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勇
外观
乡勇是清代的一种武装部队,道光30年(1850年)以前的乡勇是临时招募的地方武装辅助部队,没经过训练,即非正规军,类似现代民兵。他们随军战守,各自成营,称勇营。勇营只在战争发生时才临时设立,战争结束后勇营即解散。清朝镇压太平天国后一些勇营转变成陆军建制[1]。
源起
[编辑]雍正八年(1730年),鄂尔泰镇压乌蒙部落时招募了一些乡兵,但旋募旋散,非经制之师。乾隆五十二年,福康安征乡勇弹压林爽文,嘉庆年间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清廷除了命地方举办团练外,还招募乡勇。从此相沿成例。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在乡勇基础上创建湘勇,定兵制,称练勇、勇营,即后来的湘军。咸丰十一年(1861年)李鸿章组织乡勇创建淮军。湘军、淮军等勇营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乱战斗中逐渐壮大,甚至在镇压的过程中取代绿营和八旗成为清军主力[2]。这些勇营在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成为清朝的正规军,清朝将原本属于湘军与淮军的勇营称为防军,这些部队继续保留,直到清末。民国初年军阀割据,土匪横行,地方士绅仍保有乡勇的地方武装组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