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掇拾杂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掇拾杂记》书影
掇拾杂记
越南语表记?
国语字 Xuyết Thập Tạp Ký
汉喃 掇拾雜記

掇拾杂记》(越南语Xuyết Thập Tạp Ký),越南汉文史籍,由阮朝官员兼作家李文馥撰,记录文人间的诗文、联语的趣事逸谈,这些资料由作者与人交谈所得,“掇拾而存之”,对越南古代文学具有研究价值。

本书的编撰[编辑]

本书的作者李文馥(生卒:1785年─约1849年),阮朝时期官员,曾在翰林院、礼部、广义镇、广南营、户部、工部、礼部等历任官职,奉命到过小西洋南海中国等地,见闻甚丰,史称他“所历非一”,且“有文名”。[1]《掇拾杂记》的编写,据序文所述,是作者自少时在学习之暇,从“家庭及场屋间居常说话”,这些谈话内容“多可人语,乃皆野史稗官之所不见载者”。李文馥担心这些听闻“历岁既久,遗忘殆尽”,便趁“今尚依稀记忆什之一二,因掇拾而存之,不拘门类伦次,有记辄录”。有时虽记忆不清,亦“以己意附补”,于是完成此书。[2]

《掇拾杂记》写成的时间,据序文所载是在“嗣德叁年”,即1850年。然而阮朝官修史书《大南实录·大南列传正编第二集》里提到在1849年(嗣德二年),李文馥“擢光禄寺卿,寻卒”[1],后世据此史文,一般认为李文馥卒于该年。学者陈庆浩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既然在《掇拾杂记·序》里说本书写于嗣德三年,李文馥卒年应在此年之后。[3]

内容篇幅[编辑]

《掇拾杂记》的内容,记录李文馥所聴闻的越南文人间的诗文、对联趣事等等。[3]全书篇幅如下:

除上列各篇外,各种抄本还附录有不同的李文馥作品。如越南国家图书馆的藏本“R.92”,附有《二氏耦谈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附国音杂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附国音原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内收《西海行舟赋》、《舟回阻风叹》、《舟回自述》、《不风流传》)、《使程便览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附《南关至燕京总歌》)等。[4] 另一个藏于汉喃研究院的抄本“AB.132”,由五种图书组成,其一为三十篇越南人物的汉文小传,主要为擅长字义、诗文、对答者﹔其二为若干喃文传,如《贫士讨米》等﹔三为喃文散文,如《游船赋》、《回舟阻叹》及《不风流传》;其四为《二十四孝演歌》;其五为《妇箴便览》。[5]

评价[编辑]

《掇拾杂记》的研究价值,据学者陈庆浩指出,此书载有古时越南文人间的作品,因而“可视为民间文学的资料”[3]

流传情况[编辑]

《掇拾杂记》写成后,流传于世的主要抄本有二,一本藏于越南国家图书馆,当中附有其他李文馥的作品,并在内文里有朱墨眉批和圈点,抄录甚为细心。[6]另一抄本为汉喃研究院所藏,亦附有其他李文馥作品。[5]现代校点本方面,有陈庆浩校点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7]

引用来源[编辑]

  1. ^ 1.0 1.1 《大南实录·大南列传正编第二集·诸臣列传·李文馥传》,兹参考许文堂、谢奇懿编《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504页。
  2. ^ 李文馥《掇拾杂记·序》,收录于孙逊、郑克孟、陈益源主编《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十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55页。
  3. ^ 3.0 3.1 3.2 《掇拾杂记》陈庆浩《提要》,收录于孙逊、郑克孟、陈益源主编《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十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51页。
  4. ^ 《掇拾杂记》陈庆浩《提要》,收录于孙逊、郑克孟、陈益源主编《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十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49页。
  5. ^ 5.0 5.1 臺灣中央研究院─越南漢喃文獻目錄資料庫系統檢索. [2014-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6. ^ 《掇拾杂记》陈庆浩《提要》,收录于孙逊、郑克孟、陈益源主编《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十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49─50页。
  7. ^ 《掇拾杂记》陈庆浩《提要》,收录于孙逊、郑克孟、陈益源主编《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第十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编辑]

相关条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