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是《论语》首章中的一句话。
第一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者对「人不知而不愠」的释义多有不同,收集于此。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1]
这一句,「知」下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实际环境,不需要说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给说出。这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更加博学,孔子之道也更加深远,已到了他人无法了解的境界。即便聪明的颜回,也不能完全了解孔子之道的高大,然而孔子不生气。愠,怫郁义,怨义。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大道,别人不知道,也没有生气的道理。心能乐道,就开始达到这种境界。有人说:「人不知,不我用也。」 前一种解读深奥,后一种解读浅白。然不知故不用,两解义自相贯。[2]
师门以外,别人不了解,千万别生气。
因为你学习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学习是为自己学,别人不知道,照样是君子,你有君子的快乐,内心的快乐,不也很好吗?[3]
刘家齐、杨朝明
[编辑]自己的学说,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
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4]
杨朝明認為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悦吗?即使不是这样,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也没有人理解,自己也不怨愤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5]
李官
[编辑]
- 别人不知道自己,自己却不为此而生气;
- 别人不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自己却不生气;
- 别人不懂(学不会),自己却不为此而生气;
- 自己不懂(无知),自己却不为之生气。[6]
李军
[编辑]历代学者对「知」的解释,可概括为三种:「知道(了解)」说、「举用(举、用、任用)」说、「了解而任用(知之而仕之)」说。从《论语》14处内证「知」表「赏识」义,孔子的君子品性、处世之道、知人观以及仁政思想等角度来看,「人不知而不愠」之「知」应释作「赏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