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智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智能
智力
屬性類型、​性狀
上級分類認知、​能力 編輯
導致精神對象 編輯
特性智慧類型 編輯
表現概念思維過程 編輯
測量規範韋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Cattell Culture Fair Intelligence Test、​瑞文氏標準推理測驗 編輯
相對概念愚蠢 編輯

智力(英語: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這個能力包括以下幾點:推理理解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維表達意念以及語言學習的能力。儘管智力的定義與重要性存在爭論,特別是在主流刊物中,研究者們還是能夠在不少與智力相關的問題上持有共識。

智力測驗被經常用作確定人的智力。這並不是無可爭議的。一些研究者已經開始對智力進行研究,這種智力來自於人們的協作。

計算機科學促進了對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這些研究旨在尋求如何使計算機以更加智慧的方式運算。

很多人也已經在致力於地球外智慧生命(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存在的可能性研究。

智力的理論

[編輯]

心智量度理論

[編輯]

為了量化這一高低之別,人們提出用測試的方法去實現,這就是我們說的智力商數測試(智商測試)。

智力在狹窄的定義中是以智商來衡量。這些測驗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它的可靠性,但它不是用來量度創造力、個性、性格或智慧。智力測驗有很多方式,但全都是量度相同的智力。g因素一直被認為是智力測驗中的一個主要測量因素。(見g因素理論)。

一些研究員曾經建議智力不是一個單一的數量或概念而是包含着一組相對獨立的能力

智力三因素理論

[編輯]

羅伯特·斯騰伯智(Robert Sternberg)提出了智力的三因素理論,認為智力包括三個部分——成分經驗情境[1]

  1. 成分性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是指思維和問題解決等所依賴的心理過程。
  2. 經驗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是指人們在兩種極端情況下處理問題的能力:新異的或常規的問題。
  3. 情境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反映是在對日常事物的處理上。它包括對新的和不同環境的適應,選擇合適的環境以及有效地改變環境以適應你的需要。

多元智能理論

[編輯]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過去對智力的定義過於狹窄,未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他在《心智的架構》(Frames of Mind)這本書裏提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個範疇(後來增加至八個):

  1. 邏輯 (logical)
  2. 語言文字(linguistic)
  3. 空間(spatial)
  4. 音樂(musical)
  5. 肢體運作(kinesthetic)
  6. 內省(intra-personal)
  7. 人際(inter-personal)
  8. 自然探索(naturalist)

詳細內容請參考多元智能理論條目。

情緒智商

[編輯]

丹尼爾·高爾曼(Daniel Goleman)和其他幾個研究者,揭露了情緒智商(簡稱情商EQEmotion Quotient)的概念並聲稱它至少像更傳統的「智力」一樣重要。

多元智能理論的支持者們通常認為,對g8因素的測量是對學業能力的最佳測量方法。他們認為其他種類的智能在學校教育之外會同等重要。

作為回應,g8因素的研究者認為,在進行實際測量的時候(hunt2001)多元智能理論還沒有誕生。他們還指出,g8因素對個人行為有根本性的影響,個人的工作表現也不例外。(坎貝爾,Campbell, 1991)。

認知理論

[編輯]

智力的認知理論代表是信息加工理論,由斯騰伯格提出。信息加工理論包括了以下三個核心觀念:

爭議

[編輯]

研究人類智力的學者面臨了許多輿論的批判—甚至多到一般科學家所無法忍受的地步。一些備受爭議的課題包括:

  • 從心智量度理論以及以常理方式看待這個主題的差異
  • 智力在每日生活中的重要性 (Berkin Çaygür)
  • 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對人類智力的影響(參閱Nature versus nurture
  • 不同種族及性別的智力差異,以及這些差異的來源和意義(參閱種族與智力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心理學與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Richard Gerrig / Philip Zimbardo,ISBN 978-7-115-11130-2,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10,P52
  1. Hunt, E.(2001). Multiple view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Review of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 in the 21st century.]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46, 5-7.
  2. Campbell, J. P. (1990). The role of theory i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 M. D. Dunnette & L.M Hough (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nd ed.), Vol. 1 (pp. 39-74).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3. 關於智力研究的新進展/林崇德 白學軍 李慶安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一期(總第181期)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