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率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率然,亦即常山之蛇,是中国古代一种传说中的,一般是兵家在演绎阵法时所运用的具体比喻物。

典故及概念

[编辑]

率然典出于兵家经典《孙子兵法》。《孙子·九地》篇载:“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指用兵出色的将领应该能将军队训练得像率然一样,当头部受到袭击时,尾部会立刻前驱救应;尾部受到攻击,头部亦立即回头救应;如果身体中段受击,则头尾两端均会前往救应。这种阵法与另一种阵式概念“掎角”颇为相似,重视军队队伍之间的互相策应及联系。《礼记正义·卷三·曲礼上》亦曾引载这段内容:“又《兵书》云:‘善用兵者似率然。率然者,常山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是其各有陈(阵)法也。’”意思大致相近。

阵法及价值

[编辑]

率然阵势与中国古阵法中的“一字长蛇阵”颇有关联,与著名的風后八阵图中的“蛇蟠阵”概念亦有因袭的关系。[1]以军事及计谋闻名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亦时有“长蛇阵”的概念出现。如第93回中,诸葛亮受到曹魏将领姜维袭击时,形容其阵势是“正东上军马,一带火光,势若长蛇”。[2]在第111回中,曹魏将领邓艾祁山下寨时,以“祁山九寨势如长蛇,首尾相顾”为阵势,受到已成为蜀汉主将的姜维所叹服。[3]中国剧集《水浒传》中,出身将门的呼延灼就曾聚集青州兵演练长蛇阵,强调“率然”首尾相救的机动模式,以对付二龙山的鲁智深武松等众。[4]可见调动得宜的长蛇阵势,能做到首尾相顾,是善于布阵用兵的一种公认证明。

文献或作品

[编辑]
  • 曹植《魏德论》:“惟我圣后,神武盖天,威光佐扫,辰彗北弯,首尾争击,气齐率然。”
  • 裴松之注《三国志·张辽传》引孙盛语:“夫兵固诡道,奇正相资,若乃命将出征,推毂委权,或赖率然之形,或凭掎角之势,群帅不和,则弃师之道也。”(《三国志·张辽传》)
  • 晋代孙绰上疏:“如其迷逆不化,复欲送死者,南北诸军风驰电赴,若身手之救痛痒,率然之应首尾,山陵既固,中夏小康。”(《晋书·孙绰传》)
  • 晋代庾亮儿子庾龢谏叔父庾翼一文:“若穷寇虑逼,送死一决,东西互出,首尾俱进,则廪粮有抄截之患,远略乏率然之势。进退惟思,不见其可。”(《晋书·庾亮传》)
  • 武经总要·古阵法叙》:“史称诸葛亮推演八阵图,得其新意。今夔州之南北岸,沙中累石,为八阵形势。凡八行,行相去二丈。桓温伐蜀,路繇之僚佐观之,无能知者,视之曰:‘此常山蛇势也。’”
  • 唐代杜牧《东兵长句十韵》:“即墨龙文光照曜,常山蛇阵势纵横。”
  •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七十五·兵政六》:“相救如率然。内外须为犄角。”
  • 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八十六·兵政十二》:“姑孰山川阻险,扼要江津,居中驭驶,势若率然,触处为首尾,是故无事散之五标而不见多。”
  • 《台湾文献丛刊》〈续明纪事本末·卷七·闽海遗兵〉载:“杰书兵数万至,国轩、淑以军二千凭城进,且战且守,势若率然,杀章京巴名克。”

其他意义

[编辑]

“率然”在文言文中亦可表示“全部(率)都是这样(然)”之意。作为形容词,也有“直接”、“洒脱坦率”或“潇洒不羁”等意思。

备注

[编辑]
  1. ^ 〈蛇蟠阵赞〉:“风为蛇蟠,附天成形。势能围绕,性能屈伸。四奇之中,与虎为邻。后变常山,首尾相因。
  2. ^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原文:“候至半夜,忽然四下火光冲天,喊声震地,正不知何处兵到。只见城上亦鼓噪呐喊相应,蜀兵乱窜。孔明急上马,有关兴,张苞二将保护,杀出重,围回头视之,正东上军马,一带火光,势若长蛇。孔明令关兴探视,回报曰:‘此姜维兵也。’孔明叹曰:‘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
  3. ^ 《三国演义》第一一一回〈邓士载智败姜伯约,诸葛诞义讨司马昭〉原文:“于是蜀兵尽离锺提,杀奔祁山来。哨马报说魏兵已先在祁山立下九个寨棚。维不信,引数骑凭高望之,果见祁山九寨势如长蛇,首尾相顾。维回顾左右曰:‘夏侯霸之言,信不诬矣。此寨形势绝妙,止吾师诸葛丞相能之。今观邓艾所为,不在吾师之下。’”
  4. ^ 中视《水浒传》第二十七集剧集梗概[永久失效链接]

参考资料

[编辑]
  • 《孙子兵法》
  • 《礼记正义》
  • 《三国演义》

相关项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