是“关切” 、“议题”、“预设”等,除了具体时代背景的复杂性以外,同时与研究者自身的经历也不无关系。所以,如学者所论,他在方法论方面实际上试图超越经典的“观念史”与“知识社会学”之路径,而直接向“基始依据”展开问询。 人类有一些历久不衰,反复出现的共同关切,往往构成某种人生的奥秘,它们是思想论说的原生点;这些原生问题在不同层面的反映,就成为“议题”。只有“关切”而没有“议题”则只是倾诉而不成其为学术;为什么共同的“关切”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议题”?这又涉及研究者立论时所持有的或已阐明或未明言的“预设”。诚如学者所言,由于不断提出比较深层的关切﹑议题﹑预设和问题意识,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评论,都使它们具有通常时论所罕见的思想洞见和耐读性。如果我们只简单问"为什么?", 徃徃容易把问题本身搁置来,再就是负有穷举"最髙"和"终结"的义务.2010年7月3日 (六) 13:0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