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人不知而不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不知而不愠”是《论语》首章中的一句话。

第一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者对“人不知而不愠”的释义多有不同,收集于此。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1]

这一句,“知”下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实际环境,不需要说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给说出。这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更加博学,孔子之道也更加深远,已到了他人无法了解的境界。即便聪明的颜回,也不能完全了解孔子之道的高大,然而孔子不生气。愠,怫郁义,怨义。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大道,别人不知道,也没有生气的道理。心能乐道,就开始达到这种境界。有人说:“人不知,不我用也。” 前一种解读深奥,后一种解读浅白。然不知故不用,两解义自相贯。[2]

师门以外,别人不了解,千万别生气。

因为你学习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学习是为自己学,别人不知道,照样是君子,你有君子的快乐,内心的快乐,不也很好吗?[3]

刘家齐、杨朝明

[编辑]

自己的学说,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

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4]

杨朝明认为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悦吗?即使不是这样,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也没有人理解,自己也不怨愤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5]

李官

[编辑]
  1. 别人不知道自己,自己却不为此而生气;
  2. 别人不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自己却不生气;
  3. 别人不懂(学不会),自己却不为此而生气;
  4. 自己不懂(无知),自己却不为之生气。[6]

李军

[编辑]

历代学者对“知”的解释,可概括为三种:“知道(了解)”说、“举用(举、用、任用)”说、“了解而任用(知之而仕之)”说。从《论语》14处内证“知”表“赏识”义,孔子的君子品性、处世之道、知人观以及仁政思想等角度来看,“人不知而不愠”之“知”应释作“赏识”。[7]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1980. 
  2. ^ 钱穆. 《论语新解》. 
  3. ^ 李零. 《丧家狗:我读论语》. 山西人们出版社. 2009. 
  4. ^ 刘家齐. 《“学而时习之”章新解》. 《齐鲁学刊》. 1986年第6期. 
  5. ^ 杨朝明. 《论语诠解》.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13. 
  6. ^ 李官. 《论语》“人不知而不愠”理解综述. 《传承》. 2016第2期: 136-137. 
  7. ^ 李军. 《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之“知”解诂.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