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人不知而不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人不知而不慍」是《論語》首章中的一句話。

第一章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者對「人不知而不慍」的釋義多有不同,收集於此。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1]

這一句,「知」下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當時因為有說話的實際環境,不需要說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給說出。這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

別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鬱不歡之意

隨著時間的推移,孔子更加博學,孔子之道也更加深遠,已到了他人無法了解的境界。即便聰明的顏回,也不能完全了解孔子之道的高大,然而孔子不生氣。慍,怫鬱義,怨義。學習是為了自己為了大道,別人不知道,也沒有生氣的道理。心能樂道,就開始達到這種境界。有人說:「人不知,不我用也。」 前一種解讀深奧,後一種解讀淺白。然不知故不用,兩解義自相貫。[2]

師門以外,別人不了解,千萬別生氣。

因為你學習的目標,是成為君子,學習是為自己學,別人不知道,照樣是君子,你有君子的快樂,內心的快樂,不也很好嗎?[3]

劉家齊、楊朝明

[編輯]

自己的學說,社會不採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

指出這裡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採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採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採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裡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採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4]

楊朝明認為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我的學說被社會普遍接受,在社會實踐中加以應用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悅嗎?即使不是這樣,有贊同我的學說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再退一步說,不但社會沒採用,而且也沒有人理解,自己也不怨憤惱怒,不也是有修養的君子嗎?」[5]

李官

[編輯]
  1. 別人不知道自己,自己卻不為此而生氣;
  2. 別人不採納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思想,自己卻不生氣;
  3. 別人不懂(學不會),自己卻不為此而生氣;
  4. 自己不懂(無知),自己卻不為之生氣。[6]

李軍

[編輯]

歷代學者對「知」的解釋,可概括為三種:「知道(了解)」說、「舉用(舉、用、任用)」說、「了解而任用(知之而仕之)」說。從《論語》14處內證「知」表「賞識」義,孔子的君子品性、處世之道、知人觀以及仁政思想等角度來看,「人不知而不慍」之「知」應釋作「賞識」。[7]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楊伯峻. 《论语译注》. 中華書局. 1980. 
  2. ^ 錢穆. 《论语新解》. 
  3. ^ 李零. 《丧家狗:我读论语》. 山西人們出版社. 2009. 
  4. ^ 劉家齊. 《“学而时习之”章新解》. 《齊魯學刊》. 1986年第6期. 
  5. ^ 楊朝明. 《论语诠解》. 山東友誼出版社. 2013. 
  6. ^ 李官. 《论语》“人不知而不愠”理解综述. 《傳承》. 2016第2期: 136-137. 
  7. ^ 李軍. 《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之“知”解诂. 《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