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国防部保密局台北桥看守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原国防部保密局台北桥看守所,惯用名称为“北所”,亦被称高砂铁工厂北洋大学,位于今台北市大同区伊宁街46号。约从1950年开始成为保密局看守所的总所,1956年左右,因房屋老旧,总所再次迁回南所。房舍主要建物于1970年代陆续改建成住商混合店屋,现址已无遗构。

历史[编辑]

1931年,蒋介石命令组织特务机构“复兴社”,隔年3月,复兴社正式成立,并设立“特务处”,由戴笠担任处长。1932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特务处改制为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8年8月,第一处扩编为中统,第二处奉命扩组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为军统局。1946年,军委会改制为国防部,军统局随之改组为保密局。[1]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军统主要机构也随之撤至台湾。9月,国防部保密局于台北市士林镇芝山岩设立局本部,持续执行国内保防及情报搜集的功能,并主导调查、侦讯诸多重大政治案件。[2]1955年,国家安全局正式成立,各情治机构重新分工,国防部保密局改组为国防部情报局,保防侦查相关业务移拨司法行政部调查局[3]

保密局台北桥看守所房舍的前身,是日治时期鹿港辜家拥有的株式会社高砂铁工所。1917年(大正6年),鹿港辜家在台北市太平町成立“高砂铸造株式会社”,社长由辜显荣担任。1937年(昭和12年)辜颜碧霞管理该社业务,至1941年(昭和16年)改名为“株式会社高砂铁工所”。1950年,辜颜碧霞被控因金钱援助及掩护亲共文学家吕赫若,而以“资助匪谍”的罪名遭到羁押,1951年1月判刑且没收财产。[4][5]保密局自1949年迁台后,即是侦办政治案件的主力单位之一,初期人犯被羁押于保密局台北看守所(惯称南所)进行侦讯。后来人犯日渐增加,于是先扩建位于武昌街的“国防部保密局看守所武昌街分所”,之后再利用高砂铁工厂改造为政治犯审讯拘禁的空间,政治犯惯称此为北所。基于台北桥看守所可收容人数较多,约从1950年5月开始,将该处设为保密局看守所的总所,原有南所改制为分所,并裁撤武昌街分所。约1955、56年,因为该址房屋老旧,被判断不宜再修复,因此看守所总所再次迁回南所。[2]台北桥看守所约位在今台北市伊宁街46号,高砂铁工所的厂房范围约于延平北路三段以东、伊宁街以南、稻江商职以西、延平北路三段17巷以北。1956年开始,高砂铁工所原址范围内开始有私人土地交易纪录。房舍主要建物于1970年代陆续改建成住商混合店屋,现址已无遗构。[6]

建筑空间[编辑]

台北桥看守所内以木栅栏隔成两排押房,押房之间再以木板相隔,并铺木材地板,距离地面约30公分高。计有20间押房,其中有2间是专门关押女性犯者。每间押房长8米、宽3米,约10坪大小,约关押23-24名人犯之间,最里面有马桶供人犯使用,房内终日无阳光又潮湿。一天仅用两餐,早上吃稀饭配花生,下午吃米饭配咸菜、冬瓜汤。北所空间虽较南所宽敞,用水也较为便利,然因房内无阳光且潮湿,以及营养不良,导致人犯常有水肿状况发生。如1950年6月,由于炎热且拥挤,疾病横行,人犯张焕臻更因罹患痢疾而死亡。另外,北所的审讯手段亦如南所残酷,曾有受难者提及,该处是一个“有进无出的地方”,甚至有些人会被秘密处理,晚上有女性的惨叫声、小孩的哭闹声,入夜时还有刑囚的惨叫声、哀叫声,整晚睡不着。[7][2][6]

参见[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林, 正慧. 〈二二八事件中的保密局〉. 《台湾史研究》. 2014-09, 21 (3): 4、10. 
  2. ^ 2.0 2.1 2.2 原國防部保密局臺北看守所. 不义遗址数据库.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3). 
  3. ^ 陈, 翠莲. 张炎宪、陈美蓉 , 编. 〈台灣戒嚴時期的特務統治與白色恐怖氛圍〉. 《戒严时期白色恐怖与转型正义论文集》 (台北: 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台湾历史学会). 2009: 50、55. 
  4. ^ 保密局北所(高砂鐵工廠). 国家文化记忆库.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6). 
  5. ^ 辜顏碧霞. 台湾转型正义数据库.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6). 
  6. ^ 6.0 6.1 保密局北所. 台北市人权历史场址.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6). 
  7. ^ 宜东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编辑. 《白色恐怖歷史現場: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主題展展覽專刊》. 新北: 国家人权博物馆. 2021: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