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尔特米尔河畔迪特富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尔特米尔河畔迪特富特
阿尔特米尔河畔迪特富特 徽章
徽章
阿尔特米尔河畔迪特富特的位置
地图
坐标:49°02′00″N 11°35′00″E / 49.0333°N 11.5833°E / 49.0333; 11.5833
国家 德国
联邦州 巴伐利亚
面积
 • 总计78.84 平方公里(30.44 平方英里)
海拔365 米(1,198 英尺)
时区CETUTC+01:00
 • 夏时制CESTUTC+02:00
邮政编码92345
电话区号08464
政府地址Hauptstraße 26
92345 Dietfurt a.d.Altmühl
网站http://www.dietfurt.de/

阿尔特米尔河畔迪特富特(德语:Dietfurt an der Altmühl,正式简写:Dietfurt a.d.Altmühl,通称:Dietfurt)是位于德国西南巴伐利亚州上普法尔茨行政区诺伊马克特县的一座小镇。

迪特福特被称为“巴伐利亚的中国”(德语:Bayerisch China,简体中文:巴伐利亚的中国)。中国文化是迪特福特狂欢节的主题,该市还推广其他中国文化活动,如气功课程。

地理

[编辑]

迪特富特坐落于国家级度假胜地阿尔特米尔河谷自然公园(Naturpark Altmühltal)之中。穿越城镇的河流有阿尔特米尔河白拉伯河(Weiße Laber)、布赖滕布伦拉伯河(Breitenbrunner Laber)以及米尔巴赫河,此四河均属于多瑙河的集水区。

历史

[编辑]

迪特富特最早见于1109年的文献记载中。1305年,随着维特尔斯巴赫王朝格勒格灵—希施贝格伯爵世系的绝亡,

城名由来

[编辑]

城名“迪特富特”(Dietfurt)由“迪特”(diet)与“富特”(furt),二词源自古高地德语。“迪奥特”(古高地德语:diot)意为“人民、大众、群众”,与国名“德意志”(Deutsch)同源。“富特”(furt)指一个拥有平浅河床且易涉水而过的小溪道路。“迪特富特”便是“民众的溪道”。

人口趋势

[编辑]

1970年统计城镇有人口5,061,1987年为5,257人,2000年升至6,019人。2022-12-31人口增到6,208人。

基础设施

[编辑]

根据1999年的统计数据,市内有一所幼儿园,198名儿童,以及一所学校(Volksschule、九年制),29名教师、566名学生。

中国狂欢节

[编辑]

每逢基督教斋戒期过后的肥胖星期四,迪特富特全镇上下会举行名叫“巴伐利亚的中国”(Bayerisch-China)的一个中华文化狂欢节der Dietfurter Chinesenfasching。狂欢节中会象征性地加冕一位市民为“高皇帝”(Kaiser Ko-Huang-Di),同时市长会被贬职为皇帝的大官吏(kaiserlichen Großmandarin),此外还有“太监”和“御林军”等角色。狂欢节一直延续到玫瑰星期一结束。 [1] 狂欢节期间,街头巷尾会张贴写有“福”、“喜”的春联,并悬挂红灯笼、中国龙图案的旗子等。

迪特富特与中国联系在一起的原由不明。一种说法是相传在中世纪时期,迪特富特的市民为了避免来自艾希施泰特Eichstätt)的收税官,纷纷藏在城墙脚下。消息传到艾希施泰特的主教时,变成了迪特富特市民为逃税,像中国人一样躲避在他们的“长城”下的故事。如此一传十、十传百,迪特富特的市民被挂上了“中国人”(die Chinesen)的绰号。还有一种传说可能更为可信,据称几百年前迪特富特人就开始与中国人做生意,用当地的白银、手工艺品等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交往多了,迪特富特人渐渐喜欢上中国以及中国春节等传统文化,并按照自己的想象开始过起了“中国人狂欢节”。在1860年的一张挂历上迪特富特的市民绰称“中国人”。1869年在艾希施泰特牧务公报上刊登的一段科学文章中,迪特富特被誉为“中国城”(Chinesenviertel)。1928年迪特富特举办第一届中国狂欢节。[2]

景色

[编辑]
从正南方向克罗伊茨山远眺迪特富特镇,(2008年5月摄)

参考资料

[编辑]
  1. ^ Bavaria's Chinese Carnival: Long Live the Emperor of Dietfurt. 《明镜》国际网. 2010-02-15 [2011-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1) (英语). 
  2. ^ 迪特福特人怎么就成了"中国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德国之声,2018-2-20

参阅

[编辑]